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闭幕后,按照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决定,从 1954 年 2 月15日上午开始,饶漱石问题座谈会在北京举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饶漱石问题座谈会总共开了七次,分别由邓小平、陈毅、谭震林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华东局在京干部与调京干部及中央各部与饶漱石工作有关的同志26 人。在座谈会的最后一天,饶漱石作检查,参加者有各大区及中央各部人员共 66 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饶漱石问题座谈会与高岗问题座谈会的一个较大区别,是饶漱石一直参加了会议。因此,与会者在对饶漱石问题揭发的过程中,可以与饶漱石随时对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 年 3 月1 日,邓小平、陈毅、谭震林在《关于饶漱石问题座谈会向中央的报告》中,归纳了座谈会对饶漱石问题的几项结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饶漱石同志是一个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野心家,他个人野心的欲望是日益上升的,而最尖锐的罪恶,是1953 年他和高岗共同进行分裂党的活动,并且在实际上与高岗形成了反党的联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饶漱石同志的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不是一般性的,有其特殊之点。他善于伪装,不易暴露他的这种本质。饶漱石确是党内少见的伪君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饶漱石同志在党内进行争权夺位的斗争中采用了与党的作风完全相反的一套办法,即采用了一套用于取得权位的“权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饶漱石同志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直到现在,还不是采取彻底承认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饶漱石对与会者揭发自己的错误,有的承认,有的否认。他在座谈会期间的最大顾虑,就是害怕别人把他和高岗放到一起。因此,他虽然承认自己与高岗“在行动上,目标上都是反对少奇同志,并且对个别问题也是相一致的”,但他又极力表白自己和高岗不一样,辩解自己和高岗是有区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5 年 3 月 21日,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作《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在报告后的讨论过程中,高、饶问题“逐步升级”,最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会议一致同意中央政治局在七届四中全会后对高、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通过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但将决议中对饶漱石的组织处理,改为同高岗一样“永远开除党籍”。经毛主席拍板,认定饶犯有反革命罪,指示公安部在 1955 年 4月 1日将他逮捕人狱。三天后,又把饶漱石列为饶(漱石)、潘(汉年)、扬(帆)反革命集团案的首犯来查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饶漱石在“文化大革命”中再次被捕入狱,但狱中的饶漱石并没有落井下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共中央刘少奇专案审查小组”在收集刘少奇的“叛徒”证据时,让曾在刘少奇手下工作过的饶漱石写刘少奇的“叛变”材料。饶漱石在 1967 年 6 月 1 日,写下了如下的证明材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 1929 年到满洲(即东三省)担任共青团满洲省委书记之职的。当时刘少奇同志担任党的满洲省委书记。刘出狱不久即离开满洲。刘离开满洲后,我当代理党的满洲省委书记之职。关于刘少奇在满洲被捕事件,因为时间已隔三十多年,详细情况无法回忆,我只记得他是因为到沈阳奉天纱厂等候工人党员谈话被敌人把他当作小偷而被捕的。因为敌人未得刘的其他材料,故刘只在监狱住了十天左右即获释放。刘被释放后即到我家将上述情况告诉了我。当时我们对秘密工作都缺乏经验,故发生刘被捕后我仍未立即搬家和刘于被释放后即到我家的事情。当时我对刘被捕被释事件过分信任刘的报告,故未作详细研究,当时党内已有个别同志因刘被释放手续过于简单,而向我提出过意见的。现在,我认为我当时对刘过分信任的态度是有错误的,我认为今天把此事彻底审查清楚是完全有必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饶漱石的这份证明材料可知,他是中共党内第一个知道刘少奇被捕和被释放经过的人,所以,他的这份证明材料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当年要把刘少奇打成“叛徒”的“中共中央刘少奇专案审查小组”并没有使用这份不能证明刘少奇“叛变”的材料,反倒是要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的“刘少奇案件复查小组”,在证明刘少奇当年并没有“叛变”时,引用了饶漱石的这份证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这份证词的功效让人哭笑不得,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回到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想想当年与刘少奇 1929 年被捕事件有关联的人几乎都写了证明刘少奇“叛变”的材料,而与“反对刘少奇”有关而身陷囹圄的饶漱石却写下了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证词,也许对于理解饶漱石为何拒不承认自己“全面反对刘少奇同志”,再三强调“少奇同志的领导,我一向是真诚拥护的”,恳请“党中央在这一点上据实考察,查明真相,再作结论”,是十分有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长高岗两年的饶漱石虽然比高岗多活了 21 年,但这 21 年基本上是在狱中度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饶漱石反党集团”的其他成员后来境遇也都很凄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 年 8 月 23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宣布“撤销党内对潘汉年同志的原审查结论……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党籍,追认潘汉年同志的历史功绩,公开为他恢复名誉”。但潘汉年并没有看到这一天,他已于1977 年含冤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扬帆的平反昭雪比较曲折。1980 年 3 月 28日,党中央作出《中共中央对扬帆同志问题的复查报告的批复》,说:中央同意由最高人民法院按照手续撤销 1965 年 8 月 30 日对扬帆的判决。恢复公民权,然后由公安部党组织给扬帆同志作出复查结论报中央备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