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关于诗词、诗人及其它

楚国良

<p class="ql-block"><随笔></p><p class="ql-block"> 关于诗词、诗人及其它</p><p class="ql-block">一一在莲城文艺沙龙第三期"浅谈诗词创作"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p><p class="ql-block"> 文/楚国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敬的陈能文主任,卢成咏教授,各位文艺界的同仁,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湘潭市文艺创作活动中心的安排,刚才卢成咏教授就以"浅谈诗词创作"为题作了一个中心发言,卢教授从"创作准备"和"创作过程"两个方面作了很好的经验介绍,本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首发感谢陈能文主任为首的湘潭市文艺创作活动中心举办"文艺沙龙"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我们有机会相互交流探讨。同时,也要感谢卢教授激情洋溢的讲座,让我们感悟到诗词的魅力,人生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下面,根据我退休以后,走进文艺界,接触诗词圈的情况,谈点个人感受,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第一,关于读书与诗词创作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p><p class="ql-block"> 李白有文章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p><p class="ql-block"> 苏轼也有诗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p><p class="ql-block"> 陆游73岁时,也有诗说:“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逮志有余。”</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古来大诗人都特别看重读书。</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现在的写诗人,要么不读书,要么读而不得其法,偏偏又自满自矜,这是当下诗词不好看,不耐看的一大原因。</p><p class="ql-block"> 学诗需要读书么?这是确定无疑的。唯有多读书才能积累词汇,学习手法,才能神交古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学诗需要经过系统刻苦地训练,这训练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多读书。诗词是语言的精华,也是代代传承的艺术形式,其内在的生命力就在于语言、词汇、手法和思想的不断积累和传承;而其“精华”也在于写诗要求用精炼、有表现力的文字去表述,这也是要从阅读、揣摩和学习古人作品中得来。如此,学诗焉能不读书?</p><p class="ql-block"> 反观现在的诗词界有不少诗人,或许由于所经受的教育不够完备,或许由于离开学校参加工作之后,再难经过系统的学习和积累,或许由于对读书和积累的认识不够深切,故而读书不够。在这种知识背景下创作的作品,怎能不干枯直硬,单调乏味?</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来看下古人是怎样学诗的?</p><p class="ql-block"> 胡适说过:“向来小孩子开蒙念书,照规矩是《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所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主要是识字阶段,其中也饱含了历史、地理、人生哲理等知识。然后开始学《四书五经》,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学诗就要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龙文鞭影》开始,来熟悉声韵和典故。同时开始学习“对句”,来锻炼平仄和诗意的把握。</p><p class="ql-block"> 学有余力者,则开始研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诵读文章,积累历史和哲学知识。如果立志学诗,则需要遍参百家之诗来磨炼诗心。如此十余年下来,肚子里怎能不装满历史典故,对韵部声律,怎能不烂熟于心?发之为诗,自然手到擒来,自然而然了。</p><p class="ql-block"> 因此,身为当今学诗之人,应该认识到,缺少哪方面的知识就要去补,万不可浅尝辄止,妄自菲薄。</p><p class="ql-block"> 《沧浪诗话》教人学诗,是这样说的:“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可见,想要学诗,必然要经过艰苦训练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该如何读书呢?</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最基础的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国诗歌三千多年发展历程,其中名家辈出,体裁多样,穷尽一生也不可能读完,也没必要读完。这其中就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了。</p><p class="ql-block"> 比如,其一,诗词的发展历史需要了解,其中的代表诗人和作品要有所了解。其二,诗词的理论知识需要了解,知名的诗话词话,需要翻阅。其三,各种流派和风格需要辨识,比如:诗和词的区别,绝句和律诗的区别,律诗和古风的区别,古体诗和乐府诗的区别,古风歌形体之中各个门类比如(曲、行、个性、谣,辞、吟等)细微的差别;反观词,则需要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花间体的特点等等。这样对诗词的认识才能更深切,更细致,下笔之时才会有章法可循。</p><p class="ql-block">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读书也没有读完一说。知识体系好比一个书架,要不断充实丰富才好。