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纪念馆小记

胡堡冬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四月初,应潜山县有关部门邀请,去讲了一场关于《六尺巷与君子文化》的讲座,顺便去参观了潜山县博物馆。顺着山路,很快就到了该县博物馆。太平塔巍然矗立,给这里增添了几分古韵。从这里顺着小径,很快就看到张恨水纪念馆了。张恨水先生的坐像就在纪念馆前面,先生手捧书卷,目光深邃,仿佛又在构思新的宏篇巨著。</p><p class="ql-block"> 张恨水是我国著名的蝴蝶鸳鸯派通俗小说家,安徽潜山人。张恨水的小说,也是我有生以来看的第一部通俗类文艺作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正是极左时期,古今中外的很多书籍都在禁锢之中。那时,阴错阳差地我被招到县剧团工作,因为没有机会学习,所以十分渴望读书,当时小学同学余君的父亲在新华书店当革委会主任,便通过他借阅一些书籍。记得那时我经常去他父亲那儿玩,新华书店的许多被判定为封资修的图书不准销售,封存在库房里,准备拉到造纸厂化成纸浆。来到余君父亲的办公室,过道,以及院落里到处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顺手拿起一本,竟是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便偷偷地将这本小说㩙到腋下里,回到宿舍就悄悄地躲在被窝里看起来。</p><p class="ql-block"> 我如饥似渴地读《啼笑因缘》,不曾想,被同宿舍的团支书看到了,立即引起他的警觉。他是一位十分激进的人,口头上经常挂着政治术语,天天高喊马列。他向剧团革委会主任汇报,因此,我被叫去谈话,写检查,大会小会批了好久。说我看封资修小说,沾染了资产阶级思想,要不是“根正苗红”,出身好,差点挨了处份。但不管怎样,张恨水就这样扎根在我的心里。其实,那时我才十三岁,小学四年级都没毕业,《啼笑因缘》根本看不懂,只觉着书中的插图挺好的。现在看到张恨水先生的坐像,竟触碰到我深藏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张恨水家境十分贫寒,十八九岁就到省城谋生。那时,他将山里的药材贩卖到城里,又将城里的商品贩卖到潜山,赚得很少的路费钱。不过,当时安庆是安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教育和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影响。那时他好想在安庆上学读书,可是苦于没钱,只能做点小买卖。在省城安庆,当他路过龙门口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他被那里的学习氛围吸引了。书声朗朗的课堂,老师精彩的讲解,让他驻足校园的教室门口,久久不肯离去。他太想走进教室,也成为一名学子,好好的读书,然而,父亲的病逝,让他所有的读书梦想都化作泡影。1920年夏季,张恨水来到了上海。他应聘到上海《申报》,被派往北京办事处当编辑。京城的世界让他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场面,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各样的人物,让张恨水视野大开。但最重要的是,他有了薪水,能用钱来资助家里的生活了。这时,也正赶上大妹张其范来到省城安庆求学,张恨水想起在第一师范学校的情景,就寄来50元钱,让妹妹报考这所学校。但可惜的是,第一师范学校招考已经结束,张其范只能报考芜湖第二师范学校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才华横溢的张恨水开始在报刊上写小说,他的《八十一梦》、《春明外史》、《大江东去》等通俗小说,一经刊出,立即受到读者的热捧。尤其是上海滩上、京城的报亭,人们翘首以待。后来竟发展到同时为四五家杂志撰稿,不同的小说,各种人物,不同的线索和人物命运,张恨水安排得井井有条,勾画得十分清晰,文思不乱,真是令人惊叹!一时间,张恨水是中国那个时代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小说作者,成为最畅销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认识张恨水,读他的小说,成为我后来喜欢学习的动力。尽管那时不准读书,还是要感谢那位同学,一次次为我提供书籍,养成了不看书就少了什么,甚至无法入睡的习惯。还要感谢那位团书记,尽管受到了批判,写检讨,却让我懂得读书的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