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我所见到的意大利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b>作者:潘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深度游为何选意大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7年刚退休,就有几所学校来商量要请我去工作,主要让我帮助培养青年教师。当时我仅提一个要求:退休后我想踏上行走天下的旅程,为了在各校的工作和旅游两不误,我一般每年上半年4月底,下半年11月初,利用学校期中考试那段时间出游。期中考试前学校要复习,那段时间新授课不多,那两周暂停听课。十多年来我到过欧、亚、非和北美四十余国,七次到欧洲,游过25个欧洲国家。虽说游过欧洲25国,但都只停留一、二天,最多也只几天,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匆匆一瞥。当有朋友说要选一个欧洲国家作深度游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意大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欧洲的每个国家各有其美,瑞士的山川湖泊绝美,真的美若仙境,人见人爱;曾经日不落的英国有繁华的都市,著名的大学,灵魂高贵的乡村沉静而安逸;法国时尚前卫,有众多华丽的宫殿,繁华的街市,新潮的商场;德国有两万多个古堡,还有无可挑剔的德国制造……为什么偏偏选意大利呢?意大利左靠地中海,右傍亚德里亚海,阿尔卑斯山横亘在北面。除了有高山大川、海滨的自然美景,更有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特别丰厚的人文积累。它拥有58个世界遗产,包括5项自然遗产和53项文化遗产,遗产数量世界第一,每年到访游客超6000万。意大利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长久浸润,底蕴厚实 ,雕塑、油画、音乐、建筑都属世界巅峰。2007年去过意大利之后,我多次对搞艺术、建筑的朋友们说,一定要去意大利看看,那里才是他们專业的本源。我并非民族虚无主义者,我觉得中国画,中国的人物雕塑有自已的特色。中国的艺术特点是注重意象,能以最简炼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意涵;意大利的人物画、人物雕塑都是以人体解剖、素描等为基础的,它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它更细腻、更精准、更生动,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艺复兴最初的发源地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为什么佛罗伦萨能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呢?因为当时它已经具备滋生文艺复兴这场伟大运动的土壤和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最早在意大利发展。” 1115年佛罗伦萨已经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建立了欧洲最早的城市共和国。13世纪的末期,它已经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手工业、商业、金融和文化的中心。当时它的毛纺织工业特别发达,有200多家毛纺厂,工人达30多万。资本主义最先就在这里萌生。意大利发生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这一次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政治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才辈出是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文艺复兴的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都是意大利人。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奠基者,他们又被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文艺复兴的后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画著名油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的达·芬奇是伟大的绘画家,同时又是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成就跨越了艺术、科学、工程和哲学等多个领域。拉斐尔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是“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代表作是《最后的审判》。他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有《大卫》和《圣母的婚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世造就英雄,英雄造成时世”。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涌现出的大师都是彪炳千秋的各领域的代表人物。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如伽利略、哥白尼、布鲁诺,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土比亚……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登上了历史的巅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推动世界文明大步前进的伟大变革。为了了解这场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了亲眼目睹这场伟大运动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选择到意大利深度游。除了去游山玩水,观赏意大利的自然美景,品尝美食,更为深入寻访探究。我们为寻找那段恢宏历史给人类留下的伟大记忆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意大利深度游的精彩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尚之都米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米兰,最首要的景点当然是米兰大教堂,它是米兰的名片,米兰市最重要的标志。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天主教堂,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它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05年,拿破仑在米兰大教堂举行第2次加冕仪式,兼任了意大利的国王(第1次加冕是1804年,在法国巴黎圣母院,任法兰西国王)。1897年米兰大教堂才初步建成,但直到我国文化大命前一年的1965年,大教堂最后一扇大门才安装好。从开建到最后完工前后竟历时579年!在西方各国,人们都是怀对神的虔诚,竭尽财力,选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师、工人,以最认真的态度投入教堂建设的。教堂是西方建筑的样板和精华,一个教堂造一、二百年的并不鲜见,但近600才建成的却仅米兰大教堂一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规模雄踞世界第二,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教堂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3年10月4日上午9时,我们到达了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当我站在米兰大教堂前,第一眼看到米兰大教堂雄伟峻峭的模样时,内心真的很受震撼。从上到下全用洁白的大理石建成,高大而雄伟,屋顶上树立着密集的大理石尖塔,形成一个尖塔之林。教堂的门框、𥦬框、所有立柱上每一寸都用白色大理石精细雕刻,还用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装饰。其华美精细是没有任何其它建筑可以与之比拟的,敬佩、赞美之情油然而生。难怪马克·吐温称之为“大理石的诗”。人类伟大的创造力深深地震撼了我,人类竟能用双手建造出如此伟岸、精美、奇妙的建筑!我被米兰大教堂的高大、美丽、精致深深感动!579年,几十代匠人心怀虔诚,世代相传地精工细作,才造就了这旷世奇作!只要坚持不懈地持续努力,平凡的劳动是能创造出奇迹的,这就是我在看到米兰大教堂时产生的体会与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米兰大教堂建造了六个世纪,经历了几十代人之手,意大利、法国、德国的许多著名工程专家都参加过建设。初建时正是哥特式建筑风头最紧之时,几个世纪之后,“新哥特式”的巴洛克风格兴起。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华丽而精细的装饰。细细观看,能发现整座教堂的建筑风格是有变化的。但是它“装饰性哥特式”的基本风格却没有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米兰大教堂与罗马的圣彼得教堂有着明显的不同。圣彼得教堂是罗马式建筑,在严肃方正的建筑上按了个“包子”似高大的穹顶,给人的印象是敦厚结实、牢固稳定;而米兰大教堂的哥特式号称是最接近天堂的标准建筑,它追求的是垂直高度,外观的特点是瘦削、颀长、高耸。当时的建筑师们认为这样的建筑才能让人产生升腾、崇高的感觉,才适合建造教堂,因为他们相信惟有高才能更接近上帝。米兰大教堂的整个建筑的基本形态是陡峭尖削,每一扇窗都呈尖拱形,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高空的作用。屋顶上有135座白色大理石高耸的尖塔,每一座都直指苍穹。每个塔顶上还站立着一个圣人的雕像,他们似乎都正在飞向天空。难怪英国小说家劳伦斯把米兰大教堂喻为“尖刺耸立的刺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米兰大教堂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它上半部哥特式高耸削瘦的尖塔林立,下半部分是典型的巴洛克式,从上到下满饰雕塑,极尽繁华精美,显得非常精致、细腻,极富艺术色彩,气质富贵、华丽。教堂外墙装饰得十分精细,可以说米兰大教堂的外墙和柱子上没有一处不雕饰。整个教堂用来装饰的人物雕像共有6000余座,仅用于外墙装饰的就多达3159座!雕塑的主题多为圣经故事题材,每个雕像神态各异,千姿百态。整个建筑的每个窗户都雕刻着极精美的窗花格,细细数一数,每个窗框上都有十几个精细雕刻的人像。如果把这些窗花格连续排开,全长超过一公里!仅为雕刻这些窗户要用多少人工?费多少功夫?其工艺之精细,工程之浩大真正让人叹为观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抬头仰望,只见教堂顶上是一片尖塔之林,每座塔都直插云霄。最中央的高塔由意大利建筑大师伯鲁诺列斯基建造,塔尖上便是1774年建成、闻名世界的圣母玛丽亚镀金铜像。这座尖塔位于屋顶中央,它是塔林之中的最高者,高108.5米。圣母的塑像高4.2米,身上裹着3900多片黄金叶片,重达700多公斤,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熠熠。这也是米兰大教堂最初被称为“圣母诞生大教堂”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堂正面位于六根巨大方柱之间是五扇青铜大门,中间的正门最高大,其余四扇门相等。每一扇青铜门都由著名艺术家精雕细刻,完成于1896至1965年。仅造这五扇青铜大门就化了整整69年时间!其制作的精细考究自不待言。每扇铜门上都分成许多方格,每个方格内都有精细雕刻的浮雕图。左边第一个铜门于1948年完成,表现的是君士坦丁皇帝扮发米兰敕令,宣布天主教合法存在;第二个铜门于1950年完成,讲述的是圣·安布罗吉奥的生平。第三个最高大的铜门位于正中央,从1896年开工,到1906年完成,重37吨,描绘的是圣母玛丽亚的一生。由雕塑家鲁道威克·伯力亚基主持,花费十年时间雕刻才完工。第四个铜门是在1950年完成的,讲的是从德国皇帝菲德烈二世灭亡到莱尼亚诺战役期间米兰的历史。第五个铜门于1965年才最后安装,表现的是从圣·卡罗·波罗梅奥时代以来大教堂的历史。每扇门上的一幅幅浮雕连起来都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犹如一本连环画。细细观看这些浮雕,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具体生动,艺术确实有打动人心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堂正面位于六根巨大方柱之间是五扇青铜大门,中间的正门最高大,其余四扇门相等。每一扇青铜门都由著名艺术家精雕细刻,完成于1896至1965年。仅造这五扇青铜大门就化了整整69年时间!其制作的精细考究自不待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扇铜门上都分成许多方格,每个方格内都有精细雕刻的浮雕图。左边第一个铜门于1948年完成,表现的是君士坦丁皇帝扮发米兰敕令,宣布天主教合法存在;第二个铜门于1950年完成,讲述的是圣·安布罗吉奥的生平。第三个最高大的铜门位于正中央,从1896年开工,到1906年完成,重37吨,描绘的是圣母玛丽亚的一生。由雕塑家鲁道威克·伯力亚基主持,花费十年时间雕刻才完工。第四个铜门是在1950年完成的,讲的是从德国皇帝菲德烈二世灭亡到莱尼亚诺战役期间米兰的历史。第五个铜门于1965年才最后安装,表现的是从圣·卡罗·波罗梅奥时代以来大教堂的历史。每扇门上的一幅幅浮雕连起来都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犹如一本连环画。细细观看这些浮雕,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具体生动,艺术确实有打动人心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游客可以通过920级阶梯爬上教堂屋顶,也可以选择乘坐电梯登顶。我们这个团以老年人为主,预订了登顶的电梯票。两张电梯都比较老旧,每张每次可乘十几个人。出了电梯再走二十来级阶梯便到了教堂的屋顶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登上一座教堂的顶部,很是新奇。我们这时已经来到了六、七十米的高空,进入了一个四周都是大理石雕塑的空中雕塑园。虽然我们所在的位置很高,但沿着外侧有齐胸高的大理石围墙,围墙上又架着大理石雕刻的镂空围栏,底下的广场和建筑虽然都清楚地呈现在眼前,但游客却如履平地,没有丝毫恐惧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抬头四望,周围到处都是又尖又高的大理石塔。即使是在屋顶上,站立在大理石尖塔之下人也显得极为低矮而渺小。抬头仰望,只见每个塔顶上站立着的圣人的神态、表情都比较清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或许是为了让这些各自独立的尖塔相互牵扯住后更加牢固,也或许是为了让建筑更加精细美观,屋顶上建有410个大理石支架。这些有优美弧形曲线的支架让每座尖塔都与屋顶的飞墙相连接。弧状的支架上也有精美的纹饰和雕刻。为了让屋顶的雨水下泄,又建造了150个大理石的下泄水口。每个泄水孔都是一个兽身人面的雕像,汇聚后的雨水由他的口中流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又乘电梯下行,进入大教堂参观。进入教堂的瞬间,任何人都会被眼前那些巨大的大理石柱震撼。粗大的石柱直径至少4米,五、六个成人才能合抱。每根柱高40多米。所有柱子的柱头上都雕有神龛,内置神像。柱顶四周均匀地刻着8座神像。地面上那些使用了500多年的地砖至今仍图案清晰,色彩浓艳,很吸引人。整个教堂内部被巨大的廊柱分为5个区域,教堂14000多吨重的拱顶由52根巨柱撑起。52根柱子代表着一年中52个星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4万人。据说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达·芬奇曾参与教堂设计为教堂大厅画过无数设计草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巨柱分割出的中央廊厅,顶部是肋尖式的拱顶,四周墙上都是高大的玻璃窗。高22米的尖拱长窗上是绘图的彩色玻璃,色彩艳丽,图案清晰。窗外透进的光线照着华盖和壁龛,存放着圣体和圣血。在大玻璃窗最上端的金属盘中有一个发光的红点,据说那里存放着耶稣受难十字架上的圣钉。每年9月14日前的周六,教堂的大主教会乘坐专用的升降机恭迎圣钉,置放于主祭台祈祷。据说是达·芬奇亲自设计了主教乘坐的升降机。我想达·芬奇时代还没有电,或许他设计的升降机还不是用电作动力的机械升降机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仔仔细细地参观,并认真了解了每一个介绍后,才发现这么高大,花近600年时间精心建造的教堂原来竟主要是用来存放遗体和棺木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玛利亚神庙奉献”祭坛,是米兰大教堂最著名的祭坛之一,是由雕塑家阿果斯蒂诺·布斯蒂雕刻完成。描述了圣母玛利亚走向台阶,希伯来的教士们张开双臂迎接她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令人震撼的是半圆形后殿的三面大玻璃窗,每个窗户都由144片小窗组成。每一块玻璃上都绘着色彩鲜艳的图,中间的窗玻璃上描绘的是启示录,左侧是旧约的故事图,右侧是新约的故事。当时的百姓文化水平较低,用图片宣传教义颇受欢迎。据说只有中央窗户的上半部还是十六世纪的原窗,其余都是十九世纪后复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铜铸造的特利乌尔奇奥烛台是大教堂中最精美的大烛台,高5米制造于1200年,是全世界最高的烛台之一。它的形状是象征犹太教创世纪七日的七臂烛台,底座由七条翼龙托着。祭坛右侧廊厅的祭坛供奉着神秘的圣卡洛十字架,因为据说这个十字架曾和圣钉一起在十四世纪抗击黑死病瘟疫时起过重大作用。