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已经是72岁老人了,回想55年前下乡经历,真是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0月我的哥哥姐姐已经上山下乡到陇县,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又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我是家里第三个下乡的孩子(几年后我的弟弟上“三线“、妹妹也下乡了,全家5个子女都下乡的家庭很少见)。爸爸想不通,妈妈送我时哭了,从准备到下乡只有几天时间,1968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那天,我乘运送知识青年的卡车到富平县华朱公社旧县大队。</p> <p class="ql-block"> 一、苦难岁月磨练意志</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是我人生扬帆起航的起点,我被注销大城市户口,成了一位还不如农民的“插队知青”。“文革”学业中断,父母成“走资派”受冲击,下乡时我还未成年。看不到希望和前途,精神上很痛苦。但我没有颓废、没有消沉,在苦难中磨砺,逐步成熟。</p><p class="ql-block"> 我装满一大箱书,带到农村,白天劳动,晚上读书。那时候农村生活贫困、不通电不通车,精神文化生活贪乏。书吸引了农民,纷纷来借,我把书拿出来,组织大家阅读,受到欢迎。</p><p class="ql-block"> 陕西人爱听秦腔,痴迷程度超出我的想象,盼不来戏班子,听秦腔全靠广播。收音机成了娱乐解闷的最爱。但农民买不起商店高档收音机,我是无线电爱好者,动手能力强。按图用万能表和一些便宜的零件。</p> <p class="ql-block"> 十几元可以帮农民组装一台单管、双管半导体收音机,很受农民欢迎,在田间地头给大家带来欢乐。大家把我当能人,钟表、收音机坏了找我修,后来发展到缝纫机等大件出问题也找我修。</p> <p class="ql-block"> 不久队长给我布置一项工作,让我出一期黑板报。我善长写作,又有绘画特长,接受任务后去县城买彩色粉笔,在村口黑板上打好格子,画了几幅彩色画,又采访拟稿,组织文章宣传本村的政绩和好人好事。队长看到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很满意。几天后大队来村检查工作,正好看到黑板报,给予很高评价,黑板报增了光,我也很有成就感。 </p><p class="ql-block"> 队长爱才,推荐我当了队干部,以后事更多了。白天干活累一天,晚上点灯熬夜开会,平时还要管村里的琐碎事。虽然辛苦,但很锻炼人。</p> <p class="ql-block"> 二、难忘的“三夏”收麦</p><p class="ql-block"> 农村种田,最累的是收麦季度,割麦既是体力活又有技术活,辛苦程度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 从芒种前到端午后,足足一个月,既要忙着收麦,又要忙着秋播,抢天夺时,不分昼夜,可谓真忙!收麦从“开镰”到“归仓”。</p><p class="ql-block"> 我1968年12月下乡,1969年5月下旬赶上“三夏”麦收,三夏即:夏收、夏种、夏管。5月中旬先收油菜、大麦,6月1日开镰收小麦。我怕出丑让农民笑话,提前半个月买了镰刀,找附近的“麦客”指导,学会割麦。“麦客”多是甘肃人,能吃苦耐劳,他们在麦收期间外出割麦挣钱,根据麦熟的时间沿着小麦主产区,从南向北为农村割麦,每年麦收能挣一笔辛苦钱。</p> <p class="ql-block"> “麦客”有绝活,一手用力割、一手把麦子拨开,用腿向前踢,前进中交替配合挥镰刀、迈步伐,几步后麦子齐齐的倒成一堆在地上。掌握割麦子“走镰”技巧,动作又快又干净,凭借速度很快的“走镰”技巧割麦,一天最快被称为“麦王”。这种方法割麦速度比普通割麦快一倍,但比较难掌握。</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生产队地处旱原,麦子长的不是很好,麦杆细,麦距稀,一般就是亩产400多斤,当时公社有任务指标,口号是小麦产量过黄河,要达标亩产400斤,我们队达标了。