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轩辕黄帝陵

东方之珠

<p class="ql-block"><b>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先祖和人文始祖,其伟大功勋为世代炎黄子孙所衷心敬仰和爱戴。《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厦第一陵”,“中华第一陵”。千百年来,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b></p> <p class="ql-block"><b>  4月4日,又逢一年清明时节,又称踏青节,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传统节日。记得2019年4月2日,清明节的前两天,我与老伴恰好在西安旅行,我们去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镇的【黄帝陵】,拜谒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b></p><p class="ql-block"><b>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现为国家5A级景区,分轩辕庙和黄帝陵两个景区。黄帝陵西面有一片古柏群,称为“思源林”,取饮水思源之意,山上古柏有10万余株,其中树龄千年以上的就有3万余株,可以说每一株古柏,都是一个活文物,它们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轩辕广场”是一座宽阔的不对称半园型广场,总面积一万平方米,地面用直径0.5米一0.6米的5OOO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黄帝陵背山面水,这里的池水叫印池,也叫龙池,远处的山就叫桥山,它是三面环水,这条河叫沮水河,站在山上往下看,这座山就像座大桥一样,为此叫桥山,史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从空中向下俯瞰就像一条龙。走过轩辕桥,便是龙尾道,龙尾道是由九十五级台阶构成,象征着九五至尊。</b></p> <p class="ql-block"><b>  登上龙尾道,就来到"轩辕庙”了。</b></p> <p class="ql-block"><b>  “人文初祖”大殿,是供奉黄帝的正殿,“人文初祖”扁额为爱国将领程潜所题。殿内黄帝浮雕像,用墨玉刻制,神龛四周饰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b></p> <p class="ql-block"><b>  据史书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为什么把黄帝称为黄帝?因为黄帝崇尚土德,土的颜色是黄色,所以称他为黄帝。在五千多年前的中原有两大部落,一个是炎帝部落,一个是黄帝部落,在中原的东方有东夷,南部有蚩尤,蚩尤为了争夺中原地盘,于是他打败了炎帝部落,炎帝就向黄帝求救,于是炎黄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打败了蚩尤。但是后来,炎帝和黄帝之间又为了争夺中原地盘,两家是兵戎相见,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部落,炎帝部落从此归于黄帝部落。我们华夏主体就是炎黄部落,所以我们称为炎黄子孙。</b></p><p class="ql-block"><b> 黄帝不仅是英雄,而且他是集智慧于一身,在历史上,人们把很多的发明创造都归功于黄帝,以及他的妻子大臣等,造舟车、制衣冠、务蚕桑及制医书、造文字等等,都与黄帝有关,包括民间的法律典籍及制度等等,都是黄帝时期创造的,黄帝时代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所以我们把它称为"人文初祖。”</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 誠心亭”,是当年文武官员拜谒黄帝的时候,在这里整理衣冠之地,表示对黄帝的尊敬。</b></p> <p class="ql-block"><b>  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孙中山先生委派要员专程祭祀黄帝陵,并亲自撰写祭文,颂扬“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b></p> <p class="ql-block"><b>  民国二十六(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前往黄帝陵共同祭奠。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宣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成为昭告列祖列宗、团结抵御外侮、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铮铮誓约。</b></p> <p class="ql-block"><b>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冬,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写“黄帝陵”三个大字,命人勒石成碑。</b></p> <p class="ql-block"><b>  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为黄帝陵题词:“炎黄子孙”。</b></p> <p class="ql-block"><b>  1998年和2000年,分别由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亲笔题写的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相继在黄帝陵落成。</b></p> <p class="ql-block"><b>  “黄帝手植柏”:相传这棵柏树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为轩辕黄帝亲手栽植的,树高19米,下围11米,当地有句谚语"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就是说七个人把它合抱不起来。1982年英国林业学专家罗皮尔考察世界多地后,誉其为“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被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b></p> <p class="ql-block"><b>  黄帝手植柏在这五千年来,它见证过秦始皇两千多年前一统天下,也见证了汉武帝北击匈奴,见证了大唐王朝开元盛世,也见证了北宋的繁华市井,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如今它正见证着我们炎黄子孙再一次的崛起。</b></p> <p class="ql-block"><b>  “汉武挂甲柏”,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北征匈奴,从朔方回长安的时候,路过黄帝陵,来祭祀拜谒黄帝,当时为表示对黄帝的尊敬,他就把他的铠甲挂在了这棵柏树之上。这棵树龄至少也在两三千年以上。</b></p> <p class="ql-block"><b>  “黄帝脚印”,长62厘米,深2厘米,这幅脚印,当年在黄陵附近一个叫周家洼的地方发现的,经过考古专家考证,这幅脚印是西汉文物,是当时人们对黄帝的敬仰而雕刻的。</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就是每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的祭祀广场,我们来到时工作人员正在布置会场,两天后将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这座大殿是由花岗岩材质修建而成,里面有轩辕黄帝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坐电瓶车前往黄帝陵。</b></p> <p class="ql-block"><b>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前来拜谒黄帝的,到了这里,都要下马步行前往。</b></p> <p class="ql-block"><b>  "汉武仙台”,当年汉武帝率领十八万大军北击匈奴,从朔方回来,来到这里拜谒黄帝,当时来到黄帝陵时,他问手下大臣,说黄帝当年已经乘龙升天,为什么在这里会有他的陵墓?大臣们说,黄帝当年乘龙路过桥山的时候。老百姓感恩他的恩德,于是扯下了黄帝的鞋子以及衣物,把他的衣物埋在这里,这里是黄帝的衣冠冢,当时汉武帝听了之后,他也想升天,他就在黄帝陵前修建了一座【祈仙台】,台高五丈尺,上围六丈九尺,下围三十六丈,以土推成,翠柏围之,有曲径可攀。东侧立有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一五五八)池南唐锜书〔汉武仙台〕,系"黄陵八景之一。上台阶是77级,下台阶是78级,寓意七上八下,置身其上,眺望四周景色,迎八面来风,恍若仙境。民间有“登台一次,长寿一岁"之说。</b></p> <p class="ql-block"><b>  一路走来,路边上有古今文人墨客的题词碑</b></p> <p class="ql-block"><b>  前面并不高的封土,就是黄帝的衣冠冢了,衣冠冢的前方有一碑上面写着“桥山龙驭",也就是说当年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归天的。陵墓前亭中有毛泽东主席委托郭沫若同志题写“黄帝陵"碑。内柱联:“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b></p> <p class="ql-block"><b>  “龙角柏”,又称“麻花柏"。因处于“盘龙岗”龙头上方,对称各一株,形如龙角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祈福台”,地处桥山之巅,灵气汇聚,福气至此。历朝历代,黎民百姓在此悬挂祈福牌、平安锁、请领祈福包。</b></p> <p class="ql-block"><b>  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绵延、幸福安康,获得祖先赐福、庇护、在此祈福,绵延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以其悠久的历史、壮丽的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励着中华儿女生生世世自強不息,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以前都是通过电视画面走近这里,了解这里。但是只有你真正来到这里,站在这片土地上,才会有切身的体会,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根在哪里,并且为自己身为炎黄子孙一份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