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风情哈尼族

昨夜雨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哈尼族是在不断的迁徙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哈尼阿贝聪波波》就是哈尼族人史诗般历史的再现。其中,详实地记录了羌人先祖带领一众羌人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跋涉,最终形成今天哈尼族人波澜壮阔的过程,引领我们走近哈尼族,做哈尼族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迁徙中羌人成了哈尼族</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在战国七雄中的秦国不断强大起来了。强大秦国的不断扩张挤压了周边族群的生存空间。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古羌人受到攻击,分散迁徙。其中就有一支羌人不堪战乱袭扰,由头人率领向南迁徙,到了大渡河南岸一带。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水稻的技能,史上称谓“和夷”。他们就是哈尼族人的先祖。然而,正当人们为现实生活而满足时,新的战乱又来了,于是为了族群的发展,过安宁的生活,这些羌人们又开始了二次迁徙,向西来到了云南亚热带地区。哀劳山有情怀,张开臂膀拥抱了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从此古羌人的一支在元江,澜沧江一带扎下了根。他们和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把勇敢勤劳善良乐观与这一方时空交汇,沉淀成哈尼人自己的血脉,耕耘出了哈尼人独有的文明。从秦时的“和夷”,到唐时的“和蛮”,再到后来的“和人”等诸多称呼中,音译基本一致,意译则以“和人”为核心,在不断变化中充满了血泪喜乐,刻下了这一民族历史的大不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众不同的父子连姓</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哈尼族人父子连姓,没有固定的姓。历史上哈尼族人应该确切的说没有姓。谁家生了娃,姓的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其生父名字中最后一个字。比如,父亲名字是扎尔根,那么娃的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应该是“根”,可以称“根永远”,“根牢固”等。而等娃的娃的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应该是“远”或“固”了。可以起个名字称“远方”或“固爱人”了。当然,这就是我的理解。比方不一定恰切,但道理就是这样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才根据实际情况,给每一个家庭固定下来一个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成人之后要抹红牙齿</p><p class="ql-block"> 哈尼族人成人后无论男女都要把牙齿抹成红色。文明总是在不经意间形成。哈尼族人就是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约定熟成的习俗,抹红牙齿。这看似简单的习俗,确有哈尼族人祖祖辈辈的智慧在里面。一方面,成人后抹红牙齿,是对成人男女的一种鼓励,也是鞭策。告诉这些男女青年肩上有责任了。要耕田地,要生产劳动,要繁衍后代。要有家庭意识,族群意识。同时,一抹牙齿红,也把未成年的男娃女娃与成年人隔离开来,给了他们安全屏障。抹了牙齿红的男子从此摘掉了头上的帽子,代之以用布裹头了。女子则要在腰间扎起围裙,可以戴各种饰品了。这大概和儒家的“弱冠”异曲同工吧。哈尼族女子成熟后扎粉色或红色围腰裙,婚后则换扎蓝色,是沉稳的象征,含蓄了她们心灵的清灵沉静。约束天成。哈尼族男子成人后摘去帽子,代之以黑布白布缠头,可到了老年后又换成了瓜皮帽,布缠头约束男人的行为,瓜皮帽则卸下了约束,还老人以自然与自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颠倒乾坤”的“十月年”</p><p class="ql-block"> 车朗嘎通,哈尼语,意即“十月年”,很有创意。哈尼人不过春节。他们过哈尼族人自己历法中的十月年。就是每年农历十月下旬属龙日开始过新年。这就是哈尼族十月年的开始日子,历时五天,到属鼠日结束。哈尼族历法十个月为一年,一年也分四季,且每个月16天。这在我们看来“颠倒乾坤”的历法与习俗,点点滴滴都跳动着哈尼族人在与天斗与地斗中勇于探索,善于积累总结的付出。史料记载,哈尼族也曾把一年分成三季的。哀劳山区就是这样。一年分三个季节,所谓暖季,冷季,雨季。当然也有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的划分方法。总之,无论哪种分法,都基本是365天光阴,按照农耕规律,适合农业生产就是。他们把天地人三者融为一体,他们主载了日月与明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条藤上结出多个瓜</p><p class="ql-block"> 哈尼族与拉祜族,彝族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均为羌人血脉。他们是三兄弟。除此之外,如今的哈尼族已经是一个跨境的国际性民族了。在中国境内已然拥有人口总数170多万人。多分布于云南的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墨江,元江,宁洱,江城等哈尼族自治县。云南还设有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外如越南,缅甸,老挝,泰国北部山区都有哈尼族人。在国外被称作阿卡族。安居乐业让哈尼族人的梦想照进了现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哈尼族之最</p><p class="ql-block"> 哈尼族人在几千年的旅途中,创造了好多“最”字头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最会种植普洱茶。哈尼族人个个都是茶叶种植的胜手。说云南普洱茶,不如说哈尼族普洱茶。如今,哈尼族种植的茶产量已占云南全省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天赐茶业与哈尼族人,哈尼族人已经把他们的日子与茶的四季融合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最喜欢银饰品。哈尼族人生而喜欢银饰品。女孩子成熟后,在抹红牙齿的同时,不但要扎围腰裙,还要戴上银饰品。且无论男人女人,衣服的前襟上银泡,银扣等饰品都是标配。</p><p class="ql-block"> 最爱小自我。历史上,哈尼族自称单位好多。大聚居,小自称。就如同一个祖先,下面分支有多个。每个分支都各自给自己起了名称。也就是类似于对外的名号。如:雅尼,阿木,卡别………。一直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根据大多数哈尼族人的意愿,用自称单位人口最多的哈尼做为全族的统一称呼,哈尼族从此有了自己一致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最亮眼的是口口相传的文学成就。历史上的哈尼族人没有文字。所以只能结绳记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力量帮助哈尼族创造使用了拼音文字。然而,曾经的哈尼族硬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法,创作出了反映人类发展史的《创世纪》,反映哈尼族历史的《哈尼阿贝聪波波》等史诗文学。</p><p class="ql-block"> 最钟情的乐器是巴乌。巴乌是哈尼人乐山乐水乐生活的忠实伴侣。哈尼族人总能通过巴乌浑厚悠扬的声韵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苦来,让灵魂与山川,天地,时空对话,升腾美好与憧憬,消弥不快与烦恼,赶在太阳再次升起时,轻装上路,奔向明天。</p><p class="ql-block"> 最长的长桌宴。每逄昂玛节等重大哈尼族节日,哈尼族人都要摆长桌宴款待各方朋友。3050桌,长4000米,万人参加的长桌宴曾创造了吉尼斯纪录。</p><p class="ql-block"> 最美的农耕风景。哈尼族人把农耕做成了艺术。不止山上梯田种的花一样,连同农田周边的山水环境也融为一体,画一般叫绝。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当然,哈尼人与最字结缘远不止于此。比如在哈尼族聚居的地方还有全国最著名的锡都个旧。还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岁月轮转中每一脉生命基因的庚续都是生命在生与死的途中泣血之歌。几千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遇见都或许是悲壮的绝杀,抑或是美好的拥抱。哈尼族人也不例外,回首千年沧桑,他们总是愿意默默地捧起《哈尼阿贝聪波波》,把无很景仰献给先祖们以及他们的千年光阴。他们知道:从青葴高原到云南,从羌人到哈尼族一路过来,每一个先人们的脚印都有故事,都不容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