“走镰”特别适合渭北旱原,可以大显身手。</p> <p class="ql-block"> 三、割麦是弯腰吃苦的力气活</p> <p class="ql-block"> 集体的麦地一望无际,一片又一片金灿灿的麦浪在阳光下飘动。麦田里涌动着割麦的人群,快手都是年轻人,年龄大的弯不下腰,强劳力也比不过身材灵巧的年轻人,甚至比不过妇女,听村里老人说,本村铁姑娘队一个姑娘身手不凡,最多一天割了7亩地,后来嫁到外地了,第二年她回娘家,我目睹到这个长相一般,皮肤黑黑,身体很棒的传奇人物。</p><p class="ql-block"> 年龄大的都派到麦场上干活或拉架子车、赶马车等。当然也有不争气的知青,什么重活都干不了,只能带着学生拾麦穗。</p> <p class="ql-block"> “割麦”全凭体力和吃苦精神,每天戴个草帽,顶着三十几度的高温天气弯腰割麦,手脚并用。一趟4垄割到头就是5分地,全靠右臂一镰一镰的收割,右腿一脚一脚的向前踢麦子,几步后整齐的放一堆,保持姿势快速向前冲,步伐节奏不能乱,动作快时很容易伤手脚,干活穿上长袖,长裤,白毛巾绑好手腕,汗水浸湿衣衫也不敢脱。割完一垄换个刀片,马上转身再割5分地,再累速度不能减,坚持2-3趟后,体力基本都耗尽了,腰酸背痛坐在麦堆上喘口气,擦把汗,夏收真的太辛苦了。</p> <p class="ql-block"> 农村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餐十点,下午饭两点。春节后地里青黄不接,麦收前的春荒是最难熬的日子,粮都快吃光了。饥肠辘辘的农民掰着手指头算计着小满和芒种的日子,每天野菜稀饭盼麦收。</p><p class="ql-block"> 农忙才敢吃面条蒸馍。麦收时村里的妇女、老人把饭菜、茶水送到地头。那个年代生活贫困,没见谁家吃肉,农民吃的基本一样。捞面条,拌上青颗盐、柿子醋和一点葱花、菠菜,油泼辣子、几瓣蒜。</p><p class="ql-block"> 闻着农民们饭菜真香啊!我们知青没人送饭,伙食是最差的。啃随身带的干馍、咸菜和凉开水。饭后还要抓紧时间磨几个备用刀片,刀口钝了马上换刀片。</p> <p class="ql-block"> 一场“三夏”真能脱一层皮,伙食不好坚持不了几天身体就累跨了。我看到邻居家养了几头奶山羊,提前花9元订了一个月羊奶,每天喝一斤鲜羊奶补充体力。</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正在埋头割麦,队长在后面喊我,抬头一看,妈妈在田间小道向我走来,她不放心我,夏收时专程来趟富平农村看我,她下了公路边走边问路,正巧走到我割麦的地头,队长给我放半天假,妈妈又陪我回房做饭,给我带来营养品,看到条件太艰苦,临走又给我留点钱,55年过去了,妈妈在路边问路寻找我的一幕仍然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四、拉麦汗流浃背</p> <p class="ql-block"> 下午继续挥镰割麦,一天一般能割2-3亩。麦子收割的差不多了,就开始装车往外拉了。收割是人力、运输也靠人力,装车先梱好麦子,用木杈把麦秸举起来装到车上,一叉有十几斤,麦杆虚,为了多装些麦子,要上去“踩车”,码一层麦秸,用脚踏实,再往上码,最后捆绑好。当年农村的道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拉车汗流浃背很费劲。拉到麦场卸麦,晚上到了家里,精疲力尽,做饭的劲都没有了,倒头就睡。饭菜、馍都是麦收前做好的,隔几天做一次饭。</p> <p class="ql-block"> 割麦、运输是麦收期间最累最苦的活。成熟的麦子黄了,几天不收麦穗就会张口,麦粒就会落地,麦子又怕淋雨发芽。一旦开镰,就必须尽早收割麦子,麦收期间农民心急如焚,“龙口夺食”,抢时间昼夜干。麦子运到场里垛起来,再下雨就不怕了。</p> <p class="ql-block"> 五、打场是最累的活</p> <p class="ql-block"> 麦收20多天打的是持久战,白天麦地干,晚上场上忙,垛好麦堆,靠人力叉车铲下来,铺到场上,铲麦子是两个小伙子推着叉车猛冲,叉满麦子运到全场铺平,然后开始碾压麦子。