陆游八十多岁时,仍然手不释卷,读书不辍。欧阳修在写作方面以勤学苦练著称于世。他说:“为文有三多。”即看多、做多、商量多。他还善于利用零星空闲时间进行构思。他曾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p><p class="ql-block"> 建立知识体系,此为“博”,然学诗,还需要“约”,即精。</p><p class="ql-block"> 关于“精”,我以为有两种含义。其一,要精读、细读、慢慢读。读书不可草草读过,要放慢节奏,细致推敲,仔细揣摩。古人之作品,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读得太快,只留下一个印象,其实没多少效果。特别是诗词,一定要精读,所谓:枕藉观之,酝酿胸中是也。</p><p class="ql-block"> 其二,学诗亦不可四处拜师,见异思迁。诗是有传承,有风格的。我以为,选择和自己脾气、秉性、经历、思想等接近的诗人,努力攻进去,比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效果要好很多。比如,江西诗派诗宗杜甫,江湖诗派诗学姚合,苏轼诗类元白,姜夔对天随子陆龟蒙顶礼膜拜等。如此学诗,才能学得深,学得切。</p><p class="ql-block"> 简言之,读史以明心,知兴替,识天道人伦;读经以见性,知荣辱,守本心道统;读子以炼心,博见闻,以触类旁通;读集以养心,培根本,以见天地本真。</p> <p class="ql-block">  第二,关于生活与诗词创作的关系 </p><p class="ql-block"> 这或许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从《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到现代诗,诗词一直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是滋养人们精神的丰富营养。随着社会的变迁,诗词的体裁、表现方式、内容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诗词的认识和态度也在不断变化。</p><p class="ql-block"> 诗,写给谁看?不加思考,会觉得这是个简单的问题,甚至觉得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正确回答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诗是写给诗人看的。毫无疑问,诗人是诗词的基本读者,大部分诗人和诗词爱好者具有阅读和交流的愿望。一个真正的诗人,喜欢自己的诗,也会欣赏别人的诗,会为诗人辈出,诗词蓬勃发展的局面而欣喜。但是也不尽然,也有的诗人只喜欢自己的诗,排斥别人,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心胸狭隘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诗人,这种孤芳自赏的弱点使他缺乏对人类的深切关心,一个仅仅以自身名利为写作动因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伟大诗人的。同时,把诗的读者仅仅设定为诗人这个狭小的范围,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也不是这样。远远超出诗人的范围,一个分布极为广泛、生生不息的诗词读者群体,从来都是存在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这也正是诗词强大生命力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诗不能写的太好懂,看不懂的诗才是好诗。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众所周知,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就是以通俗易懂著称,据说他写出诗以后要先读给洗衣服的老太太听,能听懂才会定稿。当代有不少影响较大的优秀诗人的作品,也是通俗易懂的。当然,也有一些风头强劲的诗人,作品得到一些影响较大的刊物青睐,但是作品确实很不好懂,近乎晦涩,有的包含着可贵的精神文化元素,有的却让大多数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这样的诗,就只能给范围很小的人读了。至于是不是好诗,我不想多评价,也无力作出很恰当的评价。但是就其晦涩难懂的一面来说,很多人是不赞成的。</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好懂的诗才是好诗,我认为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过于直白,不善于运用比兴、含蓄等传统的诗词写作方法,也缺乏现代的诗歌写作风格,失去了诗词应有的表达技巧,就失去了诗词应有的美感。在遵守语言文学和诗歌创作基本规则的前提下,避免晦涩难懂,力求能够让更多的人读懂和喜欢,受到影响,产生共鸣,应当是一个诗人追求的正确目标。</p><p class="ql-block"> 诗词好还是不好,由谁来评判?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关系到诗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有必要搞清楚,给予正确的回答。一般来说,由比较专业的团体或班子,通过比较科学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诗词作出评价是可行的。但是,这种评价不能代替读者的评价,读者的评价也不能作为对作品水平和价值的结论性评价。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的创作有其规律性,以官阶、名分、人数多少等标准去评价诗词的好坏,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有的好作品,也可能会在很多年后才能被发现,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回到本来的题目上来,我以为,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尊重和支持诗词风格的多样化,鼓励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创作更多适合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兴趣、不同审美标准、不同文化需求的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才是有利于诗词繁荣发展的正确方针。