<p class="ql-block"> 昨天是清明节。是中国人追忆故人的日子。网络上文章汗牛充栋。然,我总觉得,我该写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一个瞬间又跳进来。是父亲的另一面。前年,写父亲百年祭时,本想写进去,但是,装不进去,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 前边说过,父亲和几个伯父都毕业于光华大学。这亊儿,就是与他一位光华同学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同龄人可能都同意,那个年代,我们的父亲,与子女们,特别是与儿子,展现的多是严肃的一面。以至于,我们曾经认为父亲里里外外就应该是这样。一直,就应该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28日,我陪父亲回光华村。</p> <p class="ql-block"> 那是80年代的一天。应该是星期天。因为,我们都在家。家里来了一位年青人。我不确定他已经工作,还是在读大学。见到我父亲以后,他介绍了自己。原来,他是父亲光华大学的同学的儿子。他来告诉父亲,他父亲不久前已经去世。他父亲去世前叮嘱他一定要来告诉罗伯伯,他的情况。父亲于是与他聊天。当然,就是最通常的,问他父亲生病的过程,等等。我,因为不熟,也没太关心。做自己的事儿。一会儿,他起身告辞。父亲起身相送。我便陪着。送到院子外的街上。就是那条著名的中山四路。中山四路一向行人很少。何况,是星期天的下午。</p><p class="ql-block"> 年青人向我父亲道别,向团市委方向走去。我陪着父亲站在那里。他,走了大约100来公尺,回身,挥挥手,让我们回去。父亲也挥挥手,让他走。他又走了大约100公尺。父亲突然喊他的名字,并往前疾步走去。见状,我也大声帮着喊。年青人听到,转身,向我们跑过来。相会后,父亲在他那中山装的几个口袋上上下下摸。一会儿,掏出一小叠钞票。那时,都没有多少钱,也没有钱包什么的。就是大小纸币一叠,对折,放在口袋。掏出后,父亲就递给年青人。他,自然是推辞。父亲坚持要他收下。我也在旁边劝。年青人收下了。躹了一躬,说,谢谢罗伯伯。父亲说,你一定注意身体等等。。。。年轻人道谢后转身走去,但,看得出,他在举手抹泪。</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直无言,看着年青人走远。一直到过了团市委。父亲掏出手帕擦了擦眼睛。回到家里。我是第一次看到父亲这个样子。同龄的朋友都知道。我们那时的父亲,与孩子,特别是与儿子相处时,总是威严多于柔情。</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些时间,(我记不得多久)我去成都出差。父亲给了我杨伯伯家的地址(对了,伯伯姓杨)让我去探望一下。</p><p class="ql-block"> 我按地址,找去了。是离盐市口不远的青石桥。那是一个农贸市场的街道。整条街,终年湿漉漉的。人行道上摆滿了各种蔬菜,以及,金鱼,花草。。。街两边是典型的老成都两层建筑。是那种一块一块上门板的房子。我按地址,穿过一个门洞,进后院,上了吱吱嘎嘎的木楼梯。找到杨伯伯的家。伯母一个人在家。房间不大,有几间我不清楚。傢俱很简单,但,干净,整洁。我递上了带去的水果。坐下。按一个懂事的年青人的方式。转达了父亲的关心和问候。伯母一一作答,并询问父亲和家里的情况。。。。在领受了杨伯母对我父母亲的问候后,我便告辞。。。。</p><p class="ql-block"> 事情过了三十多年。一切都历历在目。当时,也没有感到什么十分特别的。这几年,偶尔想到这件事时,霍然发现,其实父亲也年青过。他们也有同学,伙伴。他们也曾书生意气,勾肩搭背。他们也有同窗,同桌(父亲和罗广斌就是同桌)同寝室。。。。。</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巳然到了父亲当年的年龄。我们也常常回首,心潮起伏。我们也不时前望,梳理心绪。</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趁着还有精力,尽量感受生活的快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游走,美食。。</p><p class="ql-block"> 不少年青朋友说,我好羡慕你。羡慕你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总是说,不用羡慕。因为,每个人都会退休,,很公平,,别着急!你会自由的。应该是我羡慕你们,因为,我不会再年青。。</p><p class="ql-block"> 人,在每一个阶段,做那个阶段应该做的事,尽可能把它做好,感受那个阶段的魅力。便,无悔人生,无悔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