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旧路•旧闻•旧貌换新颜】南昌以历史乡贤命名的道路 《四》

李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民德路历史变迁•人物传记》</b></p><p class="ql-block"> 一条民德路,半部南昌史。民德路的过往岁月,浓缩了南昌市民的烟火市井生活,反映了南昌城的发展变迁,铭记了时代巨轮的飞速奔驰。</p> <p class="ql-block">  民德路于一九二八年扩建,初由民国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取名为培德路,上世纪30年代改为民德路。它是南昌,更是江西省历史上第一条“洋泥路”。以下文字勾画民德路的百年名店,及其它机构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  经济大楼:原是清代江西四大衙门之首的抚台衙门,它位于民德路四百一十一号。初建于元朝的至元年间,明、清两代每一任抚台进行扩建、改建、修缮。衙门以中轴线为主,坐北朝南。衙前广场南面建有照壁,有木栅辕门,一对石狮分立两旁,文武官员路过到此下马下轿,以示尊崇。在抚台衙门的西边,是衙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些</span>下属官员的官邸,因此,那小巷原名为“官巷”。一九六六年,“官巷”更名为“民巷”,一直至今。</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刚成立,省政府在这里办公;省政府迁走后,南昌市政府大部分“委、办、局”在此楼办公。据老辈人回忆,可能从清代开始,这里就是江西的政治、文化中心,见证了数百年的风云变幻,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珍贵记忆。</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八年左右的一段时间,它曾经是南昌地标性建筑。主楼高二十四层,高約九十二米,顶部宽有直径二十九米的旋转厅和六十米高的电视发射塔。</p><p class="ql-block"> 现在,经济大楼结束了它作为办公大楼的历史,现在,它作为星级酒店的的形象重新展示在人们面前。但,那些故事还驻留在人们心中,成为一辈子珍藏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  真真照相馆:民德路与胜利路交叉口处,是一家百年老店,几乎没有老市民不知。</p> <p class="ql-block">  邮政大楼:与胜利路交口的是民德路上当时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百姓生活联系密切。每天寄信、寄包裹,拍电报的市民,总是不少。邮政大楼临民德路人行道的围墙外,设立了一排报廊,我每次走到这里,都会驻足阅报,把报纸看个遍。邮政大楼的门口,常年有个老先生摆摊代写书信,每次看完报,总会再观察一下门口的老先生,看老先生摊桌前,是不是坐了个上了年纪的大妈或大爷,是不是在帮人代写书信,偶尔也围观一下。</p> <p class="ql-block">  南昌第三中学:地处民德路西段与象山北路相邻的位置。南昌三中创办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光绪二十八年)</span>1902年,是一所百年老校。</p><p class="ql-block"> 它的前身是南昌府洪都中学,曾与北京四中共享“南三文科,北四理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初中部留在老校区,高中部在青山湖大道建立新校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南昌剧场:七十年代初,居住在外城的人们就羨慕、惊叹</span>民德路上文教卫生的设施配套齐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德路上的文化教育底蕴深厚。</span>比如医院:民德东路口的二附院,南昌剧场对面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洪都中医院。又</span>如学校:南昌三中、南昌剧场、南湖小学、继良小学…等。</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我常和同事们拿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单位发的票</span>去南昌剧场看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和一些折子戏都很流行。</p> <p class="ql-block">  万花楼:南昌剧场隔壁靠近象山北路口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德路343号</span>,是民德路上有名的万花楼,一家传承百年的清真餐馆,当年万花楼的牛肉炒粉,名闻遐迩。有人说,万花楼原来就叫“万和楼”,因店址与创业时的磨子巷(今火神庙巷)仅有一街之隔,缘何如此说?</p> <p class="ql-block">  “万和楼”又怎样又变成了“万花楼”呢?坊间存在两种说法:一、南昌口音的缘故,万和楼在南昌话中被读作“万花楼”,久而久之就流传出“万花楼”的说法。二、一九五零年以前,“万和楼”生意惨淡,入不敷出,遂于一九五零年五月停业。同年七月,“万和楼”十多名失业店员在民德路345号(今343号)重新聚拢一起,开了一家名为“清真万花楼”的小吃店,原店内的一些设备、用具,原店主无偿的送给了他们。