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放下就是放下对于这个世界的执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要是要放下对于自己的这种执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放下对自我意识的执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那放下执念之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圆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那什么是圆融呢?</b></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听《金刚经》的一段经文:</p><p class="ql-block">须菩提。于意云何。</p><p class="ql-block">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p><p class="ql-block">不 也。世尊。</p><p class="ql-block">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p><p class="ql-block">何以故。如来说</p><p class="ql-block">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p><p class="ql-block">须菩提。于意云何。</p><p class="ql-block">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p><p class="ql-block">不也。世尊。</p><p class="ql-block">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p><p class="ql-block">何以故。如来说。</p><p class="ql-block">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p><p class="ql-block">翻译过来就是说:</p><ul class="ql-block"><li>须菩提:你觉得我们能够通过圆满无缺的身体去了解佛吗?</li><li>不能够,世尊,我们无法通过圆满无缺的身体去认识如来,</li><li>为什么呢?如来说圆满无缺的身体并非圆满的身体,只是名为圆满身体而已。</li><li>须菩提,你觉得能够通过圆满种种的形相去认识如来吗?</li><li>不能够世尊,如来不能以种种圆满的形相得以见到,</li><li>为什么?因为如来所说的种种圆满无缺并非圆满无缺,只是叫作圆满。</li></ul><p class="ql-block">这段经文的前面一段讲福报都是空的.</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估计须菩提会有疑问,假如福报是空的,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佛,因为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了无数的善因,最后成就的圆满的报身佛也是假,也是不实在的吗?</p><p class="ql-block">所以呢,到了这一段,释迦牟尼佛马上问:须菩提,于意如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就是说须菩提,你觉得我们能够通过圆满的这种身相去感觉到去看到那佛吗?</p><p class="ql-block">佛教讲圆满也叫具足,圆满指的是你在觉悟方面和修行方面都达到了极致,从而就获得了最完美的身相和处境.一般是指18种圆满,通俗的说就没有遗憾了,完美无缺了.</p><p class="ql-block">那么须菩提明白佛的意思,马上就回答说:否也,世尊,如来不应具足色身见,首先是“不是”否定,但接着说“不应该”,意思很微妙;就是佛可以从圆满的身相上体现出来吗?不是的,接着说不应该,我开始说不是,我后来说不应该,就把否定的意思稍稍纠正了一下,不完全,而是不应该,就是我们不应该把“圆满”报身佛看作是佛?为什么呢?因为佛说的的“圆满”的报身并非真宗的圆满,是名为“圆满”而已,真正的圆满是没有缘起缘灭,这里就是我们要回到金刚经的缘起。</p> <p class="ql-block">《金刚经》的缘起是为那些发心彻底解脱的人讲的,彻底解除,就是摆脱轮回,不在六道轮回里轮回,即没有缘起缘灭.</p><p class="ql-block">那么所谓的报身,你看还是有缘起的,就是有因果,有种种善因而集聚而成的,但这个还不是真正的解脱,什么是真正的解脱呢?所以我们释迦牟尼才说这样的因为因果而来的“报身”还不是最终的圆满;最终的圆满是超越了因果,是没有因,也没有果的,就是达摩讲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净智妙圆,体是空寂。”</b></p><p class="ql-block"> 但是仅仅这样理解还是不够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用那个:“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就是肯定的同时又否定,否定的同时又肯定,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并不认为有一个独立的“圆满”存在,也不认为有一个独立的“无相”存在.</p><p class="ql-block">《金刚经》的奇妙或者它的微妙在于它的道理一环紧扣一环,非常严瑾滴水不漏</p><p class="ql-block">《金刚经》讲般若讲彻底解脱,讲要跳出“四相”的束缚,要“无相”,讲“无法可得”,非常玄妙.</p><p class="ql-block">但是《金刚经》一开头就是平常的场景,就是佛陀显现的也是平常相.</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要传达的意思是什么?是就说“无相”也罢,“无法可得”也罢,并不意味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意味着另外有一个存在,另外有一个真实不虚的世界,就是我们坐宇宙飞船过去就可以了,他不完全是这个意思。那么假如勉强用普通人的思路,释迦牟尼佛意思说呢,假如有真实不虚的世界,我们也只能包容我们生存的虚妄的世界,而达到实相的世界.仔细体会一下,那么通过观照,我通过观照超越而达到,达到之后,我们还是在这个虚妄的世界里面,所以这一段讲的是“圆满”,也是在说,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世间之外的 “圆满”,一方面要出世间,但另一方面你不能离开“世间”,不离世间,而是我们包容了不圆满之后的“圆满”,就像我们通常说的完美存在于对不完美的包容。</p> <p class="ql-block">那曾经有一个人因为事事追求完美,活的很累,于是去请教一位禅师,那禅师就对他说(禅师的这段话来自于禅经):</p><ul class="ql-block"><li>这个世界是一半一半;</li><li>天一半,地一半;</li><li>男一半,女一半;</li><li>善一半、恶一半;</li><li>清净一半,污秽一半</li></ul><p class="ql-block">很可惜,就是你拥有的是不全的世界,为什么呢?