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父亲

静听涛声

<p class="ql-block">  世上有一种思念叫望眼天堂,有一种别离叫痛彻心扉。父亲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9月19日(农历八月初五)凌晨,安静地离开了我们,享年69岁。</p><p class="ql-block"> 失去亲人的痛不仅仅在失去的那一刻,而是在以后想起的每时每刻。一别再无归期,相见只在梦里,从此您长眠我常念,也许只有经历的人才懂得。</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清明,一年一追思,永远的离别,永远的思念。清风化雨,思念绵长,人间最痛是别离。点亮一盏心灯,照亮天堂的路,期望远行天堂的父亲不再孤冷!点燃一柱心香,寄托我无尽的哀思和怀念,祈愿天堂的父亲和亲人一切安好、幸福吉祥!</p> <p class="ql-block">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里都曾经是他最熟悉地方,几十年的光阴走遍了每一寸土地,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均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山坡上永眠的父亲,被群山环抱,可沐浴四季阳光,可饮前山交汇环绕的大河,可俯瞰着山坳里四季的变化,可守护曾经居住44年的牛庄坡根老家。</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坎坷的。他11岁丧父,25岁那年母亲去世。他在叔父的帮扶下上完小学,在族人的帮助下成家。老老少少七八口,人多劳力少,公分不够吃不饱,他从小就扛起了家庭的重任,上山下河,垦荒种地。小学文化的他,15岁起担任组会计、组长,后又担任村干部,一干就是26年,凭着聪明的头脑和务实苦干的精神,在十里八乡也称得上人人称赞的能人、名人。他勤俭持家,敢为人先,在勤劳致富路上带领大家一路前行。</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全村第一人发明了水电照亮,第一人成功种植天麻药材,第一人购买电视并自制天线,第一人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第一人购买录音机,第一人购买摆钟座表……</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间, 历经沧桑,披荆斩棘,力排众议,敢做敢为,完成了“一条路,一根线、一产业、一人才、一座山、一片林、一泉水”的个人宏大志愿。</p><p class="ql-block"> “一条路”:人老几辈子都是踩着石尖,淌着河水,穿行于群山峻岭间。为了出行方便,他力排众议,带头苦干,如同愚公移山,动员全组老人小孩齐上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艰苦的条件下,于90年冬天终于修通了一条可以骑车子的大路,后又多次修改路线,形成了现有的可通汽车的水泥路面,彻底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根线”:为解决通电难、通信难的问题,他带着全组人员扛线杆上山,帮助工程人员栽杆拉线,于93年夏终于实现引电入户,长途电话到家,告别了煤油灯和信筏传话的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 “一产业”:91年从湖北人那里学习引进了种植香菇的培育技术,制种技术、棚间管理技术、成茹烘干技术和市场销售渠道等,第一个实现了种植产业转型,带来了全村人致富的希望。种香菇现在仍然是各家各户的支柱产业经济。</p><p class="ql-block"> “一人才”:在农村“上学无用”论十分流行,很多孩子小学毕业都辍学在家了。但他一直坚持“读书才能改变生活”,坚持攻孩子们读书,95年培养出了全村目前唯一的211院校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一座山”:靠山吃山。90年他带领大家植树造林,把因开垦过度造成的光山变成绿林,筑堰存土蓄水,保持了青山绿水。</p><p class="ql-block"> “一片林”:90年他带领大家产业转型发展经济,<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山茱萸林、杜仲林、桦栎林、毛竹林等。这些经济林都已成型,枣皮(山茱萸果)、棉皮(杜仲皮)、花茶(杜仲花茶)、香菇棒(桦栎树段)、竹杆(毛竹杆)等,目前都已经成为各家经济发展资源和拉动收入的主要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泉水”:水是生命之源。为解决饮水难的问题,88年他率先在山涧间搭管拉线引水,解决了肩挑手提水的难题。随着科学用水的普及,逐渐明白山涧里水含碱性大,不利于身体健康。2019年他积极参与扶贫攻坚修建饮水工程。几经周折,最终解决了全组人吃水用水难题。</span></p> <p class="ql-block">  叶落归根,故土难离。父亲长眠于此,将永远守护着曾经亲手耕耘的土地。那些曾经留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画面,也将只能成为永远的记忆和永久的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