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顺屯堡文化体现的是明代以来,为了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民族融合和区域发展而采取的军民结合的特殊治理模式和文化模式。明代初年朱元璋“调北征南”平定云南之后,屯堡大军在以安顺为中心的地区驻军屯田,加上后来实施“调北填南”政策,大批外地人来安顺落籍。六百多年来,他们的后裔一代代繁衍生息,至今完整地保留了其入黔始祖带过来的明代江淮和江南汉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传承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是屯堡人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和后汉族移民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日子,我们又一次来到了九溪老青山,祭拜入黔始祖镇远侯顾成。追溯明史以及贵州历史,谈到屯堡文化,有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就是明代开国名将、我的入黔始祖顾成。顾成25岁就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天下,身经百战,曾为普定卫(今贵州安顺)首任指挥使、贵州都指挥同知,镇守贵州58年,讨平叛乱,威震西南。活到85岁才辞世。墓碑上有“恩承北齐赐三爵,功盖南邦第一家”的字样,高度概括了顾成家族的赫赫功勋。</p> <p class="ql-block">顾成一生英勇善战,恪尽职守。明朝三个皇帝都非常器重他。他最早为朱元璋的账前亲兵;朱元璋为将云贵纳入大明版图而发起的“调北征南”中,他因为英勇善战而荣升普定卫指挥使;燕王朱棣起兵当上明成祖后,他被封为镇远侯;朱高炽也非常尊重他,大和小事都经常听取他的意见。</p> <p class="ql-block">顾成老祖公是推动贵州建省和发展的大功臣。傅友德,蓝玉,沐英,顾成带领的明朝军队军从南京出发一路征战进入贵州,顾成驻守普定卫(安顺市),硝烟散尽后逐渐转化为民,他们将源自江淮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手工技艺,文化娱乐等等一并带到安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军士可以说是贵州最早的移民并一代代扎根下来繁衍生息。以顾成为例,如今生活在贵州的顾成后人已有十万之众。</p> <p class="ql-block">今年上坟有家族中人因在老祖公墓前许下的心愿得以实现而高兴地来还愿:为今天的祭拜和聚餐献猪一头。在祖先墓前,顾氏大家族中的女性为他们一家披上红布,俗称“挂红”。以示祝贺,嘉奖,感谢之意。</p> <p class="ql-block">后人为了改善上山祭扫必经之路的路况,去年捐款十五万余元。捐资修路的功德碑记录了捐款人姓名和金额。修路建桥,功德昭昭,捐资懿行,芳名灿灿。顾氏后人,无愧先祖,心诚可表,心齐可赞。兹勒石旌彰,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顾成公的雕塑,位于贵阳都拉营。较好地刻画了成公威武刚毅的军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在贵州省镇远县,也有成公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顾成嫡长孙顾兴祖也是明朝优秀的将领。靖难之役顾家被斩杀四子共16口,兴祖在忠仆保护下得以保全。其母俞氏夫人因丈夫被杀郁郁而终浮丘九溪老青山,兴祖婶娘盖氏夫人(现葬安顺南门二桥)展现了少有的坚强和勇敢,于风雨飘摇中含辛茹苦带大侄子侄女,守护一家人周全。兴祖十五岁袭镇远侯爵,在北京,广西,南京等多次战役中为国效力。死后安葬在南京小行。家姐顾新红去年清明曾去寻访祭拜。</p> <p class="ql-block">年轻一辈已经茁壮成长成为扫墓活动主力军,为家族宗亲们烹饪可口的屯堡一锅香。一锅香又叫屯堡军账宴。是当年屯堡将士们为了适应打仗需要而制作的。将豆腐,白菜,糟辣椒炒肉片,红豆,莴笋,蒜苔等时令蔬菜分别炒好以后,装在一个锑锅或盆里,如果是冬天有火炉的话炖在火炉上吃,那味道好极了。</p> <p class="ql-block">屯堡妇女的服饰非常有特色:宽袍大袖,头戴头巾,系围裙,配丝头系腰。家族中的女性们,六百年来沿袭穿着源自安徽凤阳朱元璋和马皇后故里的明代汉服,又叫凤阳汉装。</p> <p class="ql-block">婆婆妈妈们头上包的头帕有黑色和白色的,黑色表明是家里的长辈,是婆婆辈,而白色则表明上面还有老人,是媳妇辈。</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婶婶,堂姐幺秀,我们这一只支是北门蔡官的顾成后人。我们家在爷爷那辈进了城,凭借父亲旧社会学的书画装裱手艺,辛勤劳动养家糊口,最后在顾府街置办了房屋,回到了顾成老祖公当年办公和居住的顾府街。父亲顾天泰在世时热心家族事务,为理清家族脉络多方奔走。父亲已经去世20多年,每年母亲都要代父亲亲来上大众坟,今年已经87岁了。族人们亲切的叫她二奶奶。