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里的诗词与人生

胡杨

<p class="ql-block">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p><p class="ql-block"> 清明,镌刻在仲春和暮春之间的字眼,代代相传诗意绵绵;清明,寄托着无尽的哀思和悲情,让人间四月天平添了一抹思念的云烟;清明,阳气上升春和景明,转眼之间蓬勃起了整个春天。</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清明总是充满诗意,再加上这一时节往往会下雨,更加增添了清明无限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人们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赋予了清明节无尽的哀思;宋代诗人陆游的“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道出了多少游子缠绵的乡愁;北宋诗人黄庭坚的“佳节清明笑桃李,田野荒冢只生愁”与南宋诗人高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让人油然而生的凄凉冷清,在这些清明诗词里无数的文人墨客除了吟诵思念忧苦外,也有不少赞颂清明的美丽与欢愉。“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p> <p class="ql-block">  清明,这个即是节日也是节气的日子,触动了多少人的诗心,撩拨起多少人的诗情,流传下了多少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的佳句。诗词中带上诗人悲喜哀乐的心情,让清明更加有了深刻的意境,不知是清明启迪了文人墨客的诗情,还是文人墨客的诗情装点了清明?</p><p class="ql-block"> 作为节日的清明,这一天都是要上坟祭祖的。从我记事起,每到清明节,一吃过中午饭,爸爸兄弟三人总会带着我们小辈去给爷爷上坟,来到坟头,点香、烧纸、撒汤、摆供养、最后磕头祭拜。祭拜完毕爸爸弟兄三个总会围绕着坟墓仔细看一遍,看看爷爷的坟墓有没有损坏的地方,需不需要修整,然后拔去坟头的荒草,再轮流拿起铁锹分别往坟头撂三锹土,我曾问过他们为什么要在坟头添土,他们说;“怕你爷爷淋着雨,也告诉你爷爷我们生活的很好,每年我们都会来看望他,让他在那边不要孤单。”</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对清明最初的认识,在我的心中,清明节就是上坟祭祖。</p> <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才知道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传说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在随晋文公重耳逃亡的途中“割股奉君”,19年逃亡生活结束后,重耳成为晋文公,介子推无法忍受他身边的奸佞小人,就辞官与母归山,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就命人放火烧山,直到火把山烧完,介子推终究还是没有出来。后来晋文公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还在树洞里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节气流芳百世,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为了纪念好友介子推,就下令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国禁烟火、吃寒食,所以又有了“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这一节气过于接近,在唐朝时期,寒食就与清明合二为一,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所以,清明节的文化底蕴中不仅有祭祀怀祖、寄托哀思的情愫,也暗藏着赤胆忠心,清正廉明的秘诀。</p><p class="ql-block"> 在宋末元初时期,清明节又融汇了三月三上巳节的精华。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清明节最终形成了一个如今以祭祀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节日。</p> <p class="ql-block">  作为节气的清明, 万物复苏、草长莺飞、花儿绽放,处处生机勃勃,她就好比一位羞涩的少女刚刚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有韵味儿而不妖媚,有生气而不放纵,有美貌而不雕琢,毫无保留的向人世充分展示着她的美丽与魅力。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人热爱?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想置身其中去拥抱? 让节日里的思念与哀愁在节气里得到治愈。 因为人们懂得,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活,既然要生活,就得好好生活。悲与喜、哀与乐、静与喧、成与败,这些都需要我们红尘中人慢慢经历,来回搅着慢慢调和。</p><p class="ql-block"> 岁月推移,年龄渐长,对这个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清明有了一丝丝的领悟,认识清明,也就是在认识人生,认识我们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