祭坛下是主教卡洛·玛丽亚·玛里尼的石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洗礼堂,高7.5米,由四根带有青铜柱头的廊柱支撑方顶,中部为一个由整块埃及斑岩制成的圣水缸,盛着给信徒们受洗的圣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米兰大教堂,是人类智慧、勤劳和信仰的结晶,值得每个旅行者去品味和体验。 无论它外观的俊俏,雕刻的精细,屋顶的壮观,还是内部的庄严华丽,都是我们意大利之旅的珍贵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加尔达湖和西米欧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米兰,我们接着将去水城威尼斯。从米兰到威尼斯320公里,几乎是从西往东横贯整个意大利。我们这个团高龄老人多,不宜连续长时间乘车。我为旅行社设定的连续行车时间原则上不超两个小时。后来旅行社说,那就在中途的加尔达湖停留一下,那里有一个古镇西尔苗内,是现在欧洲热门的休闲度假圣地,从米兰到那儿180公里。你们就先到那里游览,在附近住宿,第二天一早再去威尼斯。我觉得这样的安排适合老年人,这一段的行程就这么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加尔达湖是意大利最大的淡水湖,面积370平方公里。它处在威尼斯和米兰之间,坐落于阿尔卑斯山南麓。它是在上一次冰河期结束时,因为冰川融化而形成的一个湖泊。在阿尔卑斯山地区只有日内瓦湖和康斯坦茨湖的面积超过它。加尔达湖的湖岸线长125公里,最深处达346米。虽然就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湖区海拔高度却只有65米。它仿佛是镶嵌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大海。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遍植橄榄树和柠檬树,南国色彩浓厚,人们常将它与地中海沿岸的美丽风光相提并论。浓绿的植被,充足的阳光,湖边的沙滩成了爱好日光浴和游泳者的天堂。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还有天然温泉,所以自古就是意大利著名的疗养圣地,卡图卢斯、恺撒、但丁、卡尔杜齐、庞德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这里交通方便,路程又近,近年来成为最受瑞士、德国、法国、奥地利等附近国家游客欢迎的旅游和疗养胜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儿景色迷人,湖面上天鹅、水禽成群,清澈的湖水轻轻荡漾。洁白的快艇疾驰在广阔的湖面,看着远处绿树丛中若隐若现色彩纷呈的疗养院楼、别墅等漂亮建筑,更让人心旷神怡。大巴停下,我们穿过一片浓绿的树林便到了湖边的游船码头。说实在话,作为一个喝着太湖水长大的无锡人,听说加尔达湖只370平方公里,还不及太湖面积的六分之一,内心就很有点不以为然,热情怎么也高涨不起来。站在湖边,却见湖水真正地清澈见底,小鱼、小虾、水草历历在目,能见度极高。雪融水湖的水温偏低,不易长微生物,不可能有蓝藻之害。湖边成群野鸭、水鸟在嬉戏觅食,足见生态环境之好。我早就听说加尔达湖是意大利最干净,最像大海的湖,现在看来此话不虚。放眼远望,湖面湛蓝湛蓝,烟波浩渺,虽然面积不及太湖的六分之一,却也浩瀚广阔,无边无涯。山衬着湖,湖靠着山,加上周围色彩鲜艳的疗养院,景色很秀美。阳光洒在湖面上,泛起层层金波。湖面上白色的游艇游弋,因为湖水清澈深邃,看起来竟蓝如靛青,白色的游艇在湖面上分外耀眼。近处的矮山,远方的高峰,好似用或浓或淡的墨色勾画出的水墨画。坐了2小时车,刚到湖边,不禁被这美景深深吸引,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坦,真有心旷神怡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分乘几艘敞篷快艇向古镇西米欧尼进发。虽说已经是十月,但太阳晒在身上仍觉暴烈,身上不住地冒汗。快艇的发动机功率不小,速度堪比摩托艇,在湖面上飞驰,有时真有飞起来飘飘欲仙的感觉。迎面习习的风,驱散了身上的汗水。船速很快,近岸的景物未及看清,船已一掠而过。只见右面离船稍远一点的的岸边有成片的橄揽园、柑桔园、柠檬园,在浓浓的绿树林中色彩鲜艳的疗养院和宾馆掩映其间。有的宾馆建筑造型很美,有的岸边景色特靓,刚掏出手机想拍张照,哪知快艇飞驰,几次都错失了良机。左舷边是广阔无垠的湖面,湛蓝连着湛蓝一直延伸到天边,只偶见点点白鸥在蓝天飞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快艇大约行了20来分钟,前面的湖面上突然出现一个水上古堡,噢,我们的目的地西米欧尼古镇到了。西尔苗内是加尔达湖南端一个向北伸出的细条状的半岛。西米欧尼是这个半岛上建于13世纪的古镇,至今仍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来模样。这里风景秀丽,又有淡水天然浴场,天然温泉,设施齐全的馆宾、疗养院,所以成了的很负盛名的旅游古镇。被评为意大利十大名镇之一。一座高大的古老城堡映入眼帘,湖面上矗立着坚固的城墙。潺潺的湖水不断拍打着石砌的墙。我们的快艇绕过古堡,驶进一条窄小的河道,才系缆下客。这是著名的斯卡里杰罗城堡。它从湖里拔地而起,一直延伸到陆地上与岸上的城堡相连。这是我见过最特别的城堡,据说它巳经在水中屹立了700多年。它是何人所建?为何而建?又为何造在水中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800多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小渔村,因为渔获颇丰,常受外人侵扰。有一个著名的维罗纳的贵族家族史卡拉也住在这里。为抵御外来频频入侵,也为了保护自已家族的财产,这个贵族为地方的建没出了不少力。他们在湖边造了高大的城堡,以保护全镇百姓的安全;在湖里围起了方形的石墙,转角处还筑起碉楼,以保护渔船。直到1405年史卡拉家族才将镇子移交给威尼斯共和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已历经了700多年风霜雨雪的城墙和城堡,仍顽强地屹立着,成了旅游的重要景区。城堡前是一道人工开凿的小河,将小镇与陆地隔开,这也是当时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城门口当年时常吊起的吊桥,如今平静地横,倒在河面上,游客在上面自由出入。跨过吊桥,穿过城门,我们就进入了古镇。古镇只有两条基本平行的老街,两旁时有派生出的狭窄小巷。导游说这是湖中的半岛,仅两条主街,只要找到通向湖边的路就找集合的地点,古镇地方不大,不会迷路,可放心大胆地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镇被加尔达湖围着,到处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古朴宁静,又充满生机和活力。这里满是南方风情,临湖街边的行道树是热带常见的棕榈,街角、墙边盛开着娇艳的三角梅,那也是南方代表性的植物。临湖边的街道都有咖啡店也有露天的咖啡座 ,总有人坐在湖边,悠闲地边喝咖啡边赏湖景。湖边的天然浴场上撑着阳伞,排着躺椅,穿着各色鲜艳泳装的男女或者在湖里游泳嬉水,或者躺着晒太阳,就像行走在夏威夷或圣托里尼的海滩边一样。所以我们对加尔达湖常有海的错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老的街巷里商店几乎是一家挨着一家:古董店、皮具店、玻璃器皿店、餐厅、小酒吧、冰琪淋店、咖啡馆,连石砌的古老的过街拱弄里也摆上了旅游纪念品的摊档。虽然因为旅游的开发,老街上开了不少店铺,许多房子的外墙刷得五彩缤纷,但这里毕竟属于小众旅游区,来度假的多,旅游团队来得不多,整个镇子总体还属于恬淡而安静。房屋和街巷既古老滄桑,又散发着恬静而浪漫的情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你踱步于小镇古老的砖石巷间,总能看见趴在老墙上或摆在旧窗台前盛开的鲜花。每每走到狭窄小巷的尽头,总能看到宽广的湖面,吹到从湖面来的凉风,禁不住心头一阵满足和喜悦。小镇真的不大,自由活动的时间又很充分,来来回回我们把它逛了个遍。走累了,就在湖边的咖啡座坐下小憩,眺望着广阔的湖面,遥望着远处的游艇,注视着对面停着游艇的码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米欧尼,一个既古老又充满生机的意大利古镇,你矗立在湖水中高大的古城堡,你的吊桥,你的古老,你的美丽,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浪漫古城——维罗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罗纳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美丽和最荣耀的城市之一,它在拉丁语里的意思为“极高雅的城市”。如今的维罗纳是维内托地区仅次于威尼斯的第二大城市。它的气候也格外宜人,盛产葡萄酒、蔬菜和水果,还有著名的维罗纳大理石。维罗纳的确是一座非常高雅的城市,她拥有无数的自然美景,河流、山丘、依山的湖泊。她更拥有许多著名的纪念性的建筑物,具有独特的城市美景。维罗纳也被称作“爱之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城维罗纳坐落在米兰与威尼斯之间,距米兰约160公里,距离威尼斯120公里,北面靠近阿尔卑斯山,亚迪杰河在市内穿流而过。它位于米兰和威尼斯这两个北方重要城市之间,又通向罗马,所以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巴在靠近河边的停车场停下,导游带领着我们过桥进入古城维罗纳。站在桥上向古城看去,从阿尔卑斯山流来的亚迪杰河河面宽阔,清澈的河水奔腾着向前,正好在古城边拐了个弯。河两边都筑有亲水步道,河边的行道树、栏杆整整齐齐。河岸的左右两边都是成片的古建筑和民居,不时有教堂的钟楼和尖塔如鹤立鸡群般地高高耸立。这是一个平和、安静的古老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罗纳是意大利北部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城市。这座城市以其古罗马遗迹、中世纪的建筑以及它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重要地位而闻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罗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在市中心宽广的布拉广场旁,维罗纳竞技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之一。它始建于公元1世纪,外形与罗马竞技场如出一辙,也是大理石砌的双层拱型的园形建筑,只是略小些,容观众2万多,至今还在使用。每年夏季,在这个两千年前建造的古罗马竞技场内都会举办著名的歌剧节。 每年歌剧节时,全球歌剧迷趋之若鹜,不辞千里来到维罗纳,因为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歌剧演出。至今,每年进维罗纳竞技场欣赏歌剧的人仍超50万!我们到维罗纳的那天,歌剧节早已结束,但见竞技场前还有许多工作人员在进进出出,忙忙碌碌地做演出前的准备,据说当晚还有演出。抬头仰望着竞技场上一排排拱圈组成的高大的石墙,我不禁浮想联翩:能屹立2000年不倒连续使用的剧场,全世界能有几座?现在被我们称为“小城”的维罗纳,在2000年前就建造了能容20000观众的剧场,那时的它会是小城吗?历史的滄桑会让城市发生演变,城市无关乎大小,只要它有文化,人们就不可能把它忘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说天才音乐家莫扎特就是在维罗纳首秀出名的。当年才14岁的莫孔特并没名气,他报考维罗那音乐学院,当天考上并于当天就毕业,他在维罗纳首演后开始了在意大利的巡演,名声大振,红遍全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壮观的维罗纳大教堂、圣塔尼亚索教堂以及横跨亚迪杰河的大桥都是宝贵的历史遗存。当然,这些历史建筑能历千年而得以保存,至今仍能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旅行者看到,这必须感谢维罗纳人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一路上我们看到好多教堂、古建筑正围着脚手架在保养维修。大理石的建筑比起砖木结构,肯定更牢固、更经久耐用,但是如果不注重保养也属枉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维罗纳的罗马古迹和古代城堡、城市风格和建筑,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一座美轮美奂的艺术之城,任何人都很难用文字把它尽善尽美地描写。只有当你亲临其境,深入到古城的历史氛围之中,才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个历史之城的厚重,透过真实具体的景物,你才能感受到这个古城的浪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领主广场是维罗纳市中心的著名广场,建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这里是领主宫殿和市政会的所在地,是全城的核心。广场周围有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包括斯卡利杰里宫,市政会凉廊和辣椒内宫。广场中央有但丁的大理石雕像,他站立在高高的基座上,右手托着下颌,似在沉思。但丁是佛罗伦萨人,文艺复兴运动重要的开拓者。在文艺复兴“前三杰”中排名第一位,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而且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人,是他首先开创了用意大利语写作的新纪元。意大利人对但丁都十分敬仰,可是1302年,佛罗伦萨当局因对他不满而把他驱逐,是维罗纳张开胸怀接纳了他,保护了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草广场是维罗纳最古老的广场,建于罗马帝国时期,位于维罗纳市区北部。据说这里在罗马时代被称作弗洛·罗马诺,是市民进行仲裁、政治集会的公共场所。 现在成了一个集市广场,电影场景中的精致阳台,大理石砌的平整地面以及 花草和冰激淋的香气,能让人感受到典型的意大利风情。各式各样的水果、蔬菜、花卉商铺覆盖了整个广场。虽然香草广场是一个历史悠久、名气很大的广场,但其实它面积并不很大,商贩不仅占满了整个广场,连附近的街道中央也都设着各种摊档。有卖农副产品的,也有卖旅游纪念品的。十月份地中海边的太阳还相当暴烈,广场和附近街道的摊点撑起了一片白色的遮阳布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场中央有建于14世纪、名为维罗纳的爱人的喷泉。那位被称为“维罗纳的爱人”的大理石雕像高高地站立在喷泉顶端的平台上,注视着前方。细长晶亮的水柱从她脚下人物塑像的口中喷出。不远处还有一个用雕塑装饰的喷泉,那是建于公元4世纪的老喷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别看广场周围的建筑物都很陈旧,细细考证便知它们都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豪华的楼堂馆所。巴洛克风格立面的是马赛宫,带有文艺复兴时期外墙壁画的是马赞提宫,看似普通的老屋,都是十分了得的古宫殿,你只要看看它屋顶上的装饰和墙上的雕塑便能略知一、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场上白色大理石柱子的顶上蹲踞着一只圣马可菲狮,那是在告诉你:这里当初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重要领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香草广场不远,有一条卡佩罗街,穿过一个拱型门洞便进入了“朱丽叶的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莎士比亚写《罗密欧与茱丽叶》凄美的爱情剧就是以维罗纳为背景的,维罗纳也因此而有了“爱之都”的别称。 16世纪末,莎土比亚在伦敦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说意大利北部的两个世仇家族中,⼀对青年男⼥生死相爱、为爱殉情的故事,他深受感动。他以传说中的这两位年轻人为原型,以他想象中的维罗纳为背景,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不朽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把故事发⽣的地点选在了这座他从未到过的中世纪意⼤利城。在故事中,罗密欧曾在朱丽叶家的阳台下向她求爱。朱丽叶伫⽴在阳台上,罗密欧在楼下对她倾诉了爱慕之情,并爬上阳台开始了⼀段倾城之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莎翁名剧面世以后,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好莱坞和意大利的电影将这部名剧搬上银幕之后,维罗纳城成为了全世界年轻人心目中的爱情圣地,每年都有数百万人不远万里,到这里来感受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氛围,甚至有专门来寻找朱丽叶故居的。维罗纳市政府也机智地应时造势,将位于卡佩罗街23号的一座中世纪旧院落买下当作凯普罗特的家。根据莎翁剧本的布局,特地在二楼增建了一个小小的阳台。于是人们就深信不疑,这里是朱丽叶的故居。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经典、最成功的一次现实与虚构的对号入座。这个弄假成真的朱丽叶故居,是一个典型的中世纪的古宅,当时市政府买下后就按剧本场景的要求作了些许改造。在门口墙上挂了“卡普莱蒂之家”的标牌,卡普莱蒂是朱丽叶的姓氏。院内是鹅卵石铺就的地面,院墙上爬满了长青藤,整个小院显得古朴而幽静。正对着古老拱型门廊的就是朱丽叶和罗密欧幽会的阳台,来此朝圣的情侣们大都会在阳台上留影。与剧本情节所不同的是男友无需像罗密欧一样用绳索攀上阳台,只要每人花6欧元购了票,便可携心上人到阳台上照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凡到维罗纳旅游,“朱丽叶故居”成了必到的打卡点。院子里拍照的人挤挤挨挨。当年市政府也为罗密欧找了个家,离朱丽叶家不远,在斯卡利杰雷街4号,但去的人不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靠着阳台下的石墙便是著名的“爱情墙”。凡是没有被绿色藤蔓覆盖的地方,凡是伸手能触及的地方,都写满了祝福爱情的文字和图画。图画中有丘比特的神箭,也有心型的符号。不同颜色的图案、不同语种的文字,五颜六色的彩纸把原本陈旧灰暗的火灰石墙壁装点得五彩缤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院内靠墙树立着一尊真人大小的朱丽叶铜塑像。雕像本身算不得精致,但美少女的形象刻画得还算逼真。她左手下垂轻提裙裾,右手上曲于胸。