当年没有打麦机,碾压麦子也没有拖拉机,全靠石磨碾压脱粒。用驴或者牛拉着石磨,一圈一圈的碾压,然后用木叉来回翻麦秸,把麦粒从麦秸上抖下来。碾压几遍后清场,把麦秸垛到场边。大家休息时都躺在软软的麦草上,麦堆中跳蚤多农民不怕。我皮肤过敏,最怕跳蚤咬,一咬红肿一片,我只能躲得远远的。</p> <p class="ql-block"> 站在场上的麦子堆,有风时开始扬场,扬场灰尘大很脏,每天都是一身土。</p><p class="ql-block"> 迎风扬“场”是最累、最脏、最苦的活。扫把“掠壳”,木𣔙“扇粮”,扬净的麦子堆成大堆。</p> <p class="ql-block"> 麦壳杂质多的麦子让几个老把式筛,筛麦子是技术活,筛时旋转形成“漩涡”,让麦壳旋在中心位置,用手聚拢着揽出来。这个活的技巧我学会了。农闲时把一只鞋放在筛中,左右手配合一上一下摇,让鞋在中间转起来,练了几天,熟练后再放粮食筛,全村没几个人会操作。麦地割麦、麦场筛麦让我大显身手。</p> <p class="ql-block"> 六、丰收后分粮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割下来的麦子,经过几番碾打、翻场、扬场,翻晒,一座小山似的麦堆展现在人们眼前。麦子装袋过称登记,在生产队会计算盘声响中开始分粮了,扣除水份、杂质和麻袋重量,按人头、户籍平均分。各家各户从白天到深夜排队领粮,为的是明天能吃上白面馍馍,乡亲们的精神非常兴奋,欢天喜地运回家储藏起来。</p><p class="ql-block"> 磨面的乡亲排起了长队。为了让家家户户都能尽快吃上新麦,村民们相互商量着,每户先少磨一点应个急,磨出的面分几等:先收精白粉擀面用,再收黑面粉蒸馍用,最后5%收点麸子喂猪。</p><p class="ql-block"> 丰收了,家里有粮心不慌了,农民是真高兴。记得每人分400多斤,夏麦是一年的口粮,最多能吃十个月。我们村缺水,秋季玉米靠天下雨,能不能收获没保障,红薯等耐旱,每年可以分不少,加上自留地补充瓜菜保证全年粗茶淡饭,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年吃不上一回肉,吃块豆腐都算吃“白肉”过年了,能达到“温饱”不饿肚子是农民最高理想。</p><p class="ql-block"> 晌饭口,人们蹲着围在街口两边的树荫下,端着老碗,谈笑着聚在一起,品尝着新麦刚磨出的面,农民脸上都是笑,心里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地方是旱原,打井八丈深才能见到水,水质不好有点咸,当地很多人牙上有一块块黄斑,估计都是水质不好腐蚀的。所以富平当地人最大的爱好喝浓茶、唱秦腔。早晚喝茶一气能喝几“电壶”(暖水瓶)。当地最好的茶是“陕青”,至于龙井、普洱茶,当地农民从来没听说过。很多人家买不起茶叶,就买茶杆泡着喝。</p><p class="ql-block"> 两年农村艰苦生活的经历对我太宝贵了,奠定了我人生基础,一辈子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p> <p class="ql-block"> 我在农村经历过两个“三夏”。 “三夏”最忙碌、最辛苦、最炎热的一个多月,是我在下乡期间印象最深的记忆。农民的辛苦在麦收季节表现的最真实!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一颗汗滴掉在地里摔八瓣,“粒粒皆辛苦”啊!</p> <p class="ql-block"> 七、农村是我的第一所“大学”</p><p class="ql-block"> 壮劳力一天挣10分,我挣9.9分,加上有一点干部工分补贴,工分挣的比同龄人多。当时农村苦啊!很多农民辛苦干一年,年终决算还欠生产队的钱。有的全家只有一床破被一口锅,一贫如洗。种粮人吃不饱,用麸子、野菜补,小麦舍不得吃,换玉米多换几斤粮。</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钱值钱,农村每个人分口粮、蔬菜、油、棉等加在一起大约40元/年,一切自给自足,织布纳鞋、吃、穿、用都很土,零花钱全靠自留地和养猪养鸡。农民一生最大的事是盖房,一间新房成本才140元。