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国视线】桃李着装日日新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水县充国小学二十四节气之“清明”实践活动

茹沐

<p class="ql-block">  东风惆怅欲清明,英魂不朽铸新章。<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落实“传统引领,文化浸润”的办学思路,</span>围绕“传统文化”德育工作大主题,清水县充国小学以“二十四节气”进校园系列主题队日活动,引领师生了解节气成因、习俗、养生、物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古诗文,把二十四节气融入班级文化,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清明习俗,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根据学校安排,“清明”主题队日活动由四(2)中队主体设计活动内容并组织开展了“清明”节气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一、清明节的由来</b></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二、清明三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候桐始华:清明时节白桐花开放,这表示春天已经到来,万物复苏,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都开始竞相开放。在古代诗文中,与桐花花期相近的梨花更为显赫,所以清明风也被称为梨花风,“梨花风起正清明”就是这一时节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 二候田鼠化为鹌:这里的“田鼠化为鹌”,并非真的指田鼠变成了鸟类,而是指随着天气变暖,田鼠躲回地下洞穴避暑,而喜爱阳气的鸟儿如鹌鹑类则开始出来活动,这象征着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p> <p class="ql-block">  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在风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涤和繁茂的植物绿叶对裸土的封遮及对粉尘的吸收,美丽的彩虹才会出现在雨后的天空中。这也被古人视为阴阳交会之气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三、清明习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扫墓</span></p> <p class="ql-block">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挂山或“挂纸”出于对祖先的礼敬,又或“去恶字而呼为美”的修辞习惯。例如清明节扫墓,北方叫上坟,南方沿海一带为了避开“坟”、“墓”二字,婉 称为“拜山”。把扫墓叫做“拜山”显得更古雅,“山”字的古义之一便作 “坟茔”解,如今风水师仍然称墓地的坐向为“山向”。</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风吹拂,抛起一捧黄土,一幕幕的记忆,历历在目,因为永久逝去而更为珍贵和怀念。清明时节,家长带领孩子回乡祭祖扫墓,寄托哀思、感念先人、珍惜幸福生活,传承古老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二)踏青</span></p> <p class="ql-block">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三)放风筝</span></p> <p class="ql-block">   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p> <p class="ql-block">  四月,春暖花开。人们会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飞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随风而去。所以,放风筝除了是一种娱乐活动外,更有祛除晦气之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四)插柳</span></p> <p>  插柳是一种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p><p>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p> <p class="ql-block">  谚语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在古人的观念中,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 (五)植树</span></p> <p class="ql-block">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清明节时,人们多喜种松树柏树,以寄托思念,让逝去的亲人有一个归宿,让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处。 清明对于太多人来说,更是一道难以磨灭的忧伤。</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p><p class="ql-block"> 一杯杏花酒,满盏思故人。</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缅怀逝去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点一盏心灯,</p><p class="ql-block"> 照亮天堂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敬一杯清酒,</p><p class="ql-block"> 洒满人世的灰尘。</p><p class="ql-block"> 天堂无遗憾,人世有牵挂。</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在中队辅导员的精心安排下,四(2)中队积极参与了清明主题队日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四、清明实践活动</b></p> <p class="ql-block"> 古典诗词诵“清明”</p> <p class="ql-block"> 惠心兰质画“清明”</p> <p class="ql-block">  巧妙构思、创新设计、精心绘画和抄写,内容涵盖清明节的由来、文化内涵、先烈事迹、文明祭祀等,富有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想象力,起到了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作用,达到了传统文化浸润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植树造林,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但文明祭祀,平安清明,首当其冲!加强防火意识,从我做起,共同防范森林火灾。</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清明节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学会感恩和尊敬长辈。同时感受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们努力成为有作为的新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p>

清明

清明节

扫墓

踏青

纸鸢

传承

文化

传统

风筝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