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袒露心扉

庄园

<p class="ql-block"><b>  抓典型思辨(1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典</b>型材料的主要成分是基本事实和事例,但不能是事实和事例的堆积,而是用事实和事例说明观点、体现思想。因此,典型材料的转合,不仅仅是认识与事实和事例之间、事实和事例相互之间以及事实和事例与体会之间的衔接,更主要的是在叙述事实和事例中阐释主题思想。</p><p class="ql-block"> <b> 让</b>典型的思想表露的自然贴切,是典型材料的硬功夫。如果表露得生硬,或者根本贴不上,典型材料就失去了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b>第</b>一人称介绍的常用基本模式是以认识带事实与事例,然后归纳体会。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很少有这样完整的“三段论”的,尤其是呈报材料和报道材料一般不在事例后面加体会,而是灵活地变换叙述方法,将思想寓于事实和事例的叙述之中。在报道材料中,更应用事实讲道理。</p> <h5></h5><h3><b>寓思想于成效中</b></h3><h3> <b>一</b>般在开头谈了认识的,叙述了事实和事例后,只需陈述一下工作的成效,就可以使认识变成经验。如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空降兵连”的黄继光生前所在连的事迹材料《英雄精神代代传》,在“英雄魂:精神相承励传人”部分,叙述了连队一系列传承黄继光精神的做法和事例后,这样作结:</h3> 独具特色的传统教育,让英雄精神化为一种责任、一种基因,融入官兵血液、植入官兵骨髓。<br> 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全连官兵殊死搏斗78昼夜,像当年老班长黄继光堵枪眼一样堵管涌,负责把守地段未溃一堤、未损一闸、未折一兵,被空军授予“抗洪抢险先锋连”称号;2005年,中俄联合军演,连队首次与世界老牌空降劲旅同场竞技,面对演习当天风速12米/秒的超气象条件,官兵抱定必胜信念突降预定地域,成功破袭“敌”要害目标,展示了中国空降兵的风采;2008年抗震救灾,在历时97天的抗震救灾战斗中,连队官兵先后决战红白镇、四进欢乐谷、完成金河电站大营救,解救受困群众319人、重伤员22人,挖掘掩埋遇难者遗体108具,抢救物资财产总价值450余万元。<br><h3> <b>这</b>一段,看似说的传统教育的成效,但将这成效与开头的认识结合起来,就鲜明地看出了该连独具特色的传统教育的意义和巨大作用。<br><br></h3><h3><b>寓思想于事例的衔接中</b><br> 在同一题目下叙述几个事例,事例之间一般应有递进关系,并用相应的观点过渡。如“模范指导员”何兆信的事迹材料,在“点燃理想的火焰,是‘铁’就要炼成钢”的标题下,先以认识开头:</h3><h5> 我感到,连队思想教育工作,仅仅搞好集中教育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个别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我们连的情况看,每年总有几个相对后进一些的战士,连队的事故、问题往往就出在这几个人身上。做好后进战士的思想转化工作,是连队思想教育的难点,也是连队建设的关节点。</h5><h3> <b>之</b>后,先以“为此,我给自己定了一条硬指标,工作再艰难也不能退缩,再落后的战士也不能让他掉队”引出第一个事例;又以“后进战士,并不是什么都落后,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的长处去克服他们的短处”引出第二个事例;最后,以“把后进战士培育成‘四有’新人,光靠一两个人做工作是不行的,必须发动大家都来做工作,使连队成为教育人、改造人、培育战士健康成长的大熔炉”引出第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的引言,实际上就是做后进战士转化工作的经验。</h3> <h5><b>寓思想于具体做法中</b><br> <b>就</b>是把观点和做法融入事例之中,合成一体叙述。如某守备团五连党支部的经验材料《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建设整体过硬的连队》,在“树立以连队建设为己任的使命感,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部分,有这样两段叙述:<br><p> 党支部经常组织干部回顾连队荣誉,学习历届班子中艰苦创业的事迹,联系连队的任务、领导的信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还针对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苗头,不断地进行小整顿。通过这些活动,在干部中叫响了“三个对得起”:对得起领导的重托,对得起连队的荣誉,对得起战士的期望……</p> <b>连</b>队先后换了六茬班子,大家都把建设连队当日子过,象燕子垒窝那样一点一滴打好连队的基础……<br></h5><h3> <b>这</b>样的叙述,看似说的做法,实则将经验和体会都不着痕迹地揉到了里面。</h3><h3><br></h3><h3><b>寓思想于事例的动因中</b><br> <b>人</b>们在知晓典型的先进事迹时,往往很想知晓其为什么会这样做。因此,典型材料在叙述典型“做了什么”时,还应当解释清楚其“为什么这样做”。这个“结”解好了,典型的思想境界就出来了。如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春燕的事迹材料中,关于她成为“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的动因,有这么三段叙述:</h3> 李春燕在与未婚夫谈恋爱时,公公长期生病却难以医治的境况深深地刺痛了学医的李春燕。2000年李春燕从黎平县卫校毕业后,面对孟凡斌的求婚,她唯一的要求就是丈夫为她在大塘村建一所卫生室。她内心的想法是,嫁到丈夫家后一方面可以照顾生病的公公,另一方面也可以此谋生。<br> ……<br> 李春燕打算依靠在村里行医维持生计的念头逐渐被现实打消了:卫生室不要说赚钱,就连正常的运转也难以为继……在将家中唯一的耕牛卖掉和丈夫在外打工多年的5000多元积蓄全部投入进去后,卫生室还是没有转机,家里为此还背上了7000多元的债务。<br> ……<br> 眼前的这一切使年轻的李春燕有些快撑不住了,她产生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可是,就在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的前一天,她要外出打工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当晚,欠账的村民纷纷来到李春燕的卫生室,一元、两元地将欠账还上。“燕子,有钱了你就不会走了吧?”<br> 捏着村民们还来的一堆皱巴巴的总数才100多元的块币和角币,李春燕猛然读懂了乡亲们眼神里的期盼和信赖,她知道自己已迈开了的脚步,是再也无法停留了。最后,她决定放弃朋友已在广东联系好的工作,留了下来。<br> ……<br> 有关媒体陆续对李春燕的事迹进行报道……不少人被她的事迹感动邀请她外出发展。其中,一名福建老板开出了包吃包住,月薪5000元的条件。<br> 在被一些媒体邀请到深圳和北京做节目前,李春燕连省城贵阳和州府凯里都未去过,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李春燕在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同时,更看到了家乡的贫穷落后。“别人的邀请并不是没考虑过,如果我真的走了,这里乡亲生病就没有人给他们医治了,我舍不得丢下他们,虽然贫穷,但他们的生命同样可贵。”村民的依赖和信任使李春燕婉言谢绝了他人的邀请。<br><h3> <b>至</b>此,一颗执着为乡亲们解除疾病痛苦的赤诚之心还需多言吗?(摘自拙著《典型炼成经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