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妖皆有之》

汪建

<p class="ql-block">孟子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爱美不仅仅是人类的专利,动物植物同样爱美。无论是孔雀开屏,还是黄鹂煽动金色的翅膀,都是为了炫耀展示其美丽而吸引异性,以获得求偶行为;各种树木也按时节次第绽放其璀璨的鲜花,惊艳世界。虽然生活中,我们不应该“以貌取人”,但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长得帅或者漂亮,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拥有一些优势,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看脸的时代呢?其实现代跟古代比这方面好太多了,古代才是真正看脸的年代,如果身材、颜值不过关,连考科举都困难,更别说做官了,尤其是唐宋时期,对考生的相貌要求极为严格。唐朝吏部面试的四个标准:身、言、书、判。身指的就是相貌端正,体格健壮;言指口齿伶俐,表达清晰;书指字体工整,笔法清秀;判指断事精准,思维敏捷。朝廷的官员,必然要通过这四项审核。四项之中,身是第一位的。中国古代还真的是“以貌取人”,因为官员代表朝廷施政,是朝廷的脸面。</p><p class="ql-block">看看古代科举以貌取人的例子:“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名句出自唐诗人罗隐的诗《蜂》。罗隐很丑,丑到“见光死”的那种。当然他也很有才,他的诗在当时就很受欢迎。当时有人将罗隐与前辈诗人温庭筠、李商隐合称“三オ子”,宰相令狐绹对罗隐诗名非常崇拜,令狐绹之子令狐滈登进士第,罗隐以诗贺之,令狐绹对儿子说:“我并不为你及第而高兴,高兴的是你得到罗公的一篇作品罢了。” 他还有一句诗至今都被广为流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时宰相郑畋的女儿就很喜欢罗隐的诗,郑畋也很欣赏他。郑畋见女儿有爱慕之情,就让罗隐来家里做客。郑畋的女儿躲在帷幕后面,想见见自己的“男神”,结果,不见还好,一见立刻少女心碎了一地,当即发誓再不读罗隐的诗。,由此也可以想象他是有多丑了。不过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接连十次科举都没考中进士,史称“十上不第”。</p><p class="ql-block">唐僖宗当政时期,黄巢曾经发愤图强,考取了当时的武状元,仕途一片光明。只可惜他的相貌太过丑陋,居然被唐僖宗给撤换掉了。黄巢气冲冲地走出了长安城,数年之后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并一步一步成为了起义军的首领,攻破了唐朝首都长安,并在长安称帝,他的部将朱温建立后梁,灭亡了唐朝。由此可见,以貌取人确实非常不可取。</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公元1371年,大明朝第一次科举考试,朱元璋按规定去主持殿试。经过一整天的考试,天黑的时候,殿试的成绩终于出来了,第一名是一个叫着郭翀的山西考生,这个幸运儿,马上就要做大明朝第一任状元郎了,可以想象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激动!然而意外出现了,当朱元璋睁大眼睛,在烛光里仔细瞧了瞧郭翀,又瞧了瞧其它的士子。这一瞧不打紧,把郭翀的状元给瞧掉了,因为朱元璋发现,郭翀虽有才学,但人长得实在对不起观众,另一个叫着吴伯宗的考生又有才学,又相貌堂堂。于是朱元璋来了个骚操作:他叫主考官拿了郭翀的第一名,给了吴伯宗,然后宣布吴伯宗是状元。就这样,才华横溢的郭翀因为长得不好看,与状元失之交臂。朱元璋开了一个头,之后,明朝的继任者代代相因,选状元都跟选美似的,长得不好看,不准当状元,还因此闹出笑话。比如说明英宗正统元年,浙江有两位考生,一叫周旋,一叫周瑄;周旋貌丑,周瑄貌美。主考官杨士奇定了周旋做状元候选人,但他不知道周旋相貌如何,便向周旋的老乡打听,老乡把周旋听成了周瑄,回答说高大英俊。杨士奇上报皇帝,皇帝钦点周旋为状元。后来周旋穿着状元服去见皇帝,皇帝与大臣们一看,大跌眼镜,没想到选来选去,还是选了个丑的,但木已成舟,改不了了。</p><p class="ql-block">洪武皇帝首开此风,难免上行下效,这种风气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和渗透了明代社会方方面面,比如明朝的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描写,师父唐僧长相很俊美,他的三个妖徒长相都很难看。