</p> <p class="ql-block">屯堡建筑也充分地体现了对江淮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石墙石瓦,精致木雕石雕,取安顺当地石材为主,又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以九溪,旧州,云峰本寨的石木结构最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顾成老祖公已经离开,但在贵阳在安顺,都留下不少与他及其子孙有关的建筑遗迹。如贵阳的武胜门,安顺的圆通寺,安顺文庙,崇真寺等等,贵阳武胜门是他和马皇后的侄子贵州都指挥使马烨所建。它们在时光里静默无声,却是后世人对他老人家最好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安顺文庙的建设和保护,成公之子顾勇也参与了捐资及建设。它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文庙,也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当时传播孔子的儒家文化,为屯堡军士的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去年夏天,顾家姐妹陪同著名作家贵州老知青,小说《蹉跎岁月》作者叶辛及夫人参观安顺文庙。</p> <p class="ql-block">屯堡村庄保留着显著的军事特色。在本寨村,完整地保留了七座碉楼,见证着调北征南这段历史,见证着祖先戎马倥偬,镇守一方,促进国家统一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据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顾成去世后由其子孙扶灵柩回扬州老家安葬。其墓已在扬州发掘,部分墓葬品保存于扬州博物馆三楼。老青山顾总威公夫人俞氏应为顾成的儿子顾统夫人,其墓碑现存新建的安顺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安顺市博物馆里也有成公的介绍。他对安顺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屯堡将士战时为军人,闲时为农,骨子里有尚武的精神,他们不忘入黔的初衷和使命,在农闲时或重要的节日中跳起军事题材的地戏。</p> <p class="ql-block">九溪地戏曾经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之炎带领下走出国门,其孙顾家顺(顾剑)已经是年轻的省级非遗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著名摄影家卢现艺拍摄的屯堡妇女“老佛头”,我们家族中的老孃孃们就是这种打扮,而且初一十五等重要日子,她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吃斋念佛,保佑家人和村寨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屯堡人牢固地保留着明代家乡的文化习俗,在当地顽强地生存下来,并通过很多文化事项和文化元素表达屯堡人“达地知根”的记忆取向。</p> <p class="ql-block">山川共情,文脉同源。前几年,安徽滁州市和凤阳县的领导专门到鲍家屯看望屯堡亲人。</p> <p class="ql-block">时任凤阳县委书记徐广友,宣传部长王连侠热情地给屯堡孃孃介绍朱元璋老家的发展情况,邀请我们回屯堡人老家寻亲。</p> <p class="ql-block">这个“南京太仆寺”不在南京,而在滁州,是明朝专门给皇家养马的机构。或许当年的顾成老祖公,就是骑着太仆寺养的骏马一路向西南进发的。</p> <p class="ql-block">千里“文脉”一“明”牵</p><p class="ql-block">兴于滁州凤阳,定都南京,派30万大军远征云贵,在安顺一带屯兵驻垦,“调北填南”……明太祖朱元璋600多年前的一番操作,让滁州、南京、安顺三地结下不解之缘,直至今日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因山川共情、文脉同源,而在新时代找到了文化交流合作的契机,实现文化的共护、共扬、共享。</p> <p class="ql-block">屯堡文化体现了家国情怀和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600年来,顾氏后人秉承顾成老祖公家训,忠勇孝悌,耕读传家,团结一心,将屯堡人的精神价值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不必纠结成公究竟身埋何处,青山处处埋忠骨!更不必纠结老青山墓主真相揭示后动摇家族军心。老青山顾成墓永远是顾氏后人追思先祖的精神家园!顾成后人应继承祖公家训,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忠于职守,报效国家,拧成一股绳为家族的兴旺各尽其力,惟此方可告慰祖先英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