我们大队书记的愿望是让社员都住上有“七层砖根子”的瓦房。这就是当时朴实农民的理想!我在农村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深知种粮不易,同农民的感情拉近了,知道他们所想所盼。学会种地、做饭、点豆腐,里里外外一把手。</p><p class="ql-block"> 农村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蹉跎岁月奠定的基础让我少走很多弯路。有苦难经历垫底,以后什么难事都不怕了。</p><p class="ql-block"> 八、从“知青”到军人</p><p class="ql-block"> 农村年轻人的盼头就是招工、当兵、上大学。当时的政策是下乡满两年的知青可以报名,征兵开始后生产队长不放,我执意参军,到公社报名他没拦住。我同众多适龄青年一起过关斩将,闯过体检、政审关。在下乡满两年这天圆了我的从军梦!</p><p class="ql-block"> 部队给我三天假,我赶回西安,前一段急火攻心,回家说不出话了,母亲赶紧带我去医院,诊断感冒了,开药后建议冰糖蒸梨试一下,病稍好我赶回富平,带病走了让母亲很挂念。</p><p class="ql-block"> 队长请我到他家吃饺子,但皮太厚很尴尬,又在村里请,他喝醉酒,当着村里人断言,我在部队肯定干的好。扶着东倒西歪的队长我挺难受,他本来就难,我走了他更难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感激农村干部给我的帮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队、生产队的干部,他们是农村精英,是农村的稳定基石,让农民守本分,安居乐业。生产队干部绝大部分是好的,当然也有村霸,一有招工上大学的机会就留给自家。但农村威信高的干部是多数。他们为农民无私奉献了一生,他们是农村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集体所有制解决了几千万城市青年的就业吃饭问题,让中国渡过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当时的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吸纳了巨量的城市剩余劳动力,为国家做出了贡献。那时是“一大二公”,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强有力的组织。 </p><p class="ql-block"> “文革”闹了几年,中国经济已到了崩溃边缘,城市大量知青在那几年特殊时期既上不了学,也没有工作,只能在家里吃闲饭。国家只能把我们下放农村。感谢农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无私的接纳我们这些城市知青。农民热情,吃苦耐劳。让我们学会农活,自食其力,发现农村有很多能人,让我从心里佩服,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养成坚韧不拔的吃苦耐劳精神,靠辛勤劳动养活自己,农村两年让我一生受益不浅。 </p><p class="ql-block"> 农民很善良,在两年共同生活中同我们成了朋友,上山下乡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从这点上讲,靠人民公社、农村集体化吸收了两千多万城市知识青年,避免了大量失业和经济崩溃,“文革”动乱时期的农村救了中国。 </p><p class="ql-block"> 土地承包后,农村土地分掉了,集体经济被削弱了,生产大队变成行政村了。集体农业生产的功能没有了,农村接纳城市青年这条路堵死了。如果现在国家经济再出现危机,只有靠城市想办法自己解决了。 </p><p class="ql-block"> 我的人生是从农村起步的,从知青到军人,从战士到干部,从上学到机关,从西安到北京,一生走遍祖国大江南。算算我一生整整工作50年。 </p><p class="ql-block">注:插图为网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