</p><p class="ql-block">原著在第五十四回是这么形容唐僧的:“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这段文字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唐僧俊美的外貌特征。</p><p class="ql-block">再来看书中对三个妖徒有怎样的描述。原著第三十六回,僧官道:“怎的模样?”道人道:“是个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手执一根棍子,咬牙恨恨的,要寻人打哩。”僧官道:“等我出去看。”他即开门,只见行者撞进来了,真个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那老和尚慌得把方丈门关了。简言之,孙悟空是个“毛脸雷公嘴”的和尚。</p><p class="ql-block">第八回观音菩萨到长安找取经人遇到了猪八戒。原文是这样写的:他生的又甚凶险。</p><p class="ql-block">但见他: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金盔紧系腮边带,勒甲丝绦蟒退鳞。手执钉耙龙探爪,腰挎弯弓半月轮。</p><p class="ql-block">高老庄时对八戒的描写: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像个猪的模样。(原文第十八回)</p><p class="ql-block">根据《西游记》原著第二十二回的描述,沙僧的真实长相如下:</p><p class="ql-block">身高:一丈二尺(约3.65米)</p><p class="ql-block">面容:蓝脸大怪物,头发蓬松,眼睛圆亮似灯,脸色不黑不青,类似蓝靛色。</p><p class="ql-block">声音:如雷如鼓的老龙声</p><p class="ql-block">服饰:</p><p class="ql-block">头戴乌金盔</p><p class="ql-block">身披鹅黄氅</p><p class="ql-block">腰束双攒露白藤</p><p class="ql-block">足穿白底黑线靴儿</p><p class="ql-block">其他特征:</p><p class="ql-block">项下挂着九个骷髅</p><p class="ql-block">手持宝杖,显得非常峥嵘</p><p class="ql-block">面容丑陋,但身材雄伟。</p><p class="ql-block">在作者吴承恩的笔下,师父唐僧不仅容貌俊美,爱美,而且性格谦和、慈悲、毅力坚定,具备很高的道德品质;悟空、猪八戒、沙僧虽然是妖怪,面目狰狞,丑陋难看,但内心却是爱美的。第二十回里面有一段对话:唐僧埋怨道:“徒弟呀,你两个相貌即丑,言语又粗,把这一家人吓得七损八伤,都替我身造罪哩!”八戒道:“不瞒师父说,老朱自从跟了你,这些时俊了许多哩。”,因为跟着师父比较斯文一些,所以他看上去也可能确实俊了一些。有时候他不承认自己丑,老者说悟空和八戒“一个丑似一个的和尚”,八戒说:“我们丑自丑,却都有用。”这里,他偷换了一个概念,不说丑的问题,却说有用。而“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第二十三回)。有时候还有对比的说法,路上碰到的老者,老者看见三徒弟,唬得跌到在地,口里只是说“妖怪来了!”三藏掺起道:“施主莫怕,不是妖怪,是我徒弟。老者战兢兢道:“这般好俊师父,怎么寻这样丑徒弟?” 猪八戒对这种话就很不满,他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第五十四回)在他心目中,男人是不靠颜值吃饭的,不能用美丑来衡量,而要看有没有用,厉害不厉害。有时候他还会说:“乍看果有些丑,只是看下些时来,却也耐看。”(第二十九回),八戒和悟空之间也不时打趣逗乐,八戒说:“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师兄撒泼。”行者笑道:“不是嘴长、耳大、脸丑,便也是一个好男子。”(第五十六回)悟空故意夸张,将八戒的缺陷都凸显出来,说你要是没有这些缺陷的话就是一个美男子,问题是这些缺陷都是天生的。又比如猪八戒不说自己丑了,他说我“嘴脸欠俊”(第六十八回),“欠俊”和“丑”之间的程度差别是非常大的。有一次去化斋,派谁去呢?唐僧听了沙僧的话让孙悟空去,说:“悟净说得好,呆子粗夯,悟空还有些细腻。”猪八戒却不服气,他说:“除了师父,我们三个的嘴脸都差不多儿。”(第九十三回)这样就找到一个心里平衡。