她深情款款、似带哀怨,好像正在期待罗密欧的翩翩到来。据说摸了朱丽叶的右胸,就能给爱情带来好运,获得婚姻的幸福。于是许多游人便都争着摸着朱丽叶的右胸与铜像合影。凡是从维罗纳旅游归来的,大多有在朱丽叶故居的留影。哦,维罗纳,深入人们脑海的是浪漫的爱情故事,于是你也成了一座浪漫的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城威尼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西米欧尼驱车1个多小时,我们就到了威尼斯的渡船码头。到水城威尼斯必须乘坐渡船,大巴只能停在渡口。白色的摆渡快艇很大,一次可乘坐上百人。渡船的班次也很多,等不了几分钟就开船了。威尼斯的历史始于公元453年。早期居民是附近的农民、渔民和罗马难民,他们为逃避战乱,在亚德里亚海威尼斯湾的泻湖里打入了许多松木和橡木的木桩,在木桩上盖起了房屋,才逐渐形成了威尼斯。人们说威尼斯是建在木桩上的城市,这倒是真的。当初为建造威尼斯,先人们把意大利北部的都森林都砍光了。9世纪初帕底西扎公爵时期建立了总督宫、圣马可教堂。10世纪开始威尼斯迅速发展,公元1000年左右极大地扩展了势力。13世纪前后,这里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威尼斯36000名水手,驾驶着3300余艘商船,主宰着中古时期的商贸活动。威尼斯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纪是威尼斯的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重要的贸易中心。泻湖就是海湾被沙洲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威尼斯的泻湖是涨潮时即与海相通的咸水湖。水面气势甚为宏大,湖水清澈,湖面辽阔,与海没什么区别。我们乘座的渡船高高地昂起头,在海上犁开了一道道雪白的浪沟,海水一望无际,金波粼粼,碧绿沉沉,海鸥展着修长的翅膀在海面上姿势潇洒地飞翔。前面的湖面上有三个一丛的木桩,一直排到很远很远。导游介绍威尼斯是群岛组成的城市,水、电、气都得由陆地输送过来。这木桩下便是水、电、气的输送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这排木桩既为保护城市的生命线不受损坏,也便于维修检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威尼斯是一个美丽、浪漫又十分独特的城市,是全世界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水城离不开的当然是“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它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虽然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像蛛网一样密布其间。威尼斯的河道就似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船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还没到威尼斯,在渡船上就看见造型各异的教堂、宫殿和漂亮的房屋被水包围着,这些古老而美丽的建筑倒映在水面,似乎也在随着水波浮动。威尼斯以宫殿、教堂等大型建筑为主,所有进筑都是四、五层的高楼,没有平房或小房子。每一幢房子的外墙都贴着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黄色、蓝色或者桔红色,色彩都很艳丽,远远地看去色彩缤纷就像童话世界。仅凭房屋的规模和外墙的色彩就不难发现威尼斯的富足和威尼斯人爱美、浪漫、热情奔放的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圣马可广场登岸。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古迹,被拿破仑赞誉为“欧洲最美的会客厅”,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这是当年进入威尼斯共和国的国门。东侧的圆柱顶上蹲立着一只张开双翅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圣马可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这里安息吧!”西侧的柱顶上也有一尊铜雕塑,那是城市保护神圣狄奥多尔,他正用鱼钗叉住了一条凶恶的大鳄鱼。这大概有纪念在恶劣环境下建造威尼斯城先人的意思吧!广场的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这些建筑各有特色,色彩优雅美丽,石雕的装饰细致生动。东面耸立着高98.6米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特色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西面是华丽的总督宫和整齐的圣马可图书馆。南面则是拿破仑占领威尼斯后增建的宫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拿破伦称圣马可广场欧洲最美,是因为它是美丽教堂和宫殿围着的四合大院。广场靠着图书馆的一侧整整齐齐地排着几百张咖啡座,中间搭着一个音乐演出台,一支不大的乐队正在演奏。钢琴、萨克斯还有几支提琴奏着轻柔、舒缓的乐曲。威尼斯的天空特别明澈,蓝得实在可爱。这里的阳光或许是受水折射的缘故,特别明艳。在欧洲最美的会客厅里坐下来,点上一杯冰啤或浓香的现磨咖啡,一边欣赏着现场演奏的音乐,一边畅怀享受亚德利亚海吹来的拂面轻风,在威尼斯明媚的阳光下,看着广场上来来往往的各色游人,举起铮亮的郁金香杯轻啜慢饮,此乐何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大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曾经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这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也是当年威尼斯共和国强大、富有的象征。教堂装饰丰富华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金装饰的马赛克立面,在阳光照射下,整个教堂金碧辉煌非常耀眼,因此又被称为“金色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马可大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装饰的尖拱门。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栏杆。它的五座洋葱头似的圆顶是模仿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综合体,但是它所有的结合和谐、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共有4000平方米大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在场上高高等立的钟塔建于15世纪,仅造型、色彩搭配就值得细细观赏。每到整点的时候,两个机械人就会用槌自动敲钟报时,整个城市都可以听见它宏亮的钟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当时的欧洲,教会拥有最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决定一切。当年的威尼斯城邦共和国还很年轻,虽然已经有相当经济实力,但是因为没有一个重量级的教堂,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一直是总督的心病。梵蒂岗圣彼得大教堂,因为是耶稣的大弟子彼得的葬身之地而特别神圣;米兰大教堂因为有钉过耶稣的圣钉而地位崇高。威尼斯也亟需要一个高等级的教堂以扩大影响,提升地位。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难。828年,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两位威尼斯的富商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偷运回了威尼斯,并特地建造了圣马可大教堂,把圣马可葬在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跻身重要城邦名片。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圣马可飞狮,传说中这飞狮便是圣马可的坐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红色和 白色的大理石砌成。总督宫是当年威尼斯共和国国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议会和政府、法院的所在地。最早建于公元九世纪,现在的宫殿是14-15世纪重建的的哥特式建筑。从1485年起总督都在这里加冕。总督府是威尼斯最漂亮的标志性建筑,是欧洲中世纪最富丽堂皇的世俗建筑。它是威尼斯前后120位总督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它见证了威尼斯共和国的日益繁荣和黑死病流行后的逐渐衰落。总督宫由三个大型建筑组成:面湖的侧翼最古老,建于14世纪中期;面向广场的侧翼建于15世纪早期;最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侧翼。它融汇了东西方的建筑艺术语言,墙面的菱形花纹是伊斯兰风格的,一楼二楼的柱廊采用了哥特式的尖拱券。白色的长尖拱券廊整齐划一,雕刻极为精细,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整齐美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督府最有个性的地方是它的建筑下虚上实。一层二层是透空的柱廊,而二层以上才是实体墙,这在结构逻辑上好像有违常规。但在威尼斯这样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里,建筑结构的逻辑本来就是下虚上实。底层的透空柱廊也表达出了一个商业城市政治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最高长官的官邸并不戒备森严,而是通透开放的。其立面丰富的颜色与质感,细部的精妙处理,也表达了它亲切而不威严的特点。建筑的上半部虽然像城堡,但城堡的符号在这里却又演变了成阿拉伯风格的花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中第一层柱廊开间较大,圆柱粗壮有力,柱头均饰以浮雕。第二层开间只有第一层的一半,柱头也饰以浮雕,尖券上方饰着四瓣玫瑰窗,由于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国家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总督府立面的雕饰和图案明显受到了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楼的开放式拱形长廊巧妙地遮住了南面的阳光。任何一个过路者都能在此惬意地休息,欣赏世界上最美丽的建筑风景画的景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层因是大会议室,所以外部主要是实墙,高度约占总高度的一半,墙上开着很大的尖拱窗,间隔也很大,墙面用小块的白色和玫瑰色大理石拼贴成席纹,仿佛绸缎一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威尼斯行走,不时要过桥,这是水城的特色。全城共有四百余座桥梁,所有的桥都有台阶,所以即使自行车也不宜在此用于代步。在所有的桥梁中最著名的是一座只能远看,无法亲自去走的桥——叹息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叹息桥是一座拱廊桥,架设在总督宫和监狱之间的小河上,建于1600年。这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廊桥,上面盖有穹隆的顶,封闭严密,仅向着运河的一面有两个小窗。因死囚被押赴刑场经过这里时,常常会发出一声叹息而得名。当犯人在总督府审判结束之后,重犯被带入地牢,可能就此永别人世。死囚走向刑场时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他们只能透过小窗看看蓝天,至于他们在想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是忏悔,是遗憾,还是留恋呢?唯听见一声长叹消散在空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地有一个传说,日落时如果恋人们在叹息桥下的贡多拉上亲吻对方,就将会得到天长地久的永恒爱情。所以从世界各地来的情侣都爱以叹息桥作背景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穿过靠着河边的窄小街道,来到了乘坐贡多拉的码头。这里规定:乘坐贡多拉,每船5人,行半小时80欧元。旅游公司对散客每人收30欧元,我们作为团购,每人20欧元。乘船的人很多,排着长队,据说贡多拉的船工每天收入有一千多欧元!不时有到点的贡多拉驶入码头,从返回游客的表情看似乎大多意犹未尽。服务人员拉住了贡多拉,让它稳稳地靠在岸边,正在排队候船的就赶快上船。贡多拉船身狭长,首尾高高翘起,由一位艄公驾船。艄公穿着黑白相间的传统针织衫,头戴有红色帽箍的草帽,他们用长长的单桨划船,操作非常熟练。据说“贡多拉”的制作严格而又讲究:长10.75米、宽1.75米,以栎木板为材料,需用黑漆涂抹七遍。窄窄的舱里有三排座位,摆着五个软软的沙发坐垫。船上坐满五人后,船夫便用力将长桨撑住岸边的墙,把“贡多拉”推离了码头。威尼斯的河有宽有窄,最宽的运河宽70米,把城市一分为二。大部分河道只4、5米宽,好在贡多拉窄窄的船身很适宜在狭小的河道中穿行。有的河或许还不足4米宽,两艘贡多拉交会还得相互让着才行。街道都由水面组成,映入眼中的是一片汪洋,这种体验真的很奇妙。河两边的房子都很高大,都是四、五层楼的,有的河道终年很少见到阳光。小巷中,建筑外墙因为长期浸泡在水中,一部分墙皮巳经斑驳脱落,我们坐着贡多拉穿行其间,很有穿越历史的感觉。穿行于古色古香的水城,欣赏“街道”两旁古老的建筑,莎士比亚在剧本中描写的古时威尼斯的生活情景就会在脑海中不断浮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由活动时,我们在圣马可广场和商业街道上逛了起来。威尼斯被177条河隔成了许多小岛,只有圣马可广场附近的街道比较宽,多数街道都是靠在河边的窄巷。街道虽短小,却尽是商店。有时走到河边角落的小街,却发现几家高档的名品店。不管在大街上还是小巷里,所有商店橱窗的布置都属一流,很吸引人。商店里的布置很有品位,灯光、广告都比较现代化,商品的展出也很招揽人。橱窗里水晶玻璃制品和各种首饰、装饰品晶莹闪亮,高档的皮具、服装,有趣的玩具、玩偶,都很引人注目。还有许多风格优雅的咖啡厅、酒吧和富有特色的餐馆。甜点、冰琪淋、糕饼、蛋糕的色彩和香味都很诱人。街上各种肤色的行人摩肩接踵,挤挤挨挨。没走几十米便要过桥,桥并不大,都有石阶。走不了几步便见河,载着游人的冈都拉在窄窄的河道里来来往往。岸上的游人与冈都拉上的乘客成了“相看两不厌”的风景。岸上的人在拍船上的人,船上的在拍岸上的游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在街道上,总能看见戴着精致假面具的“高个子”站立在街头。那是搞行为艺术,还是销售假面具呢?我无暇细问。面具是威尼斯的特产,有塑料压制的,也有用皮革手工精制的,描绘精细,装饰得很靓丽。据说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盛行戴假面具的化妆舞会,威尼斯人心灵手巧,制作的面具特别精致、漂亮,面具便成了威尼斯特色的工艺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在1797年5月12日攻克了威尼斯,这标志着威震欧洲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千年历史终于结束。当时获得胜利的拿破仑站在圣马可广场,志得意满地抬头仰望美轮美奂的圣马可教堂,放眼眺望对面高大整齐又装饰精美的总督府时,不禁连连赞叹。他说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漂亮的会客厅。为了给欧洲最美的客厅增色,他下令在圣马可教堂的对面建造拿破仑宫。如今圣马可教堂和拿破仑宫遥遥相对,左右边是整齐而对称的艺术展馆和图书馆,恢宏壮观。拿破仑宫现在改成了供公众参观的博物馆。下午我们就参观了拿破仑宫的博物馆,价票8欧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破仑宫的会客厅、宴会厅、图书馆、寝宫等仍保持原来的装璜和陈设。毕竟是那破仑皇帝的行宫,建筑和装璜的豪华富贵是必须的。还有部分拿破仑的衣物、餐具等生活用品和武器在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了有关拿破仑的展品,这里展出的主要是各个年代意大利的大理石雕像和油画。数量不少,展品很多,不管是雕塑还是绘画,艺术水平都很高,很值得细细观赏。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的展品都是原作真品,有的雕像虽然破残,但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珍品。下午一个多小时,我们就在拿破仑宫里与历史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共度时光。回忆在水城威尼斯旅游的过程时,我就会很自然地想起以苏州为代表的江浙一带的江南水乡。威尼斯是西方水城,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是东方的水城。这些城市共同的特点是河多、桥多。我出生在江南水乡无锡,一辈子生活在无锡。从资料上看到,解放前无锡共有大小河道6000余条,5800余座桥梁。江南与威尼斯虽同为水乡,但区别却也很明显。初识水城威尼斯时我才十几岁,是从中国早期访欧作家的游记里认识的。因为是水城,我总把它想像成如我的家乡江南那样河网交织,河道狭小,充满江南韵味的“水弄堂”之乡。游览后亲自见到了威尼斯才知道,它虽是水乡,虽然也有很多“水弄堂”,但与中国江南的味儿却是大相迥异的。江南人家粉墙黛瓦,色彩淡雅,如水墨画般朴素,简单。而威尼斯的建筑色彩浓艳、丰富,外墙所用的大理石很多彩。红的、绿的、橙的、黄的各色各样,装饰华丽而富贵。威尼斯的美是西方格调的美,与东方的柔和、雅致相去远矣!传统的江南水乡河边都是“茅檐低矮”的民居,平房居多,楼房也不高。隔壁紧靠,隔河呼应,空间的紧凑使邻里关系十分密切,相互非常亲近。隔河攀谈,隔壁相商是常事。河对面人家今天吃什么,不用问,闻闻味道就知道了。威尼斯小小的岛区有200多座宫殿、豪宅,有7座巍峨的教堂,多半是文艺复兴时代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威尼斯式的建筑。