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海老师找"苏市长"

杨力民

<p class="ql-block">  近日,大海老师新作《失踪的“苏东坡” 》一文,在群里连载分享。</p><p class="ql-block"> 读之后,认为文章写得真好,不仅文字功底一流,而且史料丰富翔实,情节曲折离奇,又是一篇力作。</p><p class="ql-block">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还发现了大海老师不仅会写文章,而且还是个"考古"专家。</p><p class="ql-block"> 他在这篇文章里,不只说历史上苏东坡在杭州做"市长"的一些典故,而是在挖掘考证苏东坡在杭州做"市长"时留存下来的"古董"有哪些?</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一篇文章写的是《寻觅东坡“墨宝” 》,考证苏市长留下来的《大麦岭题名》是东坡原刻手迹吗?</p><p class="ql-block"> 这次寻觅苏东坡请人为自身雕刻的石头像。这个失踪了的"苏东坡"市长,现究竟存放在杭城的哪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老市长,留给杭州的文字与诗词很多,但是留下来实物却很少,凤毛麟角,或者说几乎空白。如果能找到一些苏市长留下来的东西,这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作出了重大贡献,增添了一抹浓墨重彩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我们每天读《失踪的“苏东坡” 》,跟着大海老师骑的哈罗单车(他文章中写道,骑着哈罗单车去实地探访考证),各到各处寻寻觅觅,听他讲解、分析、观点,逐渐地找到了依据,找到了地方,找到了失踪的"苏东坡"老市长……</p><p class="ql-block"> 我问他:"大海老师,这位就是要找的苏市长吗?"</p><p class="ql-block"> 他是如何回答的,我们将洗耳恭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附:《失踪的“苏东坡” 》</p><p class="ql-block"> 十余步路感觉很长很长,走了很久很久........</p><p class="ql-block"> 您好!苏东坡市长大人,我看您来了!</p><p class="ql-block"> 叩了三个响头,仰头环顾,这是个只能容一官人的亭子,亭虽小却玲珑剔透、伟岸朴质。</p><p class="ql-block"> 柱石两边写满楹联。外侧是明代杨慎《苏祠怀古》中的两句“岷峨凌云掞天藻,江汉流汤驱砚涛”,由周而复所书。</p><p class="ql-block"> 内侧亭柱刻有“垂老舍身依古寺,长留真相在西湖”。牌匾上书“东坡亭”,出于赵朴初之手。</p><p class="ql-block"> 亭上长满青苔,绿意盎然。四周草木葳蕤,古树曲折优美指向天空。</p><p class="ql-block"> 再走前一步,我能握住子瞻那双冰冷且火热的手。他永远保持毕恭毕敬的站姿,没有髯须仰天,没有衣袖拂动,而是一位双手执笏、心系杭州子民的宋朝官员。</p><p class="ql-block"> - - -这就是失踪了数百年,至少一百多年的苏东坡啊!</p><p class="ql-block">(选自大海老师《失踪的"苏东坡"》之十)</p> <p class="ql-block">  大海老师叙述的寻找、考证《失踪的"苏东坡"》过程,曲曲折折,变化无常,峰回路转,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与兴趣。</p><p class="ql-block"> 他拜访了杭州市考古专家洪尚之。据洪先生研究考证,认为花家山庄工地出土的大型"苏东坡石像",并不是要找的苏东坡老市长。这是明万历年间高丽寺重建后,借助苏东坡许愿为护法伽蓝的传说,寺里僧人从别处搬来"苏东坡"石像,权作充数罢了。</p><p class="ql-block"> 他查阅历史资料反馈:清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著名画家陈洪绶陪朋友游慧因高丽寺,写有《游高丽寺记》,提到了当时慧因高丽寺建筑破败,伽蓝苏东坡"范像至不蔽风雨",意思说东坡像处在风雨无蔽的窘境。陈洪绶表示:"老莲将以笔墨之资,号召诸友别构屋一间安之。"也就是说愿以卖画所得并联络画友共同筹资,重建一座伽蓝殿供奉"苏东坡像"。这为慧因高丽寺有"苏东坡画像"提供了一个实证依据。</p><p class="ql-block"> 至此,寻找失踪的"苏东坡"又陷入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海老师的《失踪的"苏东坡"》连载于今天早上结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该文讲述他平时在杭州寻找苏东坡办公地方,以及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考证的随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至于</span>花家山宾馆工地发现的石翁仲。<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6年秋,经18位专家们鉴定</span>就是失踪多年的宋代杭州知州苏东坡石像。</p><p class="ql-block"> 但是,至今仍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的声音,这不得不说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一件好事,是对考古研究极其负责任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大海老师也是秉承这样一个心态,用亲历亲为的方式,去考证一番,用大量史料、资料、人证、实物,为大家解疑释惑,帮助读者了解寻找《失踪的"苏东坡"》的艰难历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大海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堪称优秀作品,大饱眼福!</p><p class="ql-block"> 此文为寻找失踪的"苏东坡"增加了精彩的一笔,为西湖美景的历史文化根脉作了最好的宣传。读之欲罢不能,品之回味无穷,盼之充满期待。</p><p class="ql-block"> 每次阅读大海老师的文章,最大的感受是一个美好、快乐的享受过程,又学到了海量未知领域知识。 这次依然是这样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你,大海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