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母归来———2012年清明作

陈仲根

<p class="ql-block">祭母归来</p><p class="ql-block">如果因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一切,也许就没有人再会去探讨生命的意义。如果都来讨论生命的意义,我们又会失去生活。有人说,生活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它的形式却没有一例是相同的。我很长时间以来都未能理解。直到母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驱车一千二百里回家扫墓。我忽然感悟到,人的生命虽然结束,但确实会留下她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我所说的灵魂,不是哲学方面考量的客观存在,而是人的生存,生活的组成部分。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人的生命结束后,从物质层面讲除了遗骸还会留下别的什么。我是一个会思想,有生活的人,我在思考是什么在驱使我明知会比平时多消耗一倍的时间,还要回家祭奠母亲。我试图从很多的哲学家,人文学家,学者,宗教徒的著作中去寻找答案,但却几乎没有什么满意的答案。我在寻找的过程中,却好像模模糊糊地形成了自己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是母亲的“灵魂”。母亲的灵魂从生活的层面理解,是她老人家留下的;从哲学的层面理解,是我记事以来母亲的生活历程在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的无限抽象。所以,对我来说母亲的灵魂是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人生内容做最简单的概括,每个人都会讲:生、长、老、病、死。但这个简单概括中所包含的具体形式,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没有相同的。生活的内容是一样的:温、饱、健康、快乐、良知。但具体到每一个人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不可能找到一对相同的。正是因为内容的相同,使人与人之间存在对比的共同基础;正是因为形式的不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就像哲学范畴中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正是因为这些巨大的差异,会让每个人在他生活所能影响的群体中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形象”。母亲是信佛的,虽未能象那些得到高僧或佛学研究者那样研究过佛学经书,但他的虔诚和良知使她的人生教义非常接近佛学的教义。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是参透了这些道理的。母亲是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的,但她一直不肯吃降压药,直到去世,母亲没有生过病。她的一生基本跳开了“病”的环节,生活的内容中“健康”是她终身都拥有的。这个健康不仅是身体的,更重要的是心里的。因为她已经明白,温、饱的目的不是为外表的光鲜,口福的满足,而是为了健康的身体。虽然她吃苦受累是家里条件所逼,但这种逼迫反倒成就了母亲坚强的心理。对比我们现代人追求着丰衣美食,却不知道自己其实就是在追求痛苦。</p> <p class="ql-block">我这样说也许会有很多人会嗤之以鼻。我就稍稍做出些我的解释。你或许在追求着蟹黄美酒,但你也在同时追求的是降压降脂的苦药;你或许在追求豪车美服,但你也在同时追求的是鄙视或嫉妒;你或许在追求豪宅美居,但你也在同时追求的是被你自己推高房价然后被“摁在地上慢慢揭皮”。是我母亲的灵魂在告诉我,每顿两碗一般的食物下肚我们都不会营养不良;只要你勤于劳作,有几件衣服穿上我们都很少感冒;除了睡觉的床,离世后的墓地,其他再大的空间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更外太空没有什么差别。因为这个世界上可以追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痛苦也太多。我的解释,都是母亲一生经历在我思想中无限抽象化以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留给儿子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决然离世,就是佛家弟子的坐化圆寂。她的身、心、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这种人格,不会随着她生命的结束而消亡。在千百年来辞世的老人中,母亲只能算是沧海一粟,但在完整人生的灵性修为上,为我树立了人生的灯塔。她做好了她能做的一切,做好了她该做的一切,没有做增加痛苦的留恋便决然离我们而去,没有一个字的遗言,就像想象不出的维纳斯的胳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