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

求稳

朋友!当你来到宁都,走进了美丽的翠微峰脚下,你会置身于一片青山绿水间,这里闪耀着红色光辉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所反映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军事纪念馆,它填补了我国无全面展示我党我军这段光荣历史纪念馆的空白。于2009年2月被列为江西省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在这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成立了少共国际师。苏区宁都全力支援反“围剿”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由馆体建设、广场建设、馆内陈展和连接线建设等4部分组成,整个纪念园区占地面积235亩,馆体总建筑面积5800㎡,馆内的陈列展览面积3450㎡。 在纪念馆广场两侧,分别树立三根巨大的红色圆柱。柱子上描述着当年红军感人的故事。 望着广场上这组栩栩如生的雕塑,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牵着老伴的手,悠然散步于弯弯曲曲的林荫道上,欣赏身边的花草树木、潺潺流水,十分惬意,整个身心沉浸于幸福的海洋之中。 春风拂面,神清气爽,桥上游人如织,桥下微波粼粼, 犹如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看见老伴褶皱的脸上笑开了花,这是快乐的展现,这是幸福的标志!我们一起看风景,一起看日落,一起度过人生风风雨雨。但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纪念馆的广场上还摆放一架201417战斗机,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赠送的。 在飞机的旁边还有两门火炮?炮筒较细,不知是哪个年代的产品?射程和杀伤力如何?只见炮身上印有5037几个数字。 沿路上山,这里有几扇用大理石贴面的怪墙,没有任何说明,也没有名称,不知这有什么教育意义?正如扮演药匣子的范伟说的一句“这是什么造型啊?挺别致啊”。 经过小亭,走进了一片迷人的小竹林。 青翠茂密的竹叶郁郁葱葱,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之中。 春意盎然,柳绿花红,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行走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我真正感觉到新的希望和崭新的生活。 甜美的春天,它给予我爱与温暖,它让我想起与家人的团聚和牵挂,想起与老伴的相依相离和浪漫气息。 这是一座用大理石贴面的第四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兵力部署及战斗经过要图。如今成了调皮孩子的天然滑道。 1933年8月至1934年11月,洛口县的驻地是在宁都洛口麻田、东山坝小源 1933年5月至1934年10月,长胜县的驻地是在宁都黄石高陂塘。 前面是一座在钢丝绳上铺设木板的荡桥,虽然离地面很矮,但一些小孩子和年轻人故意在桥上摇晃,我们只能双手牢牢抓住铁链任其摆布。 这是一间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框架式八角平顶亭,亭顶中间露天无遮盖,只是沿八角边缘盖有一层透明的有机玻璃。亭内中央种有一棵冲破屋顶的翠绿柏树,并在走廊设计了大理石坐板供游客歇脚。 亭内6面墙上都刻有毛泽东的草书诗词。 在亭外6面墙上也刻有《毛泽东诗词》。这是王德敏书写的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这是李小雨书写的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一排排整齐的翠柏,经过寒冬的风雪摧残,显得更加傲然挺立。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不屈不饶的光辉形象,从内心深处散发出一种敬佩与思念的气息。 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十多万人,还有无数无名烈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为缅怀革命先烈,牢记英烈伟绩,弘扬革命精神,把先烈英名篆刻在这几十米长的纪念碑上,让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其中:瑞金市烈士名单17086人。 兴国县烈士名单23179人。 宁都县烈士名单16725人。 于都县烈士名单16100人。 赣县烈士名单8710人。 会昌县烈士名单7740人。 南康县烈士名单1400人;大余县烈士名单162人;定南县烈士名单116人;全南县烈士名单94人;龙南县烈士名单94人;章贡区烈士名单87人;开发区烈士名单77人。 安远县烈士名单2214人;上犹县烈士名单2208人;崇义县烈士名单1864人。 信丰县烈士名单2321人。 石城县烈士名单4258人;寻乌县烈士名单3256人。 走进纪念馆,序厅雕塑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形式,前面是反"围剿"的关键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一组圆雕,后面象征五次反"围剿"的浮雕,虚实相间、气韵灵动,栩栩如生。 1927年夏,国民党背叛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残酷屠杀,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反抗。中央苏区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起来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1928年12月开始,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1929年1月4日至6日,毛泽东在江西宁冈柏露村主持召开了前委、特委、军委及地方党组织负责人的联席会议,讨论如何粉碎敌人的围攻。会上,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提出:一部分红军守山,红军主力打出去,打到敌人的后方去牵制敌人兵力,使敌人处于穷于应付,顾此失彼的境地。这样,既可粉碎敌人的围攻,又可乘机发展新的革命根据地。会议决定: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红五军和红四军32团留守井冈山。 1929年2月14日红军在宁都筹款的公函和收据。 1929年4、5月间,赣南于都、兴国、宁都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这是在红四军的帮助下赣南最早成立的三个红色政权。 1930年6月宁都县委宣传部翻印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1930年1月23日,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2纵队与与朱德率领的红四军1、3、4纵队在宁都东韶会师,并在此召开红四军前委会议,会议决定红四军以纵队为单位在赣南分兵:1纵队直取乐安,2纵队西进藤田,3纵队攻占永丰,4纵队南下宁都。下图是红四军前委会议旧址-----宁都东韶渔子街。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余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我军只有4万人,仅5天时间先后在永丰、宁都东韶两仗歼敌13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 1930年12月上旬,毛泽东在宁都黄陂中排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对第一次反“围剿”战略反攻问题进行了研究。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红军粉碎敌人进攻“八个大胜利的条件”。会后,总前委印发了《八个大胜利条件》和《三十条作战注意》。下图是红一方面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 1930年12月28日,红军依照命令到达退却终点----宁都黄陂、小布地区。下图左边是黄陂,右边是小布。 1930年1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在宁都黄陂下排村“益育祠”召开宣传工作会议,部署反“围剿”政治动员和瓦解敌军工作。下图是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 1930年12月下旬,毛泽东和朱德在宁都小布“三官堂”召开军事会议,对战略反攻的初战计划作了周密部署。下图是军事会议旧址。 