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东市街

耕墨

作者:俞根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市街位于金华城的东部,清道光《金华县志》载;望仙岭以南称东市街,有东市,因名。街长约600米,宽7米,南北走向,北端通旌孝街,南端穿过拦路井直抵江岸。在城市没有兴起挖坡填路之前,东市街三面倚坡一面临水,是婺城最早的古街之一。街上建筑向东西两侧山坡伸延,东坡上原有第五监狱、国立英士大学、东阳会馆、明月楼和赤松门(梅花门);西坡上原有三清殿、永福寺、万佛塔和子城。昔日东市街上牌楼高大,水井遍布,庙宇考寓林立,粉墙黛瓦的天井式四合院鳞次栉比,古朴的青石板路面上嵌着美丽的鹅卵石。</p> 抗清英雄街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末年,时任兵部尚书的金华长山人朱大典毅然带兵回金华据城抗清,公元 1646年农历六月廿四,清贝勒博洛率军攻婺,久攻未下,后叛徒导攻西门城墙(现新华街),新筑城墙被大炮轰塌,清军潮水般涌人,金华守军奋力拼搏,浴血巷战。朱大典妻妾儿媳为不受辱,纷纷手牵孙儿投井自尽,朱大典与部属点燃火药库壮烈殉国,大典家20余口共赴国难。明军指挥部炸毁后,剩余守军仍坚贞不屈,节节抵抗,退集到最后的阵地——东市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军破西门后一路往东杀,南北城楼先后沦陷。东市街之东是高山头悬崖和义乌江。365年前的东市街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金华先民在这里谱写了悲壮的史诗,守军拒不投降,全部英勇战死。城陷后清军屠城,南明演义说城中被杀者十之八九。李渔悲诗泣之:“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明史也记载了大典阖家殉难的壮烈。明军参将俞继音祖上为南宋监察御史、户部侍郎,继音战死后,其宗谱载:“继音,明末参将,同守婺城,见危致命,忠烈可表……顺治丙戌七月十六日卒",这日正是金华城破明军全体阵亡之时,宗谱和金华县志记载完全相符。</p> <p class="ql-block">明月楼旧景</p> 明月楼的变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月楼原来在东市街。满族人主中原后,一方面以“留发不留头”的残忍手段强迫汉人接受猪尾巴辫子,另一方面又需要汉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并要防止汉人借着文字对满人冷嘲热讽,先后持续了百年的文字狱措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仅见于记载的文字狱就有80多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36年,乾隆刚即位就将文字狱推向高潮。也就在这一年,金华明月楼被地方官员拆迁出东市街东南角山坡上的城墙,从此,它与西南边相邻了 615年的梅花门城楼告别。明月楼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虽有“明”字,然建于明前,本应相安无事。但从风水上看,金华清风龙头(现清风公园旁)起的高山头是一条龙背,“明”月楼压在“清”风龙背上,显然为大清所难容。金华地方官员为避嫌,劳命伤财将明月楼搬往城北,从此失去了在山崖城楼俯瞰江水之锦绣美景,没有了宋代诗人所赞:“芙蓉峰前旧时月,夜夜长照溪上流”和“宣和栋宇镇东城,平野苍然一眺明”的壮观景色。</p> 国立英士大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立英士大学是一所民国时期的大学,有文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和法学院四个学院20多个系,校址除东市街高山头(现军队干休所位置)外,还租用城中其他地方。在当年全国30余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中,浙江占有三所,一所在金华;二所在杭州,在杭的是浙江大学和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父母那时就住在英士大学附近,母亲常为英士大学的学生洗衣服。那时读大学的大多是有钱人子弟,常有学生马虎地将白洋遗留在送洗的脏衣服里,母亲每次都仔细地在衣服上做好记号,待学生来取衣服时完璧归赵,最多的一次有个学生忘了7个银元。多年以后母亲谈起往事时还笑着说,英士大学学生读书真用功,年轻人光顾书不顾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士大学内共产党地下组织很活跃,多次带领进步学生上街游行,《钱江潮》等红色书刊在学生中私下传阅,许多青年学子从英士大学走向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电机系有个进步学生叫潘钧,自制无线电收报机供地下党使用,收听新华广播,刻印传单到城中散发。