“万和楼”正式更名为“万花楼”,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以前的南昌居民口口相传的“万花楼牛肉炒粉”粉质韧性十足、牛肉嫩滑实在、鲜辣适中,让人在吃完一盘炒粉还回味无穷。万花楼门口的牛肉煎饺,蜚声南昌。七十年代,煎饺的价格是一角钱三个。煎饺外焦黄里软嫩,香脆油腻,入口难忘。百年的万花楼,是民德路的传统餐饮标志 。</p><p class="ql-block"> “到万花楼吃牛肉炒粉去”是八十年代南昌人“吃文化”中的口头禅。现今的人们会请亲朋好友也不忘点一盘炒粉。可以说,后来南昌炒粉如此的名气,与万花楼的“正宗”牛肉炒粉或许大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除牛肉炒粉外,还有白糖糕、色泽金黄的油香、牛舌头等…传统甜点也是曾经万花楼的特色小吃。</p> <p class="ql-block">  状元桥:民德路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古桥,最初是一座架设于东湖与南湖之间的石拱小桥,取名广济桥。据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江西的状元大余县人戴衢亨,衣锦还乡路经南昌时,南昌知县为迎接状元,将广济桥改名为状元桥。</p><p class="ql-block"> 南湖小学、继良小学:五十年代,状元桥东头沿南湖一側,有一所南湖小学,学校的围墙沿南湖岸边而砌,学校的大门临民德路而开。</p><p class="ql-block"> 西边与南湖小学隔湖相对的。是继良小学,民德路的一側是继良小学的围墙。继良小学最初是空军的子弟学校,前期不招收居民子弟。后来放开招收居民子弟。可惜南湖小学与继良小学,在文革后期,都没有办下去了,可惜,没有留下一张旧时的图情照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一公园,</span>儿童公园:</p><p class="ql-block"> 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昌八一公园,北门在民德路东端。公园的门票是两分钱,包月票是三角钱。</span></p> <p class="ql-block">  二、儿童公园,位于民德路西端与子固路口,儿童公园面积不大,但错落布置的树木花草,让园内亦有乡野花园的清新,简陋低矮的游乐设施,体现了儿童特色。记得儿童公园是不要门票的,可以随便进。</p> <p class="ql-block">  爱民粮站:民德路状元桥与钟鼓楼这一段,有一家粮站好像是叫爱民粮站,七十年代,因这里是老城区,居民集中,品种多,常来这家粮站打油买米。当年米价:早米一角四分二,晚米一角四分六。普通市民几乎是不打晚米的,晚米煮饭不如早米有料。粮站边上有一家合作社,主要卖盐、酱、醋、酒等食杂。合作社马路对面,有一家卖肉的肉铺,南昌人买肉叫剁肉,那个年代需要凭票证,不能随便剁。</p> <p class="ql-block">  南昌工艺美术厂:在八一公园边上。工艺美术艺人,在蛋壳上作画,画面有花草、山水、仕女、人物等。可惜,百年传承的手艺已经失传。</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百花洲:我每次重读到《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与史湘云重建桃花社,商议以“柳絮”为题结社。脑海里就跳脱出“粉堕百花洲”这一句;不由自主想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的</span>《唐多令•柳絮》:</p><p class="ql-block">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p> <p class="ql-block">  当然,《红楼梦》中指的百花洲无疑是姑苏的百花洲。称谓为百花洲的地方有济南等多处,然而,南昌的百花洲更有它久远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老南昌人认为是东湖中的三座小岛组成。后来,人们把整个东湖一带的风景区称之为百花洲。现在八一公园也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自唐以来,东湖就已为著名风景湖。明代以后,分成四湖,有桥涵相通。东湖之中的三座小岛,形成三洲,即百花洲。现有九曲桥、苏圃、百花桥及百花洲亭等名迹。</p><p class="ql-block"> 据地方誌记载唐代的百花洲,豫章东湖湖畔之洲,水光潋滟,洲上百花争妍,洲上遍长奇花异草而得名。著名的豫章十景,“东湖夜月”和“苏圃春蔬”二景在百花洲。</p> <p class="ql-block">  清代这里成为贡院所在地,古迹渐消。清乾隆年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百花洲”三个大字,镌为石碑,百花洲衰落应在清代之后,碑残破。</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六年,蒋介石行营所在地在此居住,指挥北伐战争和后来对红军的围剿。</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五年在百花洲旁边的中央银行举行国民党第九战区对日本的受降仪式。</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零年七月,修缮命名为八一公园。</p> <p class="ql-block">  佑民寺:佑民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上蓝寺。