即使一般的住房也是四、五层楼古老的高墙深宅。房子虽然隔河相望,但是人与人的距离很远。高墙隔着,人影都很难相见,何谈交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橹声伊呀,温柔而优雅,沉静而朴素,它含蓄、内敛,像淡淡的香茗,要细品才能知其醇厚;威尼斯这个水城则浪漫、浓烈,它热情而奔放,像浓香的咖啡,远远地就能闻到诱人的香气。不同的文化烙印,产生了不一样的美感。进入了21世纪新的时代,东、西方的水城都遇到了新问题,面临着新的课题。江南水乡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河网成了现代交通的障碍,最近几十年来河道被填的不少,旧桥被拆除后造起了快速通行的新路。道路通畅了,交通快捷了,但是江南水乡的特色正逐渐失去。工业的快速发展污染了河、湖,造成蓝藻频发,影响了百姓的生活。现在我国已经认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在想方设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青山绿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报导看,威尼斯面临的问题是城市下沉,近20年已下沉了28公分,城市常常被淹。有到圣马可广场旅游的游客只能穿着长靴在水中行走。据说在上个世纪初,圣马可广场平均每年被淹10天,而现在竟达到平均每年被淹100天之多。好在我们去的时候未遇这种情况。有人甚至预言到本世纪末,美丽的威尼斯将彻底淹没!据说意大利正在化50亿欧元的巨资建造水闸,以保护威尼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新世纪里东、西方水城遇到的新问题。如何认真面对,如何尽早解决这些问题,是对各国政府和民族智慧的巨大考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美的壁画小镇多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博洛尼亚介于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两个城市之间。博洛尼亚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在博洛尼亚市南部约20公里处的丘陵地区藏着一个小小的中世纪古镇——多扎,现在被称为“意大利十个最美村镇”之一。多扎是个盛产葡萄美酒的古镇,现在它又以民居墙上多姿多彩的手绘壁画而闻名天下。这个宁静平和的中世纪小镇,现在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自驾客慕名到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博洛尼亚省大部分是丘陵,这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日照充足,盛产葡萄和橄榄。多扎历来是以种植葡萄和酿酒为生的小镇,它的历史已经超过五百多年。周围山坡上有不少葡萄园,甚至每户都有酿酒绝技,每家都有酒窖。几百年前许多外地商人就远道来此采购葡萄酒,然后又把村民酿造的葡萄酒贩卖到欧洲各地。现在多扎酿造的葡萄酒已成为意大利出口酒里的重要知名品牌,每年都向世界各地出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很多人都以为只有法国才生产葡萄酒,因为法国红葡萄酒在全世界大做广告,名气很大。其实意大利毗邻法国,自然条件接近,而目民间酿酒历史悠久。可能意大利生产的葡萄酒总量不会比法国少。在意大利葡萄酒比水便宜这是事实,是我亲历亲见。在罗马买一瓶500 cc的冰镇水是2欧元,1000 cc合4欧元。有一次在高速休息站的超市,我看到一种3000 cc大瓶的红葡萄酒正在搞促销,才6.66欧元一瓶。平均每千克才2欧元多。酒价只是水价的一半!我特别惊讶,喊团友们去看了,大家也都觉得这是奇事,直呼太便宜了。意大利人虽然浪漫、爱艺术、但也有刻板守旧的一面。不管高档还是低档,凡酒都必用玻璃瓶装。即使酒比水便宜,带着随时可能被砸碎的酒瓶旅行,担惊受怕,总不合适。几个爱喝酒朋友议论了半天,结果谁也没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多扎古镇至今仍完好地保持着中世纪的建筑特色,橙红色的屋顶,黄色的墙,道路是由从河沟里捞来的鹅卵石精心铺设而成。一切都显得古朴、宁静、祥和。古镇外围有古老厚实的围墙,整个镇呈纺缍形。自中世纪以来,多扎一直在围墙之内发展。其实多扎是建在一个东低西高纺缍形小丘上的镇子。小丘被漫山遍野绿色的橄榄树林和葡萄园所包围。从高处往下俯瞰,漫漫绿树丛林中有一个纺缍形的橙红色的村镇。即使它不是中世纪古镇,即使它没有手绘壁画,仅仅这明丽的色彩就够让人爱的了。[图片]多扎镇的入口在东面,穿过古老围墙上拱形的门洞便进入了小镇。镇里只两条东西方向平行着的上坡路,路并不很长,坡时缓时陡。路的尽头便是全镇的制高点,这里耸立着两个互相连通的古堡。在中世纪欧洲混战时,或许多扎相当于《水浒》中祝家庄那样的地主庄园吧。如遇外敌入侵,他们就把镇子的大门紧闭,凭着四周又高又厚的围墙,坚不可摧的高大城堡,便成了一个抗拒外敌,固若金汤的太平小世界了。这里物产丰富,百姓富足,每家都有不少储备。而且这个镇的人口众多,抵御外敌时大家同仇敌寇。只要关上镇子大门,凭着易守难攻自然条件的优势,坚守一年、两年都不成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多扎城堡是14世纪的建筑群,雄踞于多扎镇的顶部,腑视全镇。博洛尼亚的坎佩吉家族是意大利历史上著名的望族,他们在1250年修建的旧堡垒的基础上作了重新修建,将其变为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原来的军事堡垒不仅功能保留,而且被改造成了舒适的贵族宫殿。拿破仑南侵至意大利,并且颁布了自己的法律之后,多扎城堡却被免于充公,因为 有一位侯爵拿出了证书,证明城堡是他的私人财产。多扎庄园虽然后来被废除了,但是城堡一直到1960年都是侯爵的家族财产。现在城堡已被改造成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主要展示着当年贵族宫殿的模样和他们奢华生活的许多实物,门票8欧元。最初多扎城堡里阴暗的牢房现在成了大区的酒窖,展示并出售逾800种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葡萄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几十年来多扎小镇的声名远播,与小镇墙上的壁画有关。小镇墙上共有两百多幅壁画,这些壁画与欧洲各城市随意的喷绘涂鸦绝然不同,它们是由著名彩绘大师手绘创作的,有的画作还留有作者的签名。与其说如今的多扎是一座壁画艺术小镇,倒不如说它是一座美术博物馆。那么,小镇这么多手绘壁画是怎样来的呢?1960年小镇为推广自产的葡萄酒决定举行一次彩绘艺术节的活动。邀请了许多知名的彩绘大师,让他们以民居的墙为画板,不限题材,不拘风格,任凭画家按着自己的爱好,进行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又请来了许多美术爱好者到现场观摹助兴。就在画家们一边喝着葡萄美酒,一边恣意挥毫创作时,突然下起了大雨。画家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准备收拾画笔结束绘画,许多围观的游客纷纷为画家们撑起了雨伞,要求他们继续完成创作。于是艺术家们又重拾彩笔,坚持在雨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原本已准备接受活动失败的小镇居民,目睹着这雨中感人的一幕,决定每隔两年举行一次绘制壁画的活动,以纪念这场难忘的艺术节。从此多扎因其壁画艺术而享誉世界,每两年举办一次当代壁画节(奇数年的9月第三周),至今已经超过了25届。一些世界知名的当代壁画大师用自己的作品将小镇变成了艺术画廊。这里的壁画题材相当丰富,除了少数圣人画像和宗教题材外,还有很多抽象派和现代写实的作品,这些作品艺术水平都颇高。也有一些青年画家的搞笑作品,让人看了忍俊不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条窄窄的通道,左右两边都被精心地画上了壁画。左边画的可能是受年轻人喜爱的现代科幻内容的粉彩画,看似是蔚蓝色太空中有星球在旋转运行。右边画的是一幅写实风格的巨大油画:一位老人与爱犬在大门边默默相对。老人的神态细腻而生动,满头白发的他也许已经精力不济,左手托着下巴颌,右手无力地下垂着,眼睛注视着不远处的爱犬。他想站起来带着爱犬一起出门散步,无奈高龄已让他力不从心。那是陪伴了他多年的一条体型中等的贵宾犬,或许它陪着主人在家实在呆得太久、太乏味了,它迫不及待地想让主人带着它出去遛遛。可是垂垂已老的主人刚走到门口,就不得已瘫坐在台阶上了。他很想站起身与爱犬在熟悉的街巷里再一起散步,可试了几次这该死的腿脚硬是站不起来!懂事的狗狗便停下了脚步,踞蹲着身子回头看着主人。它似乎是在催促主人快点站起来,陪它继续前行。老人无奈地怀着欠疚与爱犬四目相对。狗狗虽然不会说话,但目光里既充满期待,又饱含对主人的理解和同情。这幅画抓住人与动物无声对视的瞬间,细腻地表现了相互复杂的情感。这深情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的双目不由润湿。这幅画如果陈列在博物馆,定是受人追捧的现实主义名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窄窄小巷的拱顶上画满了蓝天白云,如同拉斯维加斯威尼斯大酒店大堂里的人造天空一般,明艳、亮丽。拱顶上的图画,让本来有点阴暗的小巷,一下子明亮了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为一位团友与壁画合了张影,在微信群里转发给了她。群友们看到了,便调侃道:拍照时你站哪儿不好,怎么偏偏站那位先生的臀下?万一他这几天拉稀,你怎消受得了?引起全群一片友好的哄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镇的两百多幅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兼涉古今中外。有宗教故事的,有维克托二世(首次统一意大利的第一位皇帝)跃马冲锋的,有腾飞的中国龙,有卡通动物,也有色彩艳丽立体感极强的花卉……富有魅力的种种壁画,与古朴的民宅完美搭配。走到哪儿几乎都有壁画可供欣赏。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现代与传统彼此交融,固化的诗歌与色彩明暗的组合共同演奏响了和谐的交响曲。每个角落都超适合拍照,每堵墙都超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当人们见到理想的美景,总希望把自己的感受和愉悦传递给自己的亲友。进入小镇后,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用照相记录下真实的自己与人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或许因长期受艺术的熏陶感染,这里的人们都特别爱美,特别懂美,并不断地创造着美。他们热爱生活。不管走到哪儿,每家的房前屋后,阳台上,楼梯旁,窗台边,甚至连楼道的墙边也挂满开着鲜花的盆栽。转角处有一栋可能已被废弃的老房子,没了门窗,仅剩矮墙,看来已多年没人居住。但在邻居们的精心呵护下,门前一排玫瑰在秋风里绽放着猩红的花朵。小镇的人们已经把创造美、维护美当作了自己理所当然的责任,责无旁贷。在大家齐心协力的维护打理下,每个角落都超适合拍照,每堵墙都超美,这里才是最值得的打卡地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意大利有的小镇也已人去楼空,年轻人纷纷外出,只剩下老人留守。这座小镇是博洛尼亚省人口众多的镇子之一,有6000人口。但是漫步在镇子鹅卵石的优雅小道上,见到的行人却不多。只偶尔听到从门𥦬里传来居民活动的声响。或许他们正在葡萄园劳动,或许正在酒庄工作,更可能正在酒窖里藏酒忙碌,所以我们无法遇见。没有辛勤的劳动,哪来安逸富足?如果不努力工作,怎会有驰名全球的美酒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镇口我巧遇一对当地的中年夫妇,他们正牵着纯种的德国狼犬在遛狗。我想摄下镇子口拱形门的入口,如果有他们与爱犬在拱门边走过,岂不更加生动完美?当他们走到我跟前时,我礼貌地示意他们退回再重新走一遍。他们十分理解,高高兴兴地地配合远道的来客完成了一次小小的艺术创作。环境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艺术是滋养人们心灵最佳的营养品。艺术蕴含着让人产生向美、向善变化的强大力量。爱艺术的人心胸更开阔,更宽容,也更自律。有艺术修养的人才能理解美、创造美。因为他们懂得创造美,传递美是人类固有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其他中世纪小镇相比,这里有一种独特的风情和韵味,有浓浓的艺术气息。除了来自全球各地不多的自驾者,那天到镇上的旅游团队仅我们一个。导游说这是绝对小众,甚至连许多意大利本地人都不大可能来到的景点,因为到这里的交通并不方便。她个人特别喜爱这里,能到这个镇来的人真是太幸运了!美酒是古镇的特产,美画是古镇的装扮。古朴、宁静、安适、轻松是小镇多扎的基调。即使是周末、节假日,你在巷子里看到游客的身影也不会多。对长期在城市喧嚣中生活,爱好人文艺术,喜欢安适宁静的游客来说,这座小镇无疑是最适合的去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你放松身心,放慢脚步,顺着鹅卵石小径悠闲漫步,慢慢地观赏品味着墙上的壁画时,内心必然会涌起温暖与感动,充盈着愉悦和满足。当你走进酒窖,闻着浓烈而醇香的美酒,聆听着古老酿造工艺的介绍;当你听完品酒的规范流程,然后举起斟满美酒的郁金香杯,在一望无际绿盈盈的葡萄园和远山落日的映衬下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时,你将会收获嗅觉、味觉、视觉……各种感觉最完美的满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化艺术之城佛罗伦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意大利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整个国家的文化气息都十分浓厚。但是,从深层次上来说,意大利称得上文化之城的只有三个:罗马、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也有人认为只有佛罗伦萨才是意大利真正的文化艺术之都。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像佛罗伦萨那样对整个人类的历史文化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佛罗伦萨发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全人类思想和艺术的进步。佛罗伦萨文化底蕴之深厚,艺术宝藏之丰富更胜于罗马,所以有人评价意大利说:“罗马是政治首都,米兰是经济首都,佛罗伦萨是文化首都”,这个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罗伦萨是从英语音译过来的,如果从意大利语Firenze直译,应为“百花之城”,诗人徐志摩曾把它译作“翡冷翠”。它不仅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欧洲的文化中心、歌剧的诞生地,也是世界极为著名的艺术之都,更是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全市共有43所博物馆和美术馆,65座宫殿和教堂,收藏着大量的优秀艺术品和珍贵文物,因而又有“西方雅典”之称。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区首府,位于亚平宁山脉中段西麓盆地。15-16世纪时佛罗伦萨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1865-1871年曾为意大利王国统一后的临时首都。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与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并称意大利三大艺术展。佛罗伦萨是连接意大利北部与南部铁路、公路网的交通枢纽,阿尔诺河横贯市内。市区仍保持古罗马时期的格局,有许多中世纪建筑艺术。有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最高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蜚声世界,意大利绘画精华荟萃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导游带着我们在古老的街巷里曲曲拐拐地走了一段,终于来到了圣十字广场东端的圣十字大教堂。这个教堂是为了纪念文化巨人但丁诞生100周年,于1294年开始建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丁是土生土长的佛罗伦萨人,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拓者,他的史诗《神曲》留名后世。在意大利,他被称为至高诗人和意大利语之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教堂1294年开始设计建造,直到1443年才初步完工,精工细作建造了150年!这是一座哥特式教堂,设计者的意图是要创造宽敞、堂皇的空间,在建筑元素的运用方面力求简洁、庄重。教堂的彩色窗玻璃是14世纪末期的作品。1842年加建了教堂后面的哥特式钟楼。经过改建以后,这座教堂变得更加美丽。但丁、米开朗琪罗、伽利略、马基维利、罗西尼、福斯科洛、詹蒂莱等300多位文化名人都长眠于此。他们每一位都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人,因而这个教堂又被称为意大利的先贤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教堂总体被设计成一个埃及人的十字形(也就是T字形),所以被称为“圣十字大教堂”。114米的长度被分为三个纵厅、一个圣坛以及排满了礼拜室的耳堂。佛罗伦萨是中世纪交通与商贸的中心,有名望有钱的家族很多,他们争着出资建造了这些礼拜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堂保存有西方绘画之父乔托及其弟子们的许多绘画作品。也有布鲁内列斯基和多纳泰罗等文艺复兴时期大艺术家的精美作品。这是了解中世纪艺术的重要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堂正门的右前方有一尊洁白的但丁站像。他的前面有两只蹲踞着的石狮,身后有一只雄鹰。在西方的人物雕塑中,很少有用动物作为衬托的,或许是意大利人出于对但丁的特别尊重,这也是一个特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教堂前仔细欣赏圣十字大教堂,它确实雄伟,也很精美。墙面由白、黑、粉三种颜色的大理石砌成。