解放后,他当过永康县军管会秘书、金华日报社和银行的领导。在银行当领导时曾把我父亲带去工作。但在之后的政治斗争中他蒙受不幸,我父亲自然也被辞退回家。上世纪80年代初,潘钧经受了很多年苦难后得到平反,安排在永康县委党史办工作。他曾到东市街寻访我父亲,可惜那时父亲已经逝世,叹惜之余,他给我母亲留下地址。我曾打算去永康拜访这位素未谋面的父执,听听我未出世前的往事,遗憾的是终因工作忙未能成行,不久从报上得知他去世的噩耗,感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老同志回忆录述,解放前夕,英士大学地下党和金华地下党曾经策划过武装起义,部分枪械已秘密隐藏在英士大学内,金华城防中将司令周振强,少将参谋长赵岐山勉强表示愿意起义,不料蒋军嫡系李延年兵团途经金华,周、赵二人变卦,随李部南逃(周等后来在金华东南方向的十八里村附近被解放军截住转押北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市街上原有一口大铜钟,钟内部能同时进三四个小孩,传说准备挂在英士大学钟楼上,因解放大军即将临近,学校当局无暇顾及,弃在路旁。在大炼钢铁的年代,有一天,东市街人一早起来发现大铜钟不见了,大家都很心疼,东市街少了一道特别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华解放后不久,军管会解散了英士大学,大部分师生转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有200 多名学生参加二野军大三分校随军进发大西南。中山大学以孙中山名字命名,英士大学以陈英士名字命名。陈英士(陈其美)早年在日本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1908年回国投身反清斗争。辛亥革命胜利后,陈英士任沪军都督,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在上海法租界被袁派人刺杀身亡,年仅38岁。蒋介石当年追随陈英士投身反清斗争,曾任陈英士沪军第五团团长,并由陈而认识孙中山。陈果夫、陈立夫是陈英士之侄儿。2005年4月,陈英士铜像再次立于杭州西子湖畔,那时离英士大学解散已经56年了。</p> 东阳会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阳会馆原先是为东阳籍人士来婺城求学经商提供食宿方便的场所。南厅在战乱中被毁,北厅解放后由房管会管理。会馆虽陈旧,但高大宽敞,还有院落水井。“文革"时期,汤恩伯的嫂嫂还住在会馆内。由于她儿子在远方乡下教书,她基本上是独自一人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汤恩伯解放前在金华酒坊巷有房产,在四牌楼还有布店,解放后都归公了。汤恩伯的嫂嫂属于“地富反坏右”分子。在那个年代,她自己的名字很少有人知晓,“汤恩伯嫂嫂”成了她推之不去的名片(一说是弟媳妇)。她要不定期地和另外那些“地富反坏右”一起接受监督、批判、改造。"文革”时,每次从批判会回来,那块脖子上挂的牌子还要她自己保管,她在回家路上还要小心地护着那块给她带来苦难的牌子不能损坏, 以备下次再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没能等到改革开放后的好日子,就静静地在东阳会馆去世,由于她儿子还在奔回金华的途中,邻居俞爱珍给她最后擦洗身子,穿好新衣,梳好头发,老人安谧地告别人世。若干年后,武义汤恩伯故居成旅游景点,金华酒坊巷汤恩伯旧居也正在清理复原中,人们已经回归尊重历史,既知道“战上海"时的汤恩伯,又没忘记“血战台儿庄”时的汤恩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阳会馆也是邵飄萍童年的主要嬉玩之地,由于他家离会馆很近,他父亲常常带着他来此会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市街作为金华古城最古老的街,遭受到最大的破坏是在抗战时期。1942年5月28日,日寇占领金华。不久,盘踞在东市街78号(原军分区枪械修理所宿舍)的日寇为了防止中国军队的袭击,开始大规模强制拆街,凡在影响其视线和射击范围内的民房,大多被拆除。我家的房子也在那时遭殃了。抗战胜利后,东市街人回故地恢复家园,但很多人只能搭建简陋泥房遮蔽风雨,直至2002年东市街被拆除之时,这条街也没能恢复到抗战前的古街原貌。但现在,市政府正在进行恢复历史原貌的子城建设,古老的东市街将再次焕发青春。</p> <p class="ql-block">原载《金华日报》2010年5月23日第三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