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知青故事(一)

刘淑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秀荣离家我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字:刘淑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编辑:刘淑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和秀荣家距离不足百米,我俩又是同年同月生人,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都是六六届初中毕业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一样的是,我的父母从事农业劳动,我们全家都是农业户囗。而秀荣的父亲在铁道部所属的大厂工作,她的户籍是城市居民户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的时候,我已经回乡将近一年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回到农村后就成了生产队的香饽饽,劳动前后的早请示晚汇报,田间地头读报纸,写大批判稿件,参加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最后被调到公社机关当了广播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在这段时间里,秀荣和我那些居民户口的同学一样,在工宣队和军宣队的带领下,搞革命大批判,学毛主席语录,有时还组织下乡劳动,总而言之是等待国家分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不学文化课,又没有正经事,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同学请假不去学校,而是呆在家里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秀荣就经常呆在家里帮奶奶做饭做家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发表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对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是“传达不过夜,落实不走样样” ,新闻联播之后,很多单位的群众敲锣打鼓地走上街头,庆祝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发表,坚决支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后接连很长一段时间, 《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各地知青热烈响应毛主席号召,“满腔豪情下农村、广阔天地炼红心”的消息,在全国引起极为强烈的反响,全国立即掀起上山下乡的高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所在的公社有16个大队广播站,天天都在宣传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作为公社广播站,我组织了好几场庆祝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座谈会,连续多天在公社联播中播放座谈会录音,在全公社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百支高音喇叭,使上山下乡的宣传无任何死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社会上顿时沸腾起来,每个初中以上的学校,都在动员“老三届”上山下乡,很多同学主动写岀申请上山下乡的大字报和决心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各个工厂、机关、单位、街道也都在开会,要求家长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农村去。秀荣父亲所在的工厂也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对学生家长做动员。秀荣的父亲是党员,又是厂里的中层干部,表示坚决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农村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也就十几天到一个月左右,全国很多“老三届”城镇中学生,就迅速地离开了长期生活的城市,离开了父母家人,奔向了陌生的农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秀荣就是在这个时候去了山西,成为了一名插队知青,记得是1969年春节过后没几天她就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秀荣走的时候带了一些生活用品,后来又来信,让家里给寄了一些东西,包括盐、酱油膏、咸菜、工作服、解放鞋、线手套、卫生纸、卫生巾等等,想必是她插队的地方条件还是很艰苦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秀荣比起来我是幸运的,一般大的年龄,同一届毕业生,同样是到农村,我是回家,而秀荣却是离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在父母跟前,享受着家庭的温暖;而秀荣却要远离父母,到条件艰苦的远方,同自己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干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各种农活,在撑起生活担子的同时,忍受远离家乡和亲人的痛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国庆节前后,秀荣的妹妹丽荣也踏上了上山下乡的征程。她是六九届初中毕业,这一届是全盘端,都得上山下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较起来,丽荣比秀荣就好多了,她去的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国家供应口粮能吃饱饭,还发衣服,每月还有津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有一次秀荣妈妈病了,我和母亲到她家去看望。不到50岁的秀荣妈妈,原来说话大嗓门,现在却哑得说不岀话,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母亲对她说:“你别着急,丽荣去的兵团不是条件还不错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哎,秀荣又来信了,说她们那明年就没有国家照顾的粮食了,以后就和当地人一样,吃自己打的粮食,还得交公粮。” 说着说着眼泪流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秀荣家岀来,母亲像自言自语,又像对我说:“一年走了俩闺女,天南地北的,这当妈的心得分成几瓣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近2000万,全国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去到各地农村,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山下乡运动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开展,正是这些家长舍弃亲情,把孩子交给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2000万知青的父母都如同秀荣的父母一样,对远在天南地北和边疆的子女牵肠挂肚,虽忧心如焚但却无法顾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上山下乡解决了近2000万学生的就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做为上山下乡的主体一一知青,他们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到最为艰苦的农村和边疆,在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史上,他们功不可没,功绩永载史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为我国克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危机做出了极其重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为我国农村和边疆的建设做出了极其重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形成了有理想、很务实、能战斗、愿奉献的庞大的知青群体,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极其重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于2024年4月4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