三扇尖拱型的大门,五根立柱顶上的尖塔,屋顶上的三座山墙都具哥特风格的特点。门楣、立柱和山墙上都由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镶嵌拼接,显得立体而富有层次。凡是尖突的柱顶都由精细的人物塑像装饰。整个建筑给人的感觉是规范、严正、大气。色彩也明亮,给人的感觉很舒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堂门前方方正正的圣十字广场很大,也很热闹,现在是一个集市广场,摆满了各种摊。因为天气炎热,阳光强烈,摊位上空都撑起了白色的布幔。摊位多,逛摊的人也挺多。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游人,也有不少本地人。佛罗伦萨毕竟是艺术之都,集市也与别的地方不一样,更富有艺术特色。除了各种农副产品,更多的是各私人工坊自制的艺术陶瓷、油画、水粉画、人造花和皮革制品。有的摊主一边售卖,一边还手绘制作。逛这样的集市更有味,不仅能观赏作品,还能看到生产过程。各种大大小小的陶制品和瓷器,有生活日用品也有摆设件,色彩鲜艳,式样可爱,有的还很有创意。瓷制的花朵小巧灵珑,色彩艳丽;陶制的动物大到熊、狗,小到甲虫,有的憨厚可爱,有的小巧精致;各式花瓶有的素雅淡净,有的色彩夸张……意大利人热情大方,有位女士选中了一个陶制的艺术花瓶,见我在为她照相,特地拿着花瓶笑着摆了个poss:请拍吧,尽情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圣十字大教堂到圣母百花大教堂并不远,不过几分钟路程。它位于多莫广场,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堂。这是在公元4世纪建造的洗礼堂旁建造的主教堂和钟楼组成的一个建筑群。它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性建筑而建造的。佛罗伦萨在13世纪是意大利最强大的城市共和国之一。1293年,行会起义,把贵族完全摈斥在政权之外。为了纪念这场平民斗争的胜利,市政当局决定兴建与“市民的财富相称”的主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是文艺复兴早期建筑的代表,佛罗伦萨的标志,也是佛罗伦萨市内最高的建筑。它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显得非常肃穆和精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罗伦萨主教堂1296年动工,1431年完成穹顶,1470年完成采光亭后才整体竣工。整整建造了174年!建筑群的两端,一面是高高耸立94米的乔托钟楼,另一面是更高大107米的火红色穹窿顶。圣母百花大教堂优雅的外观轮廓,为佛罗伦萨的美丽景致增色不少。主教堂的穹顶被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母之花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座伟大建筑,这个精致华美的教堂是许多艺术家几个世纪共同劳动的结晶,它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教堂、伦敦圣保罗教堂、米兰大教堂,名列世界大教堂的第四位。1296年起先后有布鲁纳莱斯基、乔托、昂德雷阿、皮萨诺、弗朗西斯科塔伦蒂等人主持设计、修筑,1375年竣工,第一阶段的建设就花了八十年。1420年开始建大圆顶,布鲁纳斯基花了14年时间,没有借助拱架,而是用一种新颖的相连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递次砌成的。圆顶呈薄壳结构,直径45米多,圆顶架在鼓型的承重墙上,从底到顶有90余米。后来布鲁纳斯基在瓜棱形的圆顶上又加建了采光亭,上面又加了镀金的圆球、十字架,总高达107米,略低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十字架下面的铜球,还是达芬奇帮忙想出点子才给安装上去的。1600年被雷电击落,换上的这个更大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欧洲的古典建筑有几个特点:一是注重色彩。教堂的墙都由大理石砌成,分别用白色、绿色、粉红色大理石砌柱、门楣、窗框、壁龛。加上棕红色的大圆顶,白色的采光亭,金色的圆球,颜色协调和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愈发显得美丽、庄重。二是注重装饰。所有的顶檐都有细致的雕刻作为装饰,正立面上有许多复杂的立体图案,图案宏大,结构复杂,很有震撼力。正面墙的每个壁龛里都有一个人物的雕塑,大致数一下有近百个。建筑十分精细,每堵墙的墙面不是图案就是立体花纹的雕饰,用几种不同颜色的大理石立体地镶嵌而成。这样精致的建筑用上几十年、上百年时间建造,一点都不奇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乔托钟楼是圣母之花教堂的一部分。设计、监督都由乔托负责,1334年开始,光这钟楼就造了25年。钟楼是方形的五层大理石建筑,而不是一般教堂那样尖顶式的。钟楼是为架钟而设的,所以不必很大,为了声音远播,必须高。占地只两百来平米,高却有94米。四个面的窗子式样、大小、装饰都是相同的。最底下两层用不同颜色的大理石砌成六角形和菱形浮雕饰板,每个面的饰板都表现不同的故事。上下分别有16个供有雕像的神龛和假神龛。上面三层每层都饰有彩色大理石雕成的螺旋状柱组成的哥特式窗户。庄重严肃而又华贵气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主教堂的对面就是圣约翰洗礼堂,这是一座正六角形三层楼的白色大理石建筑,用深绿色大理石为门窗勾勒出边框,简洁、朴素、大方,与教堂复杂华丽的装饰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建于4~5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但丁曾在这里接受过洗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洗礼堂的三个青铜门是游人观赏的重点,因为这是艺术价值极高的金属浮雕。南面的铜门上饰有昂德雷阿·皮萨诺创作的浮雕《圣约翰的一生》;北门饰有吉贝尔蒂的《新约故事》;东面的门被米开朗琪罗称为《天国之门》,吉贝尔蒂的旷世之作《旧约全书》的十个故事画面分嵌在十个框架里。所有浮雕全部饰金,虽历经几百年,仍闪闪发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洗礼堂前是一片广场,各国游人或者随导游匆匆而行,或者驻足倾听着讲解,也有许多散客在此徜徉、歇息,街头速写、漫画的艺术家抓紧机会忙着拉住游客画画。在欧洲文化的中心,佛罗伦萨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文化的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可以感受到威尼斯共和国的富有,梵蒂冈圣彼得广场可以感受到上帝的神圣和庄严,那么佛罗伦萨领主广场最让你难忘的一定是浓厚的文艺气息。这里有大量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的精美作品,从建造之初一直矗立到现在(原作大部分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目前户外大部分是一比一的复制品),它们在告诉人们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自由!从佛罗伦萨主教堂走出不远,便到了著名的领主广场(又名市政广场)。广场建于13、14世纪,广场东南角是市政厅所在地——老宫。老宫建于1294年,目前还在使用。它坐落在广场最显著的位置,依然傲视着整个广场。它的外部是中世纪的建筑特色,16世纪成为美帝奇家族大公爵科西莫一世的官邸后,内部则是文艺复兴的建筑特色。老宫这个名称名符其实,它建筑古朴,修饰华丽,是道道地地的宫殿。整个建筑的外墙全由大小不等表面毛糙的黄石砌成。主体部分有四层,每层有七、八米高,总高度(加顶上的装饰墙等)约40米。每层都有双拱连体的窗。楼顶也用黄石砌成中国长城那样垛口形结构的装饰。有的游客开玩笑地说:“怎么把我们的长城搬上了他们的屋顶?”94米高的塔楼紧贴着正面的墙昂然耸立。虽然也只用黄石垒砌,但古朴、庄重,很有特点,而且很有点东方美的味道。现在老宫的一部分是美术馆,展出着许多珍贵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和雕塑作品。另一部分仍是市政厅的办公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宫前有几处世界闻名的雕塑。有美第奇家族的代表人物科西摩一世公爵的骑马铜塑,有大理石雕的海神海格力斯和会喷火的盗贼凯克斯,还有海神喷泉中巨大的装饰雕塑。这些雕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创作,但首推的当然是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据说有一年从阿尔卑斯山矿场采到一块巨大洁白的大理石,一位雕刻家本想自己动手雕个作品,但仔细审视这块石材质地特别细腻致密,洁白无瑕,简直像羊脂白玉,他怕自己造诣不够,会糟蹋这不可多得的宝贝,便交米开朗琪罗。米氏当时虽然年轻,但已颇负盛名,为了雕此作品,特下苦功去学了三年人体解剖学。26岁开始花四年功夫用心雕凿,终于成就了这一闻名世界的艺术典范。大卫原是一个放牧者,因为打败了比他强大三倍的入侵敌人,被众人拥载为以色列王子。在我们面前的雕塑有六米多高,通体洁白。大卫全身裸露,年轻英俊,他体格强健,肌肉丰满,头发卷曲,目光炯炯,全身充满阳刚、朝气和力量。他右腿直立,左腿微微向外伸出,右手用力握着石块。因为用力,手上的筋脉突现,左手弯曲着向上,手里拿着古老的弹石工具。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他身体的各部位的比例都很合理、正确,动作自然、协调,脖子、肋骨上细小部位的肌肉也刻画得十分正确。手上、脚上、颈部的筋脉都凸现得很真实。塑像下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看着大师精美的杰作赞叹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宫斜对面就是世界闻名的琅琪敞廊,建造于1376年~1382年,因曾是科西摩一世的雇佣兵卫队宿营地,故又称为“佣兵凉廊”。这是一个哥特式建筑,用束式多棱柱支撑着大跨度的拱券结构,架起了三间高大敞亮的敞廊。现在里面陈列着文艺复兴时代著名艺术家的杰作。每一件都堪称教科书的经典范例,每一件宝物都价值连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有的雕塑都是佛罗伦萨一个叫美第奇的家族的私人藏品。美第奇家族是一个名叫阿伟拉多骑士的后裔,在8世纪他为查理曼攻取了伦巴迪亚区。据美第奇家族的传说记载,传闻有一个威胁四邻的巨人,阿伟拉多就进入靠近佛罗伦萨的一个僻静河谷,寻找那个巨人,并向他挑战。当他们彼此面对时,那个巨人挥舞着狼牙棒向阿伟拉多砸来,阿伟拉多低头躲了过去,狼牙棒的铁球打在他的盾牌上。最后,阿伟拉多设法杀死了巨人。查理大帝命令:从此以后勇敢的骑士阿伟拉多可以把他有凹痕的盾牌当成个人的勋章。美第奇家族的金底红球族徽,据说就是由阿伟拉多有凹痕的盾牌发展演变而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第奇家族凭着先祖的荣耀,最先从做药材生意赚得了第一桶金,以后又搞金融发了大财。欧洲的望族十分注重回馈社会,美第奇家族办了一所美第奇学校,专门培养贫穷而有才华的孩子。文艺复兴时期的“后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许多著名画家、雕塑艺术大师都受过这个家族的资助。为了报答美第奇家族的培养,他们各自向这个家族馈赠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品。这么多价值连城精美的雕塑放哪儿呢?美第奇家族觉得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定在乌齐琪美术馆和佣兵敞廊,供大家自由参观欣赏。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得了宝贝往往藏入密室传子传孙,或带入坟墓陪葬,这与美第奇家族的理念有多大差距?正因为他们有这样开放的理念,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才能欣赏到这些震撼人心的珍贵艺术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敞廊左侧前面是“砍杀美杜莎的帕尔修斯”青铜像,由切利尼 创作于1554年。他花十年功夫悉心雕刻而成。美杜莎是古希腊传说中的蛇发女妖,十分美貌,但凡是接触她眼光的人都会被变成石头。这个妖怪被英雄珀尔修斯在雅典娜和赫尔墨斯的协助下斩杀了。珀尔修斯将妖女斩杀,把她的头颅献给了雅典娜,头颅被镶嵌在雅典娜的神盾中。雕塑中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帕尔修斯,充满力量,浑身是强健的肌肉。他右手持剑,刚把蛇妖美杜莎的头颅砍下,他左手高举着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颅,脚下踩着美杜莎的躯体,鲜血还从她的头颅往下滴落。雕塑十分逼真地再现了故事中的情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右侧的大理石雕像是“强掳萨宾妇女” 是詹波隆那创作于1529年~1608年的杰作。他用一块洁白的大理石雕刻出三个人物纠缠在一起,呈螺旋上升的姿势。男人被囿于罗马入侵者的双腿之下,不能动弹。凶悍的罗马人身强力壮,他使出蛮力抱住女子的躯体。被抢女子瞪大着惊恐的双眼,张大着嘴巴绝望地叫喊,她正在尽力挣扎,想挣脱强掳。这座著名的中世纪大理石雕塑,高14英尺,从1582年开始就在佣兵凉廊展出了。《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涅索斯》创作于1599年,也是詹波隆那的作品。这是希腊神话中很古老的题材,半人马代表人性中未开化的一面,好色的半人马常常诱拐新娘,奸淫女宾,大力神赫克里斯战胜了半人马,象征着理智与力量战胜本能与动物情欲。法国生产的人头马酒是世界著名的奢侈品级的高档酒,这品牌就是根据这个希腊神话故事创生的。这里陈列的有铜雕也有石雕,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扛鼎力作,在艺术上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有雕塑大多裸体,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有这么多裸体的艺术品呢?我猜想:从欧洲的古典故事到欧洲征战的历史,人们痛感到力量的重要。力量是战胜暴力取得自由的基础,于是在那个时期的作品中就特别突出了肌肉,健美,以显示人体内部积蓄的力量。对应的也就感觉到人体美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美,于是那个时代裸体的作品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徜徉在市政广场,目之所及,从建筑到喷泉到雕塑,哪一样不是厚重的历史?哪一样不是艺术的经典和精华?我无法抑制内心的兴奋、激动、敬佩、崇敬……甚至激动得有点眼眶热辣辣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汽车从市区开出,顺高利大道往城南的山头盘旋而上,只几分钟便到达了米开朗琪罗广场。广场建在城南的山岗上,分上下两层。这里背靠着树木葱茏的山顶,周围环绕着许多树木花草。广场的上层有几千平方米大,中间用白色大理石砌了五级台阶的台。米开朗琪罗的著名作品《大卫》的青铜复制品就置于此。大卫站在大理石台上俯视着城市。广场是1868年由建筑师朱塞佩窑波吉设计的。还有米开朗琪罗创作的《昼》《夜》《晨》《暮》四个雕塑,围在《大卫》雕像的四围。往下走十几级台阶便是下一层的广场。下层广场虽不是很大,但与花草树木更接近,俯看城市也更清晰,所以游人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俯视佛罗伦萨的绝好观景点,站在山坡俯看城市的四周是翠绿平缓的山,城市就躺在青山的怀抱之中。阿尔诺河静静地从城南穿过,河上七座古老的桥展示着不同的风采。全城的建筑以黄墙红瓦为主,热烈一片,毫不费力我们就指认出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高大的乔托钟楼,又看到了市政广场老宫庄严的塔楼,还有许多教堂尖尖瘦削的钟楼,古堡的尖顶,穹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蓝天上白云朵朵,太阳开始西斜,习习的凉风吹拂着我们,凉爽、惬意、舒心。佛罗伦萨市敞开了她的胸怀,任我们的目光自由地驰骋。感谢您,翡冷翠,您悠长的历史 ,您的美丽,您在文艺发展史上的贡献都会让我终生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年小城圣吉米亚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罗伦萨西南48公里的圣吉米亚诺,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中部的一个千年古城。至今它仍城墙俨然,城里有许多古老的塔楼高高耸立。这里有“千塔之城”、“美塔之城”、“中世纪的曼哈顿”的美称。这个城并不大,南北长仅1公里,东西宽只500米。其实它是一座建造在三百多米高山岗上的古镇。称它为“城”似乎有点夸张,但是在中世纪它就已经是一座很著名的城市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它是罗马朝圣者之路弗朗西斯科大道上的停留点和物资补给站。朝圣的人们在这里补给食物和必需品,因此成就了它的繁荣。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不管从占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上,它至多只能被称为一个镇。它是公元前三世纪由伊特鲁里亚人建起的一个山区小城。据说圣吉米亚诺之名源于摩迪那一位主教的名字。公元10世纪匈奴入侵,这位主教带领民众抵抗并战胜了敌人。于是当时的教皇下令,以他的名字为这座城市改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这里曾是天主教信徒们朝圣的终点,和后来罗马的梵蒂冈一样。公元1199年圣吉米亚诺脱离沃特拉主教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城邦,达到了历史辉煌的顶点。因为圣吉米亚诺完整地保存了中世纪古城的格局和原貌,保留着当年古城绝大多数古建筑,并且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所以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现在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到古城,主要是为了感受这里依然浓烈的中世纪气息:粗砺的毛石墙,高大的古城堡,岁月悠长的古井,高高矗立的方形石塔,庄严安静的教堂,狭长的石板路、恬静的小巷……这个地中海畔的小山城以它独有的特点让人留恋不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大巴在古城的南城门圣乔瓦尼大门前停了下来。