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银行大楼位于外滩6号,曾用名元芳大楼,原西文名称为: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p class="ql-block"> 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通商银行大楼所处位置外滩6号地块为会德丰拍卖行(Wheelock Auction Rooms)所有,后美国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通过交易获得该楼产权。当时,旗昌洋行还拥有外滩7号、9号。</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旗昌洋行大楼(1880s)</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滩(1882)</i></h5>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照片可看出,当时周围的建筑还没有改造,大部分为二至三层的建筑。1号为丰裕洋行姐妹楼的北楼,1913拆除,后改建为亚细亚大楼(麦边大楼);2号为英国总会大楼,1909年拆除改建;3号为天祥洋行,1916年拆除,改建为有利大楼;5号为长利洋行,1921年拆除,1925年改建为日清大楼;6号即旗昌洋行大楼,后成为通商银行大楼,保存至今;7号为原美商旗昌洋行南楼,1906拆除,改建为大北电报大楼;9号为原旗昌洋行北楼,后改建为招商局大楼;10号是美丰银行,1921年拆除建为汇丰银行大楼。</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旗昌洋行大楼(1880s)</i></h5> <p class="ql-block"> 通商银行大楼是这一带外滩最老和最高的建筑。</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旗昌洋行大楼(1880s)</i></h5> <p class="ql-block"> 旗昌洋行由美国人沙墨尔·罗塞尔(Samuel Russell)于1818年创办于广州,进入上海的“旗昌”主营航运,19世纪60年代后期,旗昌的经营出现严重亏空,1872年其在外滩6号的产业被被刚创建的官办的轮船招商局收购。1891年,旗昌洋行宣告清理,结束了它的历史。</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旗昌洋行大楼(1890s)</i></h5> 据记载,1893年4月,旗昌洋行大楼曾经遭遇大火。 1896年,招商局总办盛宣怀在上海集资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中国通商银行在外滩6号正式成立,额定资本500万俩,实收一半,其中官办的招商局出资100万,李鸿章等官僚和买办出资78两,余为商股。因大楼西侧有元芳弄,故通商银行大楼又名为元芳大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滩(1895)</i></h5> 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的第一家银行,创办人盛宣怀(1844~1916),他是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盛宣怀像</i></h5> 中国通商银行开办时由官商合股,采用“用人办事以汇丰银行为准”的管理模式,拷贝不走样,早期的业务单据都使用英文,还聘请了洋人大班,并加入外商银行的同业公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通商银行大楼(1900)</i></h5> 该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的特权。 因银行建筑对安全性能有一定的要求,1906年对旧楼进行了拆旧建新。20世纪20年代,通商银行为扩充业务,还购入隔壁外滩7号原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北电报大楼旧照</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今日通商银行大楼、大北电报大楼</i></h5> 抗战时,此楼被汪伪政府占有,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从重庆迁回此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通商银行大楼前的马路</i></h5> 1947年,通商银行大楼南侧附楼向东拓展,超出主楼墙面约一个窗位。中国通商银行持续经营52年,历经晚清、北洋和国民政府的政权更迭。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将中国通商银行收归国有,该楼长期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海外滩(1947)</i></h5> 大楼立面原为青、红砖镶砌的清水墙,解放后被使用单位粉刷上水泥,损坏了原貌。 通商银行大楼由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F . M . Gratton)设计,占地1698平方米,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大楼为假四层,砖木混合结构。 建筑立面为哥特复兴风格,有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市政厅建筑特点。建筑上部的装饰性小尖塔带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 哥特式建筑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始于12世纪,终结于16世纪初,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哥特式复兴(Gothic Revival architecture)也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或新哥特式,始于1740年代后期的英格兰。 19世纪初,当时的主流是新古典式建筑,但崇尚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人则试图复兴中世纪的建筑形式。 <p class="ql-block"> 哥特式复兴建筑绘制了哥特式原始风格的特征,包括装饰图案、尖顶、柳叶刀窗户等。</p> 通商银行大楼为了突出建筑的表现力,建筑的窗洞造型自下而上每层都不一样,分别采用了半圆券、弧形券、平券,屋顶老虎窗则用尖券,每层窗框边都有大小不一的柱式。这种表现方式,在同期或以后的建筑中,都是十分少见的。 大楼顶层设一大四小五个尖顶,带有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四坡攒角屋顶建筑风格。屋顶带有从老虎窗两侧升起的斜面,四周有哥特式圆柱尖顶。对比旧照片,每个屋顶尖顶和圆柱尖顶上原先还有十字架,后拆除。 <p class="ql-block"> 大楼入口设连券柱廊,正面为半圆顶拱券,四根巨大的廊柱为罗马科林斯柱式。</p> 两侧为三叶拱,带有罗马风意蕴。 通商银行大楼是外滩唯一的哥特复兴风格的建筑,因其独特的建筑表现手法,被建筑爱好者以及广大游客所关注。 这幢走过一个多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有利大楼、日清大楼以及通商银行大楼</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