1930年12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总部在宁都小布召开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朱德等总部领导亲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1931年1月3日,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军在东韶歼灭敌军谭道源第50师1个旅3000余人。至此,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结束。下图是东韶战斗遗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小布开学,毛泽东亲自为第一期学员上了第一堂政治课。 下图是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成立旧址。 1931年1月15日,在宁都小布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代理书记:项英。 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驻宁都期间印制的路票。 1931年3月,蒋介石不甘心第一次“围剿”失败,调集18个师又3个旅约2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半个月内五战五捷,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 宁都县怀德区苏维埃政府交通部通行证。 1931年3月,毛泽东、朱德在宁都黄陂接见了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表扬了他们所做的应敌工作,并指示他们进一步做好二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 下图左:是宁都黄陂山堂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下图中:是黄陂观音排毛泽东旧居。下图右:是黄陂丁家排朱德旧居。 1931年2月下旬至3月,红军在宁都黄陂山堂村开办了红军随营学校,培训红军和地方武装干部。毛泽东、朱德曾到这里给学员讲课。 1931年3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总部在黄陂下坝召开军民大会,毛泽东、朱德到会向军民做准备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的政治动员。下图是黄陂军民大会遗址。 1931年3月,红军进行大练兵活动,毛泽东、朱德亲临黄陂九坵里红军练兵场,勉励红军练好杀敌本领,准备粉碎敌人新的“围剿”。下图为宁都黄陂九坵里红军练兵场遗址。 1931年3月18日至21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黄陂山堂村“胡氏家庙”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下图是会议旧址。<br> 1931年3月2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及红军总部由宁都黄陂移到青塘。下图是青塘河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暨朱德旧居。 1931年4月19日,毛泽东、朱德在宁都青塘发布《战前部队集中地命令》,红一方面军主力向吉安东部地区隐蔽集结,待机歼敌。下图是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 中村战斗后,红军追敌进至宁都东韶南团。1931年5月23日,在南团恢复成立了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毛泽东为书记、周以栗为组织部长、古柏为宣传部长、郭化若为秘书长。下图为东韶南团。 1931年5月25日,毛泽东在宁都洛口严坊召开临时总前委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红军向南丰方向追击敌人。26日,因敌情变化,临时总前委又于广昌苦竹召开会议,决定夺取广昌县城。下图为洛口严坊。 1931年6月,蒋介石又调集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在两个半月内六战五捷,战胜了10倍于己的敌人,歼敌3万余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8月11日,红一方面军打响第三次反“围剿”第三仗。在宁都黄陂歼敌毛炳文第八师4个团。下图是黄陂坡战斗遗址。 1931年8月16日晚,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大沽旸斋,在胡氏家庙内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秘密穿过敌第1军团和第2路进击军之间仅20华里的间隔地---争岭地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回到兴国的枫边、白石、均村等地隐蔽休整。 下图是大沽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 1931年8月11日,宁都蔡江游击队300余人,在拿摩坳牵制了敌增援部队一个师达两个时辰之久。 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雕像。 宁都起义领导人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照片。 1932年10月3日至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东山坝小源“榜山翁祠”召开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10月12日,毛泽东暂回中央政府主持一切工作。下图是宁都会议旧址。 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经过简报。 1932年10月,蒋介石调集4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四次“围剿”,中央红军约7万余人,在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下,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胜利。 1933年1月8日,在南城黄狮渡战役中,宁都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赵博士亲临第一线指挥,不幸牺牲,年仅36岁。下图是南城黄狮渡战役遗址。 1933年2月27日至28日,红一方面军在宜黄黄陂全歼蒋军52师、59师大部,生擒蒋军52师师长李明,59师师长陈时骥,取得黄陂大捷。 下图左是国民党第52师师长李明的照片,下图右是俘虏59师师长陈时骥的照片。 下图是黄陂战斗遗址。 1933年9月,国民党调集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错误领导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在战争指导上出现了重大错误。终不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经过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懋功会师、穿过水草地、突破腊子口、到达吴起镇。宣告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从而完成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任务。 在中央苏区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经过反“围剿”战争的锤炼,走出了一大批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和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 气势磅礴、激烈悲壮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谱写了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光辉篇章。 在纪念馆出口的楼道两侧收藏了各地当年的宣传标语。这是在宁都县东韶琳池坑头写的标语。 这是在宁都县肖田乡写的宣传标语。 这是在宁都县肖田乡老街肖大金布店发现的标语。 这是一部反围剿史,也就是十年的红军史。在这里见证历史的足迹,忆往昔日的硝烟,感受当年的岁月,激扬革命的精神。在这里可以锤炼焠火,洗涤心灵,坚定信念,勇往直前……<br> 走出纪念馆,感慨万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为此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要竭尽所能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些好事。为自己的人生得到充实,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有价值。<br> <br><br> 2014年4月4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