站在这里往前看,只见古城圣吉米亚诺被毛糙石块垒砌的城墙和城堡严严地包围着。古城四周广袤的田野里是一望无际的橄榄树林、葡萄园和各种庄稼。城里矗立着许多特别高的方形石砌塔楼,这是古城的特色。这些坚固的石塔,造型简洁,一般都是细长的立方体,上面开圆拱窗,风格属于粗糙厚重的罗曼式建筑。看到古朴的城堡,高高耸立的塔楼,大家唯恐错失良机,急忙“咔、咔”地拍摄。导游连连说:“别忙着拍,现在先跟我到集合地点,认清了集合地点,听清了集合时间,给你们一个半小时自由活动时间,这个古城不大,半个小时就能走完,管保你们拍个够!”我们的导游是位有十几年欧洲带团经验的老导游,干练而高效。她总先把大家带到最易识别,最具标志性建筑的地方,先简单介绍景点、街道走向等概况,再讲清集合时间、地点,然后让大家各取所需地自由活动。这样既照顾了各人的兴趣爱好,让每个人各得其所,玩得舒心自由,她自已也乐得轻松自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来到了古城市中心的水井广场,导游把这里作为团队的集合地点。这个广场是古城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两条主干道的交汇处。三角形的广场边缘由平整的石块铺砌,中间由直立的红砖铺成“人”字形花。广场中央有一个六角形的石砌台阶,上面有一口很大的千年古井。古井由石栏圈围着,上方还架着一个石库门框式样的装饰。一千多年以前,这里是圣吉米亚诺市民最重要的取水处。导游说,只要认准水井广场旁那个最高的方形塔楼,不管在城内哪条大街小巷,只需几分钟便能回到水井广场。水井广场旁边连通着另外一座广场——大教堂广场,在这个广场上坐落着市政厅和建于12世纪的圣玛丽亚·阿苏塔主教堂。这座教堂是罗曼式巴西利卡教堂。不远处的圣吉米亚诺大教堂又称圣母升天大教堂,是古城里最大的教堂,始建于12世纪。教堂的博物馆里藏有众多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锡耶纳画派的作品。这个画派的特点是人物形像秀丽多姿,用色精细。而西蒙•马蒂尼的代表作 《受胎告知》刻画了圣母和天使的形像:天使前往圣母家报告怀圣喜讯,圣母听后十分吃惊,因惊骇而身体后倾,人物动势强烈,线条优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圣乔瓦尼门通向水井广场的道路是勾通市区南北的主干道。主干道与左右许多纵横的小巷交织成网。这里大街小巷的两侧都是当地的特产和纪念品商店。从世界各地涌来的游人,几乎把每家店都挤爆了。土特产店、陶器店、工艺品店、皮具店、酒窖门店……到处都是人,甚至连画廊里人也不少。这里盛产意大利美食的三要素:橄榄油、葡萄酒、起司奶酪,在哪家特产店都能见到它们。有一家卖火腿和熏肉的商店门口还陈列着一头野猪的标本,宣示野猪也是这山城的特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井广场西面的冰琪淋店是世界冰琪琳冠军得主,曾连续获得2006年、2007年2008年与2009年的世界冰琪淋冠军。站在水井广场上,看见门前排着长队的,你就知道店在哪儿了。与其他国家的冰琪淋不同,意式冰琪淋没有固定的原料配比,全凭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高超的制作技艺受人追捧。而且除原材料果汁、果肉、牛奶、砂糖、乳酪、鸡蛋、咖啡和香草等,绝不附加任何别的成分。他们制作的冰琪淋不仅色彩丰富、造型绚丽,其丝缎般香甜柔顺的细腻口感,是其他冰琪淋无法比拟的。小城里冰琪淋店不少,质量都不错。水井广场边的那家连得冠军,网络上一经宣传,更受追捧,一直排着长队。那天光照强烈,恰是下午两点多钟,天气十分炎热。但冠军冰琪淋店前的长队首尾竟难相见。我们团的绝大多数团友也都顶着太阳去体验了一番。大家品尝着冠军冰琪淋,一个个笑遂颜开。走在古城圣吉米亚诺,可以看到在这个不大的古城中,早就有城市生活所需要的所有建筑:广场和街道、房屋和宫殿、水井和喷泉,这些都是中世纪文明独有的特征。水井广场周围有大教堂和宫殿遗迹,周围还有好几座高高耸立的塔楼。古城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用花岗岩垒砌的高耸的石楼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古老的石塔大约始建于1150年前。在当时它既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又可以在战乱时给人们提供必要的隐蔽和防御。塔楼和城堡一样是权力和安全的重要象征,也是家族炫富显权的标志。当时城里几个大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势与明争暗斗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塔楼便是那个时期几个家族在竞争中的产物。当年这小小的城里共有76座塔楼!塔楼一般高50米左右,最高的一栋高达54米。试想那时的古城与如今曼哈顿高楼的密集程度何其相似!但是任何权力和富有都难敌岁月的风雨,一千多年过后,多数塔楼终于由飘摇而倒塌,至今幸存的仅14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塔楼是圣吉米亚诺的特色。为了欣赏塔楼,我爬到了圣吉米亚诺东北角全城的最高处。站在高处,全城的塔楼尽收眼底。因为古城面积只0.5平方公里,虽然只剩下14座,但塔楼还都十分邻近,有的甚至是紧挨着的。塔楼都是就地取材,用本地山上所产大大小小的花岗石毛石砌成的,只有门框、拱顶的石材才作前期加工。塔楼四四方方,门和窗的顶都是拱形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用乱石块把塔楼砌到50米高是极为艰难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来到一座已经倒塌的塔楼前。原来50来米高的塔楼如今仅剩下底层不高的一段残墙。看着残壁顶上参差不齐的乱石,不由让人想起当年站在脚手架上辛苦卖命的民工们。他们为生存而竭尽全力建造的高高塔楼,只为显权炫富的权贵们留住了多少年的荣耀?“不到黄河心不死”,有多少人想永葆权力和贵富,却又有多少人能将它永保?即使留存下来的塔楼,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也只是劳动者的血汗结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或许为了保护古城,在古城里没见到过汽车,连摩托、自行车都没看见。大多数小街巷游人并不多,显得静谧、安逸。于是我放慢脚步,一个人在小巷中悠闲地逛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旁的房屋都是由本地产的花岗岩砌成,外墙不加任何粉饰,显得朴实而粗犷。多数人家都是方柱支撑着的拱形大门,古朴而沉稳。大型建筑的底层有连续拱门支撑的内走廊,更显宽容、大气。窗户多数也是拱形的,中世纪时期拱形上面半圆的圆弧可能比较合乎当时人们的审美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路面由平整的石板铺设,有的还利用石板颜色的天然差别铺成图案。因为两边的房屋都是三、四层的楼房,走在这样的路上照不到直射的阳光,觉得特别凉快、平稳、舒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或许意大利人的文艺细胞更丰富些。在小巷里行走,常见有正在写生作画的,有坐在墙边弹竖琴的,或站在城墙边拉小提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着,走着,又穿过了一个拱形的过街门。粗砺的石墙上伸出着一只黑色铸铁的路灯,式样古朴却又显得灵珑。我抬头呆望着:大概它比我爷爷的爷爷年龄更大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有一个私人的小工坊。小工坊仅一个白发老头,他正戴着老花镜专心地制作着什么。因为工坊的门是开着的,出于好奇,我尝试着走了进去。老人正起身要去取什么,他直起腰,眼睛从落下的眼镜后看了我一眼,友好地笑着点了点头。我走近他的工作枱一看,原来他是个工艺制作师,正在制作一个罗马斗兽场的木制模型。用夹板做的斗兽场的基本轮廓已经制作完成,现在他正把一根根比牙签更细的木条用胶水粘合上去,制作精心而细致。看我们围着观看,他把选材、上胶、粘合的工作流程特地慢慢地演示了一遍。和我同行的团友看了惊呼:哎呀!那得用多少根木条,胶多少次那!真功夫!全世界都称赞意大利手工的皮革制品、玻璃制品、工艺品做得好。没有长期基本功的训练,没有耐心细致静心的工作,怎会被全世界肯定?“功到自然成”,下功夫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中国是有“中国功夫”的国家,什么时候我们突然忽视了它?这应引起反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一条过街小巷的台阶前,一对意大利夫妇可能是走累了,索性双双一屁股在巷前的台阶上坐了下来。他们的爱犬也伴着他们坐了下来。意大利人很率性、直接,也很本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大在乎别人的看法。这种特别自信的国民性当然是环境造成的。他们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或许真的觉得隐瞒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很可耻的。往地上坐下时连把地上擦一擦、吹一吹的动作都免了。站起身时也不会去拍一下裤子上的灰尘。他们更不怕别人说他不讲卫生,生性散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奠基人,意大利人最佩服的伟大诗人但丁所写的诗句。看来意大利人服膺但丁是真心的。</span></p><p class="ql-block">古城西面的城墙脚下,有一条窄窄的下坡小道。走过小道不远,出了城墙便是乡间广阔的田野林地了。放眼远眺古城外连绵不断成片的绿,那是葡萄园和橄榄林,一直延伸得很远很远,与远山相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停住脚步,也在石台阶上轻轻坐下。慢慢地抬起头来,只见满眼的蓝天白云,天是那么蔚蓝,白云呆滞不动。阳光明媚处,山风朴面来。朴面而来的山风凉爽、清新,直沁心脾。躲开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我在古城的一角偷偷地享受一下意大利人的散漫和慵懒,细细品味着这千年古城的停顿和缓慢。难道这不就是很值得的人生享受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重见天日的古城庞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0月13日一早,我们从罗马驱车200多公里来到庞贝。庞贝邻近那不勒斯,在维苏威火山南麓10公里处。最初它只是地中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公元前8世纪建市,因地理条件优越,发展很快,鼎盛时期人口超过2.5万,是古罗马帝国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美丽的大都市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的一次大爆发竟然把这个古城彻底埋葬。突发的火山岩浆四溢,厚达六、七米的火山灰把庞贝古城深深掩埋。后来,火山灰上长满了野草、树木,人们都忘记了庞贝古城的存在。大约1500年以后,有人在开挖水渠时才偶然发现了这个被埋葬的古城。现在它被列入世界遗产,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游庞贝古城须由意大利专业的“官方导游”导览解释,这既为了解决国民就业,也为宣传意大利的历史文化。每个导览带领20来游人,边走边作介绍。我们团共39人,一分为二,带第三、第四组的导游是朱丽娅,她大约40来岁,家住庞贝附近的意大利人。意大利有很多人都热爱东方文化,据说学习中文的人不少。朱丽娅曾在华东师大进修过中文,现在是庞贝景区的中文导览。她讲中文的四声并不很准,语调也有点别扭,但表达的意思我们能懂。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用两个多小时基本走遍了庞贝古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1748年开始的考古发掘一直持续至今,埋于火山灰下面积达66公顷的古城一点一点地逐渐被发掘出来,终于重见天日。发掘出来的古城为后人了解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今天,当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行走在被发掘出来的庞贝古城街道,看着高耸的石柱,残存的墙垣,众多商店和民居的遗迹,踩着由巨大石头铺就的并不很平坦的道路……不由想象起它鼎盛时期的样子。到处是断壁残垣的庞贝古城,是瞬间被历史之手定格的,所以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目睹着从火山灰下发掘出来的庞贝古城,我们的思绪便插上翅膀,飞到两千年前的古老年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考古专家们发掘出的第一具遗骸,是一个大人抱着孩子蜷缩在墙角。看到他的石膏浇铸模,我们就想起在火山爆发那一刻,他抱着孩子的最后挣扎。当厚厚的火山灰迅速不断地落下,直至把他掩埋时,他惊恐万状的惨象就在我眼前浮现。他把孩子拉到墙角,护在自己的身下,用力张大着嘴巴尽力呼救,除此之外他还能做些什么呢?啊,人类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无助又无奈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先进设备的应用,庞贝古城中发现的遗骸也越来越多。有的似乎正围在屋里一起祈祷;有的蹲坐在地,双手捂着嘴巴鼻子;有的匍匐在地望着前方,充满恐惧地高举着手臂,张口喘着大气;有的似乎是在睡梦中毫无知觉地被埋葬……即使现在我看到的只是石膏制成的形体,也不禁触目惊心。2900多个鲜活的生命,竟在一瞬间全成了埋入地下的亡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埋在厚厚火山灰下的人都窒息而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尸骨逐渐腐烂。多年以后火山灰凝结成硬壳,里面留下尸体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往空间里注入石膏浆,就能复原出他们临死时躯体挣扎时的模样,有的甚至还能看清临死时惊恐的表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300年来,让庞贝古城重见天日的发掘从未停歇,至今仍在继续。朱丽娅说已发掘的区域约占整个遗址的80%。把庞贝古城遗址开发成一处特殊的景点,不仅能让游客了解当时的历史,还能体验到庞贝被火山灰掩埋那一刻的悲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发掘出来的庞贝古城面积很大,当时的主要干道有两纵两横,每条干道宽近10米。还有许多侧衔旁巷,那就窄多了。城市里道路纵横,两旁商铺林立。 古城的中心规模宏大,可以同时容纳庞贝城所有居民的阿波罗神殿广场,是昔日庞贝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广场地面上铺着平整的大理石,广场四周树立着当时名人的塑像,还有人头马身等神像。即使与现代的城市广场相比也绝不逊色。广场两侧两座神庙供奉着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朱庇特和太阳神阿波罗。周围是由大量高大石柱构成的宏伟拱廊和政府机关的建筑遗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场左面是市政厅、法院等政府机构,当年恢宏的建筑在地震和火山爆发时已倒塌,仅剩石柱耸立着,大理石构筑的房屋框架至今依稀能辨。庞贝大会堂,建于公元前2世纪,用于司法审判,这里是当时行使司法权的地方。双立柱结构的加高建筑就是当年的法庭。在这里原被告双方可以分别提出自己的证据、证明,最后由法官作出裁决,市民可以旁听。古罗马时期当众公开审议的法律制度是诞生现代法律的基础,这是西方文明的创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广场的右面是商业中心。在这片区域共有两个凯旋门,过右面那个凯旋门不远就是羊毛、肉类、果蔬交易市场,每个市场的面积都很大,可见当年商业的兴旺,交易的繁忙。离中心广场不远处 ,许多高大石建筑倒塌后粗大的石柱经修复后又重新傲然挺立。有些石柱已在地震中摔碎破损,伤痕累累,用铁箍包住后才显现出比较完整的原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旁边的小街小巷,看到了各种店铺。当时街边的房屋大都是两层的,楼下是店铺,楼上是住房。制作面包的工场里,面包烘烤炉等制作设备还能清楚地看到。据说考古人员发掘时还发掘出正在烘烤的面包。走进这面包坊,就让人想起古罗马人在面包坊里生产面包和市民挑选面包的场景。街对面是一间酒吧,临街处有一个L形的大理石柜台。庞贝是葡萄产区,早就有生产葡萄酒的作坊,人们常到这样的酒吧小饮一杯。柜台朝里的一面被分为两层,上下都能储酒。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小酒店的墙壁上,竟然可以看到书写的价目表、客人的欠账数字。还有发掘出来的一些私人宅邸。城南一带大约是富人区,那里有粗大的大理石圆柱、精雕细刻的门楼、厅堂、餐厅、卧室的墙上都有精美的壁画,地面上有镶嵌图案,花园里有大理石雕刻的天使和人像及禽兽、石盆、石瓶等。据说当时庞贝约有十分之一的土地用于建造娱乐休闲设施。全市共有三个大浴场、两家剧院、一个竞技场、诸多体育场、大小商铺、酒馆等。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庞贝已是闻名遐迩的富人之乡,酒色之都,吸引了不少罗马帝国的贵族前来休闲度假,连外国的富商也纷纷到这里来经商贸易,甚至建造花园别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城庞贝的三个浴场中斯塔比亚浴场最豪华、最古雅。这个浴场建于公元前2世纪。走进浴场拱形大门,只见长廊两边大理石圆柱成列,室内墙上的雕塑非常细致,连浴室内一个大理石浴盆都价值连城。墙上到处是精美华丽的浮雕,装饰华贵、奢侈。地面全由马赛克铺就,墙上和房顶刻满了壁画,墙内还留有供热气流通的隔层,简直就是现代的地暖技术。看这装潢水准,和当代的大型桑拿中心相比都不逊色,实在感慨于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文明的高度发达。从这浴场的设备和装饰看,这里是富豪和权贵的享乐天堂。从这里可看到 一千九百年前庞贝人就懂得用锅炉烧水,也懂得将蒸气通入墙壁空间和地板下以保持浴室内的温度。不管是男浴池还是女浴池都很大,可供上百人同时洗浴。