作为诗人,可以保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并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创作能够适合更多读者需要的优秀作品,但应当充分尊重不同群体读者的审美自由,而不应当把是否喜欢自己的作品作为衡量读者水平的唯一标准。同样,作为读者,也应当充分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而不应当把作品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作为衡量作者水平的唯一标准。有关的社会团体也不应当以自己的好恶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当以包容的态度,支持和保障作者的创作自由,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为诗词的健康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p> <p class="ql-block">  第三,关于名利与诗词创作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讲多了容易得罪人。只提几个问题供参考,大家自己去想。</p><p class="ql-block"> 问题之一:何为诗人,又何为诗文?</p><p class="ql-block"> 广义上来说,只要是写过诗的人,都可以自诩诗人。毕竟诗人从来不是文化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被历史赋予“诗人”称号者数不胜数。连全唐诗都收录了一些三流诗人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在现在这样的年岁,现代诗引进后,诗词已经不受格律约束了。随便写一段文字,任意分成几行就可以发表诗刊。走进大众视野的诗人早已人满为患了。</p><p class="ql-block"> 从“诗人”这个称谓来看,我的理解就是写诗的人。毕竟打油诗也是被官方认可的一种诗词形式。那么凡是遗留诗篇至今的人,都有一层“诗人”的身份。所创作的诗歌形式的作品,皆可以称为诗文。</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可以谓之“诗人”者,必有佳作流传于世,影响深远。说句废话,李杜可以称为诗人,应当鲜有反对的声音。因为李杜文章首先数量庞大,刊印出来的文集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次,李杜文章妇孺皆知,各类诗词对后世的影响无人能代替。</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可以被称为诗人的人,只需要在其中占据一处。例如,《春江花月夜》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不谓之深远。即使全唐诗只收录张若虚两首诗,另外一首很多人还没读过。但是张若虚可以被称为诗人。</p><p class="ql-block"> 再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清朝的乾隆爷留有诗词四万多首。虽然质量不敢恭维,但是除了皇帝身份外,我愿称之为诗人。也借由这样的定义,产生了内心对于诗人的分级。量大少佳作的诗人,大概称为三流诗人。有脍炙人口佳作的诗人,可以被称为二流以上。佳作不胜枚举的诗人,可以称为一流诗人。</p><p class="ql-block"> 如果叫我留下最喜欢的诗人和诗文。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两票都投给苏轼。最喜欢的诗人是苏轼,最喜欢的诗文其实是一首词:《定风波》。</p><p class="ql-block"> 毕竟东坡本人就说过,词“自是一家”。</p><p class="ql-block">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p><p class="ql-block">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东坡先生的粉丝可以说是遍布宇宙了。喜欢他的原因很简单,东坡的处世为人,值得一生去学习。 学习他的学习态度,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是“海纳百川”的。从诗文,策论,到儒释道三家的精神,甚至是一些生活小妙招。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只有做到这样的人,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才足够强大。学习他坚持自我,对国家保持热忱,人生路上能屈能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鲜活可爱的人物,还是北宋第一才子,只能说“爱了爱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定风波》,在苏轼的诗词中实在不算出彩。这样最简单的一首词,没有太多花哨的修饰,甚至读起来也算不上“朗朗上口”。比起“大江东去”和“明月几时有”的名声差远了。但是,这真的是苏轼人生转折的一首诗。大多数喜欢苏轼的人,应该是被“东坡先生”圈粉的。 没有“乌台诗案”,苏轼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是一首《定风波》之后,他真正活成了榜样的样子。北宋王朝这么大的冤案,甚至差点破了开国订立下的规矩。这样的灭顶之灾,对于苏轼而言,也不过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也从这首词之后,苏轼真正看开了。至此之后,再难的日子苏轼也等闲视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别人看来是人间炼狱,苏轼只觉得是“食堂”。这样的豁达是难以想象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值得我们去效仿,去追逐。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便是最值得喜欢的诗文。</p><p class="ql-block"> 问题之二:为什么说诗人不是职业?</p><p class="ql-block"> 首先,“诗人”只是一种称呼,而不是职业。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中国稍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写诗,不论古今。