作者吴承恩是多么爱惜他笔下人物的羽毛,对三个妖徒容貌美丑的描写,变化出各种不同的说法,让他们尽量显得“俊”而不“丑”。从阅读中 ,读者也领略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和诙谐幽默的描写。</p><p class="ql-block">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师徒四人曾经数次帮助过很多城镇和人除妖降魔,当地人都会感激和酬谢他们,但他们从来不收谢礼。吴老先生不仅试图将他们的外貌描写的“俊”些,还将他们一心向佛、钱财身外物的心灵美和盘托出。除了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袈裟和唐王送的紫金钵盂,用于途中化斋,他们别无长物,非常廉洁自律!</p><p class="ql-block">取经后返回的路上,他们又途径陈家庄。当时经过陈家庄时,他们在庄民陈澄家替祭,救陈氏儿女,所以陈氏要为他们建寺塑神像。现在寺庙建好,装塑了他四众之像,请他们楼上去看他们的神像。</p><p class="ql-block">八戒看见,扯着行者道:“兄长的相儿甚像。”沙僧道:“二哥,你的也像得紧。只是师父的又忒俊了些儿。”三藏道:“却好,却好!” 要知道,无论猪八戒也好,孙悟空也好,或者是沙僧,“像”“甚像”,意味着他们不甚可观的容貌原原本本地再现出来,未必符合他们的心意,艺术作品要高于生活,塑像不一定要那么像,或者说应该美化一点才好。因为三个妖徒的像那么难看,当然衬托得师父更加好看,而且庄民对师父的塑像做工会更精细,可能确实会塑造得更好一点。所以沙僧说“只是师父的又忒俊了些儿”,听了这话,唐僧说的是:“却好,却好!”在这里,唐僧没有故作姿态,没有谦虚地说客气话,反而令人感到真实可亲,毕竟每一个人都希望留给世人美好的形象。有趣的是,尽管《西游记》里的这三个妖徒很丑陋,但我们读完了《西游记》,留下来的仍然是非常美好的印象,这实际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86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编导们可谓深谙433年前吴承恩的创作心理,电视剧中对三妖徒的外貌做了适当的美化处理,从此他们感性的外貌和灵动的形象业已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西游记》图书,只喜欢孙悟空,单纯地认为他是好人,唐僧很傻;长大后有工作经历和更深社会阅历,再读《西游记》原著,观感和观念会大不一样,对唐僧的印象彻底改观。作为西天拜佛求经的带队人,唐僧有诸多称号,对接了不同的身份。唐僧他是大唐得道高僧,法名玄奘法师,即是陈玄奘;唐王李世民封他为“天下大阐都僧纲”,简称大阐法师,所谓大阐.,是一种爵位,官爵;受命出使西域,他又被唐王赐名唐三藏,同时成为唐御弟,大唐李姓皇家成员。当然,他还是如来佛祖座下的二弟子金蝉子。作为得道“圣僧”,唐僧地位尊崇,千经万佛,无所不通。可他为了解百冤之结,消无妄之灾,毅然抛弃安逸和名利,选择了艰辛磨难的取经事业,太难能可贵了。</p><p class="ql-block">西天取经路上不仅山高水险,更有魑魅魍魉、藤精树怪,步步有难,处处有险。唐僧曾多次被妖魔掠去要蒸煮分食,尽管如此,他对取经事业仍矢志不移,九死不悔,可谓目标纯正。</p><p class="ql-block">诱惑面前,意志坚定。取经途中,琵琶洞里的女妖,女儿国的君王,使出千般媚态,万种风情,唐僧牢记佛规,坐怀不乱。</p><p class="ql-block">取经路上,他与徒弟们同甘共苦;失误面前,知错即改。唐僧的确多次对孙悟空念动咒语,放跑了妖怪,但明人一看便知,那都是妖怪施计利用了唐僧过于仁慈善良的弱点,要知道唐僧是凡人,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分辨人妖。细读《西游记》可以发现,唐僧知错后从不强词夺理,文过饰非,而是幡然醒悟,追悔莫及,为表示对悟空错怪的歉意,他多次拉住悟空的手说:“亏了你也!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p><p class="ql-block">用现在的认知水平再阅读,唐僧不仅不傻,真正是凡人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长篇巨制100回的《西游记》,回回有金句,篇篇有哲思,常读常新。比喻第九十九回,唐僧师徒在山石上晒打湿的经书,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悟空的话无疑充满了人生哲理和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