当时的浴场不仅供有钱人洗澡,同时也是谈生意、进行社交活动的中心,功能与现在的浴场接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东南有一个可容五千观众的圆形露天竞技场,也叫大剧场。它建成于公元前 70 年。中间是一片很大的表演场地,四周是逐层递升的大理石阶梯式看台。剧场高大雄伟。朱丽娅告诉我们:这剧场比罗马斗兽场建得更早,罗马斗兽场还是仿照它的式样建造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远处还有一所专门培养角斗士的学校,学校的占地面积不小。来这里学习的学生都是从奴隶中挑选出来的年轻壮汉。近旁有学员宿舍,因为他们都是奴隶,所以住宿的房舍狭窄、低矮、阴暗。宿舍前面的运动场却很大。他们每天在此接受严格训练,这里培养出来的角斗士既与从非洲运来的狮子等猛兽斗,也与人斗。如果能连续取胜若干次,受到有关官员或贵族的赏识,或许能侥幸取得平民资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遍布全市的 25 家妓院。我们在一条狭窄巷口的墙角上看到一个石刻的男性生殖器,那是去妓院的指示路标。在一家最大的妓院进门左右两边的墙上,能清晰地看到许多色情壁画。相当于中国的春宫画,画着男欢女爱的场景。导游开玩笑地说:嫖客进了妓院可以根据这些图片要求提供价格不同的服务,墙上的图就如同饭店的菜单,顾客可根据菜单点菜。当时的妓女也都是从奴隶中选出来的,她们只能服从,根本无权反抗。往里走有许多房间,房间都很狭小,床是石砌的,并没有门,只有类似布帘的遮挡。最让我惊讶的是被埋入火山灰1500年以后清理出来的壁画居然仍旧艳丽如初,非但没有变色,而且壁画内容依旧清晰。用的是什么颜料?为何能经历火山灰的高温,被掩埋一千多年而不变色?这值得美术专业工作者好好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的街道与现代街道最大的区别是它的两边高,而中间低凹。靠着店铺两边的路是人行道,比中间的马路高出约四、五十公分。中间行马车的大道比人行道低许多。朱丽娅告诉我们,古罗马帝国与秦始皇时代的相同之处是车同轨。那时马车左右两个车轮间的距离是全国统一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面马路的中央有四、五块高出地面的大石头,间隔地排成一列。导游介绍那高出路面的几块石头就是当时行人过马路的斑马线。可是路中间横着几块大石头,马车怎么过去呢?别急,高出路面的每块石头的宽正好比马车两轮的间距稍窄一些,高度又比车轴略低,马车驶过是不成问题的。斑马线高出地面是因为当时的人有随地便溺的习惯。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马、驴、骡,每天也要拉下许多粪便,满大街都是粪便。为了让人不踩上这些脏东西,斑马线必须高于地面。我想:马路比两旁的商店、人行道更低,或许当时的马路还兼排雨水、山洪的功能。雨下得大,水来得猛时能把马路上的人粪、马粪冲走。路面的石头表面有被马车车轮长期辗压后留下的深深印痕,可见当时庞贝古城的繁华,交通的繁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结束了对古城的参观以后,我们又参观了位于出口处的庞贝考古博物馆。在对古城三百多年不断发掘的过程中,隔三差五有珍贵文物被发现。当滚烫的火山灰把城市掩埋时,木制门窗家具,羊毛织物等大多巳成灰烬。金属、砖石等虽然也被埋,但即使过了千年仍能保留下来。如大理石和青铜的塑像,还有大量墙上的壁画、石壁上的浮雕,当时的铜质生活用品等也先后被发掘了出来,现在都展示在博物馆里。同行的蒋校长爱好文物收藏,多年来他对文物古董研究很花力气,颇有心得。参观时他给大家作了详细介绍,让我们又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也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从庞贝古城里发掘发现的一件绚丽多彩的大型彩色雕塑,应该是出自皇家工艺品厂的作品。巨幅彩色雕塑“欢庆圣诞”中人物众多,有的是全身人像,有的是半身人像。还有马、马车及许多生产、生活的用具。所有人物的头部都由彩色陶土烧制而成,胳膊和腿是用木头雕刻后拼接组合的,从头到脚都精心绘上了色彩。每个人都不大,但帽子、衣服等都做工精细,很合身,色彩如新的一般艳丽。有的衣边、裙边还缀着细小的珍珠、晶亮的宝石、钻石。仔细看人物的眼睛竟都是用玻璃烧制成后再嵌入的,奕奕闪光,很有神采,真的栩栩如生。其工艺制作之精细考究,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彩塑的众多人物,怎么服饰会如此鲜艳?蒋校长说可能发掘后有过适当修复。人物的不同动作、神态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还有拉着马车的那匹棕色的马,不仅个子的大小比例恰如其分,而且鬃毛、皮毛、马尾如真马一般无二,玻璃制的眼睛也闪着光,活脱脱象一匹真马。西方大众普遍信奉基督教,圣诞是每年最盛大的节日。这彩色雕塑生动地再现了人们圣诞节庆祝活动欢乐热闹的场景。在火山突然爆发,整个城市被火山灰掩埋后,能把这样精工细作的工艺品完整地保存下来,真是人间奇迹!因而也更显珍贵!参者众口一词,都说它价值连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从庞贝古城发掘出来的玻璃器皿。因为火山爆发的高温,两件玻璃器皿都被扭曲而变形了,但是它们的玻璃特质未变,让人一看便能确认。玻璃最初诞生于古埃及,在古罗马得到了发展。古罗马人发明了玻璃的吹制工艺,使玻璃能随心制作成不同样式的器具和日用品。在庞贝古城博物馆里有两件玻璃器皿:一只是玻璃圆盘(图一)因受到火山爆发的高温而反卷变形;另一只是长柄玻璃器皿的破残件(图二)距今都已有2600余年。我国最早发现的玻璃器是春秋末、战国初的,距今约2700多年。但那时中国的玻璃器数量极少,且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是特别珍贵的装饰品,玻璃日用器尚未见。庞贝博物馆的古罗马玻璃器与我国古代玻璃器,在出现的年代上是接近的。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不难推想,即使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东西方两种文明之间也是存在某种联系和交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庞贝古城博物馆的青铜展示柜里,陈列着一张距今2000多年的青铜小床和一张青铜小方凳。因为是青铜制成的,虽被掩埋在高温的火山灰下1500余年,却未受任何损伤,仍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从这两件文物的形制式样看,古罗马的家具是深受古希腊家具影响的,它与后来的东方家具也有很大关联。古罗马家具的形式对后世的影响特别大。蒋校长从手机的照片簿里查出了我国明代的小方凳和清代的香妃榻的照片,把中国明清家具的照片与这里展出的青铜床、小方凳相比,大家发现了很多相似相通之处。这充分说明东西方的文化、文明都是相互影响、借鉴、融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城庞贝博物馆的展品为我们补充展示了在古城参观过程中无法看到的许多细节,更丰富了我们对庞贝古城的认识。蒋校长的介绍让我们对世界文明的交融互通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阳光快乐之城那不勒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不勒斯是意大利南方最大的城市,坎帕尼亚大区以及那不勒斯省的首府,城市面积11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略少于100万,是仅次于罗马和米兰的意大利第三大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位于意大利西海岸,面临第勒尼亚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美食而著称。那不勒斯历史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气候温暖舒适,一年到头阳光普照,风光绮丽,是地中海畔最著名的风景胜地之一。那不勒斯人生性爽直,充满活力,善于歌唱,自夸“人人都是歌手”。因此,那不勒斯被人们称颂为“阳光和快乐之城”。热情、浪漫的意大利人甚至用这样一句谚语道出了他们对这个城市的热爱:朝至那不勒斯,夕死可矣!那不勒斯市始建于公元前600年,是由古希腊人创建的,它曾在“大希腊”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后来,罗马人、诺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该市留下了印记,它曾经是波旁王朝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统一时才结束。纵观历史,那不勒斯一直是激烈战斗的场所,曾经被希腊、法国、奥地利和西班牙许多外族占领过。所以如今那不勒斯融合了多种不同的习俗和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民投票广场,这是那不勒斯市中心最大、最丰富多彩的广场。1860年为了让公民投票决定是否加入意大利的投票活动就是在这里举行的。18世纪末,那不勒斯大王宫整修时,用苏维威火山的火山岩凿成的条石铺设了这个大广场。广场东面是那不勒斯大王宫,西面是圣方济教堂。上面这张照片就是公民投票广场和圣方济大教堂。圣方济教堂与罗马的万圣殿极为相似,罗马建筑的大圆顶与万圣殿的圆顶几乎一模一样。公民投票广场与圣彼得广场是否也有几分相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不勒斯大王宫,是波旁王朝那不勒斯国王 统治两西西里王国时期(1730~1860)的四处住所之一。这里是16世纪初西班牙总督府的旧址,后来建成一座用来招待腓力三世国王的建筑 ,但是他从未到此住过。1600年由建筑家多明尼克·冯塔纳主持建造了大王宫。以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改建 ,二战遭轰炸后又作了修缮。大王宫的外观并不象法国的凡尔赛宫或俄罗斯的冬宫那样豪华招摇,普普通通的四合院式的三层建筑。四面是楼房,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庭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王宫从外到内都以灰黑色大理石砌柱,淡棕色大理石为墙。白色的窗,拱型的窗框、门框也由灰黑色大理石砌成,上面还砌有精巧的滴水檐。正面三楼的屋顶正中有一个巴洛克式的小钟楼。或许是因为它选用的大理石颜色太深沉、低调,也或许是墙面、屋顶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如果不说,谁也猜不到这会是大王宫。可是进入大门后你就会立刻被惊艳倒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皇宫满眼是极致的淡色装璜,配合着光影和精细描绘的花纹、图案,即使用现在的装修目光来看也不落俗。宫殿内部粉白色的大堂以及精致的植物印花装饰,显得十分洁净高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王宫大门,首先进入的是楼梯门厅。浅色大理石的墙面,淡色大理石的台阶,让整个门厅显得很明亮,光线柔和满目舒适。左右对称两张大理石楼梯的台阶十分宽阔,占满了整个门厅的宽度,显得很有气魄。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铺着拼花地板。整个大厅都是米色大理石的墙面,楼梯拐弯转上二楼的墙上砌着精致的巴洛克式的大龛,每个龛里都有一尊洁白的大理石人物站立像。仔细观看后才知道,楼梯左右墙面上分列着八尊昔日那不勒斯市最重要国王的大理石雕像。殿内的拱型玻璃门窗又高又大,室内光线明亮,装饰精细考究。抬头看门厅顶上的拱型屋顶,用漂亮的线条有规则地勾勒出了不同的几何图形,画着淡雅精致的图案花纹。整个门厅给人的感觉特别明亮、高大、敞阔、气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楼有数不清装饰华丽的房间。会客厅、议事厅、书房、图书馆和餐厅、寝宫一间接着一间。皇宫内部非常奢华,各处的装璜以金色、黄色、紫色为主色调,彰显皇室的高贵。还陈列有很多18至19世纪皇室用的的瓷器、家具、绘画及各种艺术品。我感兴趣的是古典宫廷油画和根据油画编织的羊毛壁毯和丝绸壁毯。团友蒋校长是一位文物收藏家,对其中的四只中国同治大型粉彩瓷瓶特别感兴趣,因为器形特大,高达90公分,而且画工精细,他满怀激动地写了一篇《在那不勒斯王宫邂逅中国粉彩瓷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房间的装饰以金色为主,墙面、天花板上绘着金色的图案和花纹。大部分厅室的天花板上金色的画框里都绘着精美的油画,甚至墙角转弯处都有色彩鲜艳的油画作装饰。繁复而晶亮的水晶大吊灯上,上百支蜡烛齐放光芒,让王宫的厅室更显金碧辉煌。不管与凡尔赛宫还是冬宫相比,都绝不逊色。穿行于那不勒斯大王宫不得不感叹18世纪贵族生活的精致与奢华。自1925年起,这座宫殿便成了国家图书馆。现在大王宫的一部分建筑作为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原来皇宫的会客厅、议事厅、寝宫等作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大王宫出来穿过公民投票广场,就是圣方济大教堂。公民投票广场的西侧有一条半圆的弧形廊柱,在弧形廊柱中央有一座巨大的圆顶建筑,这便是保罗圣方济圣殿。19世纪初由波拿巴家族的若阿尚·缪拉国王开始建造,他规划了广场及教堂以取悦拿破仑。拿破仑失势后,波旁王朝复辟,费迪南多四世继续完成了建筑计划,但是建成后把它归属于教会,奉献给16世纪曾在此修道的保罗圣方济。教堂是仿照罗马的万神殿建造的,大穹顶有53米高。与万神殿不同的是它在大穹顶前,又建了两个小穹顶,似是两个卫兵拱卫着主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入教堂环视四周,毕竟它比万神殿晚建了近1700年,建筑上有了很大改进和变化:万神殿的大穹顶是建在环型的墙上的,大殿显得密闭而略暗,仅靠顶上的大圆孔流通空气,又略显沉闷;圣方济教堂大殿的四周园柱环绕,穹顶的重力由许多园柱与外围的墙共同承担,内部空间显得宽敞而通透,空气的流通和採光条件更好,整个大殿给人的感觉更阳光、通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抬头看穹顶和拱型天庭,一片金光灿灿,大殿的顶全由金色描绘装饰,富丽堂皇。大穹顶上的12个拱型窗显得玲珑可爱,阳光洒落大殿,一片光亮。方形的巨柱坚实牢固,从上到下满是精美的立体雕刻,装饰精美考究。祭坛前的神龛由12根棕红的大理石圆柱支撑,向外伸出的龛顶由洁白的大理石雕成,用象牙、黄金精细装饰。主神在龛中高高站立,周围由护卫神拱卫。祭坛显得特别庄严、神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圣方济教堂往南走,仅几分钟便到了海滨大道。大道边高档的宾馆、大饭店一家挨着一家。意大利人热情、开朗,大型建筑的外墙爱用橙红、天蓝、明黄等亮色,在大片湛蓝色海水的衬托下更显靓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穿过滨海大道,继续往南踏上栈桥便是蛋堡。 白色的海鸥在湛蓝的海面上空盘旋,搧动着轻盈的双翅,有时翅尖竟在我们的头顶掠过,还不时发出“𡂿𡂿”的叫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蛋堡又名奥沃城堡,建于公元前6世纪。传说古罗马时期有一位叫维吉尔的巫师,具有强大法力。他将一颗鸡蛋秘密地藏放在整个城堡建筑的支撑点上。如果鸡蛋破碎,城堡就将变成废墟,城市也会面临灾难,由此这座城堡被人们称为“魔蛋城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蛋堡是那不勒斯城里最古老的城堡,有着2600多年的历史,位于美丽的 Santa Lucia地区,建于与海滨大道相连的梅加利德小岛上。公元前1世纪时,蛋堡是罗马富商的住宅,到了5世纪,一个教会团体在此兴建了教堂。9世纪开始,轮番统治过那不勒斯的诺曼、日耳曼、法国安茹、西班牙贵族把它改建成为一个防御外来入侵的堡垒。这里也是最后一位西罗马皇帝被流放的地方。蛋堡是当地眺望那不勒斯湾最好的位置,特别是日落时分,远看着巨大的落日潜入海平面,无限浪漫。我们到的时候正值午后,烈日炎炎,通往蛋堡的栈桥既没树荫,又没任何供遮阳的建筑。一个个被晒得热汗涔涔,饭后又有点昏昏欲睡。大家只拍了几张照片就速速“转移”到荫凉处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导游带领我们走向新堡时,路过了“翁贝托一世长廊”。这是那不勒斯著名的购物长廊,我们只是路过,站立在街的对面驻足观赏了一番。它和米兰的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颇为相似,同属于新古典建筑风格,很漂亮,仅门口的建筑就很值得细细观赏。入口颇有气势,四层高大的黄色大理石建筑。大门左右各有三根高大斯科林柱组成的装饰,柱顶上还站着精美的人物塑像。高大的拱型门上也有细致精美的雕饰。在三层楼的门头上还有六根并列的斯科林园柱,更突出了它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离地面近40米的屋顶上还有一组复杂的雕塑,因为太高,看不太清了。翁贝托一世购物廊也是有透明拱型玻璃屋顶的商业街,从形制上看是仿米兰的埃玛努埃尔二世长廊的建筑。但是意大利人都很有个性,即使是仿制也不会抄袭,都有自己个性的反映和创新的设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新堡与蛋堡相距仅几百米,它与蛋堡2600年的历史相比,当然属于年轻的新城堡,称为新堡合情合理。新堡又名安茹城堡,靠近海边码头。由那不勒斯的第一位国王于1279年建造,是个典型法式风格的城堡。也是从海面进入那不勒斯首先看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是由五个高大的圆形塔楼和后来增建的一个凯旋门共同组成。四周有护城河,当初为加强防御,通过吊桥才能进入。现在改建成博物馆,为方便游客,吊桥改建成了永久性桥樑。城堡的外观类似于故事书中的中世纪堡垒。棕褐色的圆形城堡十分高大,约高40多米,顶上有长城锯齿形顶墙,堡垒圆柱体的墙上有瞭望窗和射击孔。处在圆柱堡垒之间的入口是白色大理石砌的拱型大门,门旁还有装饰的大理石园柱与雕饰,好像是别墅城堡的入口。现在新堡改成了博物馆,一楼展出新堡遗迹和各种遗存;二楼收藏大量描绘那不勒斯历史和风光的油画;三楼供游客远眺大海和城市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转入新堡后面的游艇码头,这里的树荫下倒凉风习习,而且景色优美。向前看,高大的新堡屹立眼前;成片白色的游艇、帆船在港湾里整齐排列。向远处眺望,湛蓝的海水一眼望不到边。那不勒斯人称颂自己的城市有“阳光、海水和马拉多纳”这“三宝”。啊,那不勒斯!虽然当年如日中天的球星马拉多纳我们这次无缘相见,但你的艳阳,紧紧环抱着你无涯无际的湛蓝海水我们已经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莲托和阿玛菲海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玛菲海岸是意大利南部萨莱诺省苏莲托半岛南侧一段近50公里长的海岸线,在那不勒斯以南。