因为你要求完美,不接受残缺的一半,所以你拥有的是不全的世界,毫无圆满可言。那如何能够获得圆满?答案很简单,就是要学会包容,就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 所谓圆满,所谓完美,它是建立在两个包容之上:</b></p><ul class="ql-block"><li>一个就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不完美的包容</li><li>一个是对于自己的不完美的包容</li></ul><p class="ql-block">后面这个对自己的不完美的包容更重要;</p><p class="ql-block">包容不完美有三个意思:</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意思就是你要包容一个完整的世界,你不能说只要幸福,不要不幸福,因为幸福和不幸是一体两面,因为幸福是基于不幸而来。假如你要彻底,你就不应该追求幸福,我们应该去超越幸福和不幸.</p><p class="ql-block">第二意思:对别人对世界要宽容,不要轻易想去改变别人</p><p class="ql-block">第三意思:对于自己的不可改变的不完美要坦然接受</p><p class="ql-block"><b style="-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需要提醒的是“圆融”包容不完美并不是纵容不完美,对于不完美并不是纵容而是改变,这个是圆融的第一个意思.</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圆融”的意思我们听一段经文:</p><p class="ql-block">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p><p class="ql-block">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p><p class="ql-block">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呢:须菩体。假如你有这样的想法,如来不应具足一切诸相的缘故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千万不要这样想,如来不因为具足一切诸相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更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的人是说一切法断灭,千万不能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对于一切的法不会以断灭相去判断;断灭相于法不说断灭相.</p><p class="ql-block">因为《金刚经》给人的感觉从头至尾一直在否定,一直在说什么都是假的,凡所有相象都是虚妄。所以很多人读到读的时候呢,往往没有留意到《金刚经》从头至尾都在强调因果报应,他并没有说全部是假的,全部都是虚妄,因果报应才是存在的.</p><p class="ql-block">而且呢,很多人没有留意到刚才我念的这段经文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说法,什么说法呢?就是于法不说断灭相,这《金刚经》他讲空讲无相,讲看透一切,一切都不过如此,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不存在,既然佛说“圆满”就是“不圆满”,那就没有圆满,既然佛说做就是不做,那我就什么都不做了。这是一般人,就像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刚刚开始修行佛法的人,很容易掉进去的一个坑,那么这个坑很容易把人带到不讲原则,不求上进的境地,然后呢,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教说法,成为不求上进,不讲原则这种鸡汤借口.到了这段释迦牟尼佛特别强调,就是不要掉进断灭相,不要以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所有相都不存在,我们就不可以对一切都在乎。</p> <p class="ql-block"> 《华严经》理有一道文字,我觉得是对《金刚经》里“于法不说断灭相”的一个完美的解读;那么这段经文就非常严厉的批评这个修行人容易犯的断灭相.翻译过来的意思大概是:</p><ul class="ql-block"><li>有些人修佛,以为证悟了“空姓”,就可以端坐的云端,从此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佛陀说虽然修正了“无相”及“无愿三味”,但还是不舍离众生。</li><li>有些人修佛,以为证悟了“空性”,就对什么都没有分别,从此什么也不做,但是佛陀说虽然修证得了诸佛平等不仁的见地,但仍然供养佛;虽然修证得了“观空智门”,却仍然勤奋的积聚福德</li><li>有些人修佛,以为已经证悟了“空性”,已经出离了“三界”,从此再也不管世界如何,但是佛陀说,虽然远离了“三界”,却仍然去庄严“三界”</li><li>有些人修佛,以为已经证悟了“空性”,已经没有烦恼,看着别人的烦恼只觉得可笑,但是佛陀说,虽然断除了烦恼的火焰,却还应该怀着悲悯,设法为众生熄灭烦恼,</li><li>有些人修佛,以为证悟了“空性”,觉得并没有善恶的究竟分别,连善事都不愿意去做了,但是佛陀说,虽然明白一切的现象只不过是梦幻,只不过是水中花,镜中相,但仍然是随心不是随缘,随心去做无量差别的善业。虽然知道一切国土都是空虚,却依然以清净无染的妙行去修饰佛的国土</li><li>佛陀又说,虽然知道诸佛的本性是“无声”超越身相,但依然以妙好相去庄严佛身,</li><li>虽然知道诸佛的声音其实是不可言说,但依然随顺众生而生出种种差别的清净声音,</li><li>虽然明白所谓三世不过一念,但仍然能够随顺众生不同的理解力而分别用种种相,并在时时刻刻于种种劫数中修种种善业。</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但总来说,我觉得佛陀的意思就是一个真正的觉悟人领会了真理,达到了实相,但这个真理这个实相并非空洞的念头,而是可以落实到世间的每一个行动当中,可以落到实处,落到日常生活当中。</p><p class="ql-block"> 用佛陀的话来说呢,就是领悟了真理,证悟了实相之后,还是要到无量的众生界,还在进入无量的世界之网,还是安住在日常的生活里面,要有平常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不是说这个世界不存在,也不是说世间的现象都没意义,并没有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也没有另外一个离开世间有意义的生活.那么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另外一种清净的生活,恰恰就在此时此地,就在虚妄的世界里面;就在此刻,我在讲话的这一刻,你在听的这一刻,这就是“圆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本内容来自费勇说《金刚经》</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