门槛不高,自然不能归入技术工种。而灵感这玩意,说来来,说走走,不能稳定输出产能,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养活自己和家人,怎么能称之为职业?</p><p class="ql-block"> 诗人是一个统称概念。我们称李白为诗人,但他是翰林,我们称杜甫为诗人,但他是左拾遗,孟浩然是诗人,但他是庄园主,高适是诗人,但他军功封侯。</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所有的大诗人都是有正当职业的。虽然起起落落,但总归不是靠写诗吃饭。杜甫后来落难,结果就饿死了儿子。他满腹诗才有什么用?</p><p class="ql-block"> 诗以言志。但是温饱尚不能保障,如何言志?</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算得上靠写东西吃饭的诗人吧?其实也不算,搁在今天,柳永就是个歌词作家,还是大家。每首歌词都可以卖大价钱的,何况他后来不也想办法托了范仲淹当了个小官,最后死在任上。</p><p class="ql-block"> 有出仕的路,谁都不会希望仅靠才华吃饭的。</p><p class="ql-block"> 可是到了如今,却有无数的人希望坐在家里,靠自己的才华天上掉馅饼。这可能吗?可能。你跳舞直播,你写网文,你写鸡汤文,你写毒鸡汤,新网络流量经济会给你带来不菲的收入。</p><p class="ql-block"> 但是,诗人可以吗?不行。</p><p class="ql-block"> 诗人这个称呼在大众文化层次普遍提高的境况下,尤其没有含金量。你随口扯几句,不管平仄韵律,只要幽默、直白,那便是“诗人”了。如今这个称呼更像是一个外号,充满了戏谑。</p><p class="ql-block"> 但是真的诗人又有自己的良心。表达自己内心所想,不愿意写鸡汤,也不愿意迎合大众低俗趣味,这实际上就是和流量唱反调。阳春白雪可以,但想靠下里巴人养活自己?做梦吧。</p><p class="ql-block"> 诗协和作协就不说了,那些人的职业更类似于管理者,而不是创作者。</p><p class="ql-block"> 至于自由诗人,肯定会有人举余秀华的例子,她不但成名,而且也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确实是当代以诗当职业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但是让你去经历她的痛苦,你愿意吗?</p><p class="ql-block"> 她的成功无法复制,那自然不能称之为职业了。何况像她这种情况,可一不可二,她的痛苦和情感充盈了她的文字,但是能撑多久,职业会不会很快发生转换(比如成立文化公司之类的)都很难讲。</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我们若想做一个以创作为主,重在表达自身感情的诗人,就别指望写出来的作品养活自己。</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能成为小说创作者、编剧、文案工作者、老师这些文字类相关的工作者,则对自己诗歌创作方面会有加成,灵感爆发的时候,说不定会有好的诗歌产生。</p><p class="ql-block"> 可以在有职业的情况下追求诗歌这种打开生活的心灵钥匙,但是不要只有钥匙,没有锁。</p><p class="ql-block"> 问题之三:诗人为何不能称为“诗家”?</p><p class="ql-block"> 称人为家,这个“家”是指“专家”,而在古汉语中“家”更多地是指流派。</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专家?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研究或特长的人。</p><p class="ql-block"> 而在古时候,“专家”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沈约《到著作省谢表》:“臣艺不博古,学谢专家。”而“作家”、“画家”、“音乐家”之类的称呼则很晚了,在古时顶多称文章写得好、画画画得好的人为一时大家。比如“唐宋八大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其实是有“诗家”这个词的,用在词语“诗家语”中,特指写诗的一些独特的表现方法。这个词是王安石创造的:</p><p class="ql-block"> 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 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 ,闲拂尘埃看画墙。 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扬》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建。”</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所谓的诗家语,是教人怎么用适合的字句去创作诗词,也就是指出这些表达方式是诗所特有的,为了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进行区分,才特意命名为“诗家语”,也是“别是一家”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个“诗家”对应的是别的流派的文体,自然不能称写诗的人为“诗家”。</p><p class="ql-block"> 而称写作者为“作家”、画画高手为“画家”,都是在近现代的称呼,意思是指在写作、画画领域出现的专家,而并非像“诗家语”、“唐宋八大家”一样是进行流派的区分。</p><p class="ql-block"> 这些专家是具体到个人的,而且这些专家能够凭借写作、画画、音乐这些技能谋生或者取得巨大的利益,能把这些技能作为谋生的职业,成为这个职业领域中的顶尖高手。这样才能称“家”。</p><p class="ql-block"> 刚才,听陈能文主任介绍,今天来参加莲城文艺沙龙第三期的同仁中,大多头上有个光环,是市文联系统下属27个协会中某个协会的会员,大多数人也已退休。我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才是我们的目标。怎么开心就怎么玩!</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个朋友说过,玩诗可是件烧脑子的事情。所以,作为过来人,还是奉劝大家一句,没几下子别往诗词圈子里凑热闹!更别在意是不是诗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