它把13个风景如画的小镇串联了起来,以崎岖的地形,如画的美景,城镇的独特和多样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视为“绝美而典型的地中海风光”,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199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经过两年精心挑选,阿玛菲海岸被评为“一生中必去的50个美丽的地方”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莲托是位于苏莲托半岛尽头的一个小城,它伸入蔚蓝色的地中海。城市的名称源自希腊语,意为“苏莲女仙的故乡”。它濒临那不勒斯海湾,北距那不勒斯27公里,被称为“那不勒斯湾的明珠”,是“全球最美海岸”阿玛菲海岸从西往东的门户。苏莲托以其壮丽的海景、历史悠久的建筑和丰富的美食而闻名。壮丽的海岸线,古老的火山地形,冬暖夏凉的气候,使苏莲托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度假胜地和旅游目的地。早年为防范猖獗的海盗登陆侵扰,它居高临下建造在面对着广阔海湾的悬崖上。在古罗马时代,它就是重要的商业港口。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苏莲托是艺术家们最热门的度假地。但丁、歌德、雪莱、济慈等文学家、艺术家常来此聚会度假。至今,苏莲托仍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美丽风光体验当地的美食美酒。苏莲托的特产是柠檬,到处都是柠檬园。这里的柠檬个大汁多,最大品种的柠檬大似柚子。生产的柠檬利口酒含30%的酒精,颇为有名。还有柠檬皂、柠檬香水、柠檬巧克力、柠檬蛋糕等多种柠檬制品。城市里到处洋溢着柠檬的清新香味,苏莲托也被称为“柠檬之城”。其实真正让苏莲托闻名于全球的,既不是风景,也不是特产,而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一对兄弟写的一首歌——《重归苏莲托》。随着意大利的世界第一男高音帕瓦罗蒂嘹亮的歌声在全球唱响,苏连托的名字遂为世人所熟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导游领着我们路过塔索广场时,我们居高临下,看到下面在原来峡谷里建的道路,它可以一直通向那不勒斯湾。城市并不大,街上的商店明显有旅游城市的特点。旅游纪念品店、古董铺和工艺品的店铺特多,卖柑桔和柠檬的摊档也不少,路两边许多酒吧、餐馆和咖啡座,都坐着度假休闲的游人。让人充分感受到这里度假休闲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街道上好多大理石的老建筑在诉说着城市悠久的历史。房屋的式样古朴,大多是中世纪具有那不勒斯地方特点的巴洛克风格。市区白色地中海风格的建筑群也反映了苏连托独特的地中海的地理和文化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莲托的市府别墅公园离市政大楼不远。临海的悬崖边被削掉了一些山头,一半建成马路,靠海的一半建成了狭长的公园。公园高踞于悬崖边上,离海面有五、六十米。人工开辟的公园虽只是处在山崖之上窄长的一条,但整理得平平坦坦,种植着棕榈、椰棕、地中海松等南方乔木,是休闲观海的好去处。这里终年温暖湿润,各种鲜花常年盛开。地中海边特有的金雀花散发着芬芳。公园的观景台正面对着大海,站在这里凭栏远眺,颇有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把酒临风的感觉。海风轻轻吹拂,极目四望,顿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喜气洋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往右前方看是连绵不绝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很远很远。右下方是游船码头。苏莲托地理位置优越,是去往阿玛菲海岸各镇的中转站,卡普里岛就在它正对面,这里离庞贝古城也很近。开往卡布里岛的游船就从这里起航。码头右面防波堤内是游艇和帆船的泊位,几排洁白的游艇整齐地排列着。正准备出海的帆船上水手们在作启航前的准备。海面上游艇星星点点,疾驰的快艇在湛蓝的海面上留下了白色的尾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平面尽头有一座山的影子,在薄薄的雾气中迷迷矇矇不很清晰。那是"欧洲最危险的火山”维苏威山,海拔1281米,古城庞贝就是被它爆发时喷出的火山灰所掩没的。据说如今它偶尔也会冒出点轻烟,沒有人说得清它什么时候会苏醒,甚至震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崖如台阶一样,一层叠着一层。观景台是紧靠着海的第一层,高出海面五、六十米。返身抬头看身后,大约五、六十米之上又是一层崖,那里山势更为险峻。因为更高,难以施工改造,山岩基本是原始的模样。嶙峋的裸岩上建有几家民宿,墙面色彩斑爛,建筑式样似有中世纪小城堡的味道。那里十分安静,虽在市区,却远离尘嚣,没人打扰。据说这样小而安静的悬崖宾馆虽外观古朴,但内部装修十分豪华精致,设施现代化,而且布置优雅,服务细致贴心,品位、价格也更高,很受受欧洲特殊人群的青睐。知名的演员、艺术家们平日里长期暴露在大众面前,总想避开关注,在清静之地避世隐居。但是享受惯了城市方便生活的现代人又离不开城市,于是这种闹中取静的高端民宿便成了他们的首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向左面看去是屹立在海边连绵的悬崖。高高低低的崖上是或大或小的宾馆、酒店,精致漂亮的房屋掩映在苍翠的林木之中。面临大海的方向都是落地大玻璃窗,真正躺在床上也能看见大海的海景房。远处的山头上是浓绿的柠檬园和果林,海岸一直绵延到天的尽头。苏莲托的海很美,海水清澈,蓝得特别招人爱怜。亲近水是人的天性,看到这么美的海水谁不想下去与水亲近一番呢?可是这里的崖边很少海滩,人们难以亲近。聪明的苏莲托人在靠着山崖的海边筑起了一条条海中栈道。海水浅的地方就投入石块,在石块上修栈道;海水深的地方就打桩架起栈道。栈道上排列着沙滩躺椅,撑着漂亮的遮阳伞,供人休息玩水。在这里租一张躺椅价值不菲,而且是计时收费,要不人们怎么会说苏莲托人守着美景就能赚钱呢?卧在湛蓝海面上横着、竖着的栈道,布满色彩艳丽的躺椅、遮阳伞,为海面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从观景台上居高临下往下看,艳丽的色彩更夺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山崖的观景平台到海滩有五、六十米距离,花1欧元排队可乘垂直升降电梯下去。海滩十分狭窄局促,紧挨着崖边仅一条窄窄的小道,通往专为观看海景而建造的海面栈道。小路上人来人往,怕被挤下海,常得停下让人。栈道大约深入海面百余米,站在这里观景视野更开阔。从海面上吹来的风温柔湿润,凭栏站立在海面上观海更舒适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往远处看就是维苏威火山,这时海面上水汽稍散,阳光比刚才明亮,火山的远影清晰了些。左边的崖前有一片稍开阔的海滩,开满了蓝黄相间的太阳伞,整齐排列着的沙滩椅上躺着晒太阳、喝冷饮的,下海游泳玩水的人也不少。还有躺在漂浮在海面浮床上晒太阳的。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洁白的游艇,色彩鲜艳的快艇正载着满怀游兴的人们自由地驰骋。左边海面的尽头还隐约可见普罗奇达岛的美丽轮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着眼前的美景,不由对苏莲托这个海滨小城产生了依恋不舍的情愫。这时《重归苏莲托》熟悉的旋律在我心中响起,世界第一男高音帕瓦罗蒂高吭嘹亮的歌声仿佛又在耳畔回荡:看,大海多美丽,海浪轻轻荡漾,漪旎风光令人奢望,花坡春水路满香,到处充满温暖。……重归苏莲托,你回来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午后,我们开始了世界最美海岸阿玛菲的旅程。阿玛菲海岸公路是建在半山腰上的“挂壁公路”,沿着海滨蜿蜒曲折。一边是怪石嶙峋的峭壁,另一侧是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山道弯弯曲曲,因为开凿难度大,道路比较窄。最宽的路也仅容两辆中巴对行,有的拐弯处只能由专人指挥车辆单向限时通行。我们的大巴无法进入,只得换乘中巴。中巴司机是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凭着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对道路的熟悉,车开得飞快,不由人心惊肉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美景随着海岸线不断变化。山高崖险,树木葱茏,彩色的房屋高低错落;阳光倾泻,一碧千里的湛蓝海面上漂浮着五颜六色的游艇……看不尽的山海风光,赏不完的人间美景。悬崖与大海紧挨,曲折与广阔交会,形成了绝美的自然景观。行走在阿玛菲海岸,每一次拐弯都会展现出一幅新的风景画,真是美不胜收。中巴开到阿玛菲海岸最具代表性的小镇波希塔诺停了下来。导游说阿玛菲海岸十几个镇大同小异:山高、崖险、房屋密集而多彩;海水碧蓝,无涯无际。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只能选波希塔诺和阿玛菲两个镇游玩。阿玛菲海岸上所有镇与小城苏莲托的共同点是倚山面海。波西塔诺镇所在的山特别高大,山势陡峭。山上种植着油橄榄、柑桔、柠檬、葡萄,好多地方满是浓绿的林木。五颜六色的房子密密麻麻,背山面海,从山腰一直倾泻到海边。意大利人历来重视享受生活,房子都造得精美漂亮,而且十分牢固,可世代传承,超过三五百年历史的不少。有的盖在悬崖上,小巧而精致;有的藏在绿树丛中,精美而雅致;有的叠床架屋,似乎是房子上驮着房子;有的成片洁白,仅屋顶橙红;有的房子五颜六色、色彩鲜艳,异常夺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太高了,小镇建在山上,进镇的路又崎岖陡峭。镇上景色美丽,很值得游览,但爬山游览不仅累,而且危险。我们大多是高龄老人,不宜登这样的山。进入镇子游览非两个小时不可,我们还要去另一个镇呢,时间只允许我在海滩边走走,镇子就只能站在海边远远观赏了。在海边我们先向前远眺大海,接着又返身欣赏小镇的景色。波西塔诺的主海滩,被誉为欧洲最美的海滩,位于山谷与海湾的交汇处,宽大而平坦,比苏莲托的海滩大多了。海滩被背后山上色彩鲜艳的房屋包围着。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微风将白色的浪花轻轻推上了沙滩,发出潺潺的声响。海滩上排着一片整齐靓丽的躺椅,撑起了大片遮阳伞,十分壮观!穿着艳丽游装的金发女郎特别惹眼。游客躺着的,坐着的,晒太阳的,玩水的,游泳的……虽然夏季已过,但海滩上仍很热闹。蔚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艳丽的鲜花,湛蓝的海水,多彩的游艇,洁白的浪花……波希塔诺的海滩实在美丽又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镇子就建在海滩正对着的半山腰上。回身观望,眼前顿觉五彩斑烂。色彩缤纷的房子矗立在近乎垂直的绿色陡坡上,俯瞰着美丽的蓝色海湾。这里的房屋外墙通常采用橙红、暖黄、洁白和浅蓝等明亮的色彩,让人感觉温暖、愉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镇子的道路狭窄蜿蜒。房屋或大或小,虽然古朴,但风格式样并不一致。因为这里邻近西西里岛,又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既有西西里式,也有诺曼底式。正对着我们的一幢大型建筑有成排高大的拱型门廊,门、窗也都是拱形的,那是明显受奥斯曼帝国时期阿拉伯建筑的影响。几个靠近山脚的宾馆和大型别墅的花园里百花争艳,各种花草树木把花园装成了几个漂亮的大色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圣母升天教堂在海滩的山坡旁耸立着,是镇上的标志性建筑。奶黄的外墙与高耸着五彩斑斓的马赛克穹顶相呼应,彰显了罗马式建筑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波西塔诺的国际知名度非常高,是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的取景地。出名后成了各国明星、名流、豪富的后花园。田纳西威廉姆斯,毕加索,伊丽莎白泰勒,索菲亚罗兰,那不勒斯亲王……都曾在此流连忘返。张曼玉最爱这里安静的宾馆。好多名人纷纷在此造屋安家,深林中藏着许多风情各异的豪宅别墅,或安静古朴,或庄严大气,或广大豪华,或精美雅致,各有千秋,也为阿玛菲海岸增色不少。据说因为人气太旺,富人太多,波西塔诺的物价是阿玛菲海岸所有镇子中最贵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连绵曲折的海岸,雄浑高大的群山,沉郁苍翠的林木,密集多彩的房屋,在此留连忘返的名人,广阔无垠的大海,不断奔涌的海浪……构成了地中海岸边最具代表性的小镇波西塔诺令人震撼的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波西塔诺,中巴又载着我们在崎岖的海岸公路上疾驰。一路又是欣赏不尽的山海美景。大约二十分钟以后,阿玛菲镇到了。中世纪亚平宁半岛上有四个海洋共和国:威尼斯、热那亚、比萨和阿玛菲,意大利统一后这些共和国才改为今天城市的名称。其中公元9世纪建立的“阿玛菲共和国”更是盛极一时的航海强国,航船既多,航程又远。据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和造纸术都是经此登陆欧洲并广泛传播的。1343年的一次地震引发的海啸使它大部分建筑和居民被卷入了大海,从此共和国才由盛转衰。当年共和国的首都如今成了地中海畔一座迷人的小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玛菲虽只是一个镇,但它历史上曾有过巨大的辉煌,影响大,所以整条海岸线便以它的名字命名。几百年来社会不断地发展,这里却因居于一隅,坚持先祖的传承,面貌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成为每年有500万游客朝拜的旅游胜地。群山绵延如黛,陡峭的山崖近乎垂直地伫立在海岸边,无数色彩缤纷的房屋遍布山崖;青翠的葡萄园、柠檬林、橄榄林和片片梯田在山坡上组成苍翠欲滴的背景,形成山坡上独特的风景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玛菲镇的房屋也从山腰向下不断延伸,但是山没波希塔诺的那么高。虽然山势也陡峭,但靠海滩的山谷开阔宽畅。靠海岸公路边的山脚还有一块宽阔的平坡。在山区,坡缓地平是稀有的建房资源,所以阿玛菲镇比波希塔诺的建筑更多,镇子更大。据说最多时有7万居民,是波希塔诺的3倍多。阿玛菲镇的房屋也是顺应地形修建的,靠半山腰的房子较小些,密度更大些,漂亮的大型宾馆、度假酒店都在接近海滩的缓坡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的房屋也有彩色,有的别墅色彩也很靓,粉红、红棕都有,在浓绿树木的衬托下色彩对比更明显,但总体上没有波希塔诺的斑烂多彩。好多房屋外墙被刷成白色或淡黄色,在山坡狭窄的小巷里泛着耀眼的光亮,颇有几分遗世独立的味道。靠着山腰的高处,教堂顶上高高的尖塔在密集的民居中矗立着。在山的顶端还有一个以前遗留下的古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波西塔诺的宾馆都在山上。而在阿玛菲,不管是靠海滩边,还是紧挨着海岸公路,都有漂亮的大型宾馆。有的宾馆是阿拉伯式的古老建筑,拱形的门,拱形的窗,前面还有豪华宽敞的拱形回廊。从紧靠着的山崖上垂下一大片藤蔓,每根藤蔓上开满了橙黄色不知名的花,恰似绿色瀑布上飞溅出黄色的浪花,一直奔腾着倾泻到海岸公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在这里游览的时间较长。自由活动时,爱海的就向海滩和栈道走去。爱山的就跨过公路,爬上山进镇子转悠、拍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玛菲镇的海滩可能是这条海岸线上最畅阔、最宽大的海滩了。三、四百张色彩艳丽的沙滩躺椅齐齐排开,如列队的士兵在接受检阅,很有气势。海滩后紧挨着一座黄墙红瓦的高大宾馆,有七、八层楼高。宾馆的设计和装饰很不一般。宾馆的底层可直通海滨浴场。屋顶装饰着一个小尖塔,近旁并列着一个由彩色陶瓷镶嵌的精致圆顶小塔。左拐角处还有一个城堡似的建筑,顶上有长城锯齿状的装饰。可能这是由老城堡或某老宫殿改建的宾馆,只是我们不知道其中的历史故事罢了。海滨浴场两边有两条平行着的栈道,直通海里,大约各长200米左右。这是向海里投石后筑起的水泥路,既可供游人观海,也是游艇码头。这时,在海面上游览了半天的游艇先后返航,不管是尽兴而归的,还是意犹未尽的,登岸时每个人的脸上都绽着笑容,显示着与海亲密接触后的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海中栈道上分列着三尊铜雕像,都是男子像。一个西装革履,一个穿休闲装,另一个干脆打着赤膊。三尊铜像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左手都提着同一品牌的手提包,二是每尊塑像都有若干空缺,身体的一部分竟被省略了。后来知道,这是一家生产提包的公司请艺术家们为产品做的广告。这里是旅游度假胜地,男人旅行用的包广告做在这里挺合适的。他们的三种服饰代表着所有男性,都适合用这个品牌的包。雕塑既做了广告,又宣传了意大利的艺术,一举多得。意大利的艺术家真善于创新,即使为产品作广告也能奇招叠出,推陈出新!虽然每尊雕像都空缺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仍能使塑像保持平稳站立,而且给人的总体印象仍然是一个完整无缺,很生动的人。这是他们揣摩透了观众心理,合理利用观众想象力的艺术创造。从罗马、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到阿玛菲海中栈道上的广告,我看到了意大利的艺术家们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和不断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墨守陈规,人云亦云,哪有艺术可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阳接近西垂,海面开始泛起橙红。汽车载着我们踏上了返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玛菲海岸,一半是悬崖峭壁,一半是浩瀚大海;一面是绿色的林木和多彩的房屋,一面是浩渺无边湛蓝的海水。长而窄的海岸公路在悬崖与海滨之间蜿蜒盘曲,鲜花与果园同现,山谷与海岬交错。谁能想到在地中海边的山海之中竟散落着如此多美丽的小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阿玛菲海岸,如果要投票选举世界最美海岸,我一定为你投上一票!因为你的美丽已经把我们都征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