原为豫章王蔚综之师葛鲟之私宅,后来因寺旁一口井时常有一蛟龙闹腾,塑一尊大佛镇压之,又称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  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称为开元寺;清朝顺治年间,更名为佑清寺;该寺因兵连禍结先后修复、重建了七次,民国十八年(1929 年)更名佑民寺。佑民寺是江西著名的千年古寺,在东南亚佛教界有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  佑民寺地处民德路八一公园对面。寺庙殿堂雄伟,佛像神态各异,庄严肃穆。青石铺路,古树参天,绿叶簇拥,环境清幽。 </p><p class="ql-block"> “破四旧”时代,佑民寺曾毁坏过。令游人们、善男信女深刻景仰的高大铜佛屹立在大雄宝殿中央的圆形莲花座上,左手托着一朵莲花,面露和善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江西有句俗语:“江西穷是穷,还有三万六千斤铜”,说的就是佑民寺的铜佛。</p> <p class="ql-block">  杏花楼:地处建德观街的湖一角观音亭,四周湖水中,种着大量荷花,荷香四溢,岸边弱柳拂风,虫鸣寂寂,从杏花楼就能闻到阵阵荷香,景色十分优美。</p><p class="ql-block"> 杏花楼,有一顶小花轿,据说是秋香嫁给唐伯虎时所乘坐的花轿:楼内还有唐伯虎与秋香拜堂的厅堂。(只是传说)</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里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死对头宁王朱宸濠的地盘。 </p><p class="ql-block"> 明代,宁王朱宸濠在此为他的妻子娄妃建梳妆台,将它作为娄妃的居所,每日吟咏唱合,歌舞升平。朱宸濠起兵谋反失败后就没有了主人。</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告老还乡的内阁大学士张位,南昌新建人,经他之手把娄妃梳妆台改建为一栋私人别墅。</p> <p class="ql-block">  朱德故居:民德路花园角路口。朱德元帅当时以南昌公安局长的身份居住在此,他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一</span>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之一。郭沐若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就是在这里激情挥就。</p> <p class="ql-block">  【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位于民德东路与八一大道南大二附院旁。原是清末训练清军的场所,后改为江西陆军“讲武堂”。1927年春,朱德元帅在这里创办军官教育团并亲任团长,培养了一批革命武装骨干, 其中一部份参加了南昌起义。现已按原貌恢复了朱德办公室、卧室、会议室,陈列了当年军部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  明德东路是与八一大道的交汇口,七十年代以前江西宾馆和毗邻的江西饭店是南昌那时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附录:人物传记。</p><p class="ql-block">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路临川县(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991年-1055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自幼能作文章。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累迁至知制诰、翰林学士。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学,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其后仍被召回朝中,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职。仁宗亲政后,愈发受到重用,于庆历二年(1042年)自知枢密院事进官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两年后因事罢相,带工部尚书衔出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等地,累封临淄公。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自请入朝,翌年(1055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晏)殊始”。</p><p class="ql-block"> 晏殊工诗善文,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平生所作诗文据传逾万篇,今仅存《元献遗文》《珠玉词》;又编类书《类要》,存宋以前古书极其丰富。</p>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27日修改于豫章东湖区福州路体育馆。感谢图书馆提供的部分旧址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