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从马英九祭祖,谈名人地名争论</b></p><p class="ql-block"><b> 文/绿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甲辰龙年(2024)的四月一日,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学子一行从台北出发降落深圳,开启了他为期11天的大陆之旅。这位台湾地区的前领导人除赴陕西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外、还将前往马援祠及马援墓开展一系列的祭祖活动。</b></p> <p class="ql-block"><b>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了全球华人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文化传承和薪火相传寻根问祖的血脉亲情,也看到了台湾同胞认同一个先祖的骨肉情份。天下华人一家亲!我们盼望着宝岛台湾能早日的回归,期望着祖国统一大业能早日实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不久前风尚兴平刊发了一篇文章叫做《马英九和兴平》,文章引述了马英九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祖籍在陕西扶风,汉代的那位伏波将军马援就是我的远祖。读后感触颇深,未曾想一个当今的台湾人竟和古代的大将军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也拉近了我们陕西和台湾的家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据风尚君的考据分析,作为县名的“扶风”是在唐朝以后的事,而汉代的扶风是一个郡域名称。也就是说马援所处的扶风郡和现在的扶风县是不对等的。具体到实际位置应是扶风郡的茂陵县,即我们兴平地区。这样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马英九先生的远祖,汉朝的马援将军是我们兴平这块地方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百度搜索马援,词条显示汉将马援扶风郡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人,也许不用特别提示,只是风尚君的文章特有所指,是指有人否定马援是古兴平人的说法。这就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有关名人古迹地名争论的话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名人古迹的地名之争历来已久,各地引经据典论古推今,言之凿凿有板有眼。但真相只有一个,如何鉴定确实困难。如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墓就有七个之多;号称“青冢”的昭君墓也有十多个。诸葛亮是哪里人,竟有三地之争!就连我们兴平(古槐里)是神话传说董永和七仙女相亲相爱的地方,也被旁人抢去注了册,成为别人的“非遗”文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关于名人古迹的地域问题,由于时代的久远和名称的变迁,使得原本十分确切的地理标志,已变得扑朔迷离真伪难分。由于文化资源的有限,各地对古迹地名的争夺愈演愈烈,因为拥有了可观的人文地理,就能促进经济(旅游)的发展,就能提升地域历史的知名度,也能增加地方文化的自豪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黄帝陵究竟在哪里,或者说哪个是真正的黄帝陵?民间和学者各执一词难分高下,但我还是倾向专家的意见。有个学者认为目前各地的有关黄帝陵的传说应该都是真实的,也许它们葬埋的不是同一个人,但它反映了黄帝部落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和地域范围。由于远古通讯和交通极不发达,而人们又趋于一个信仰的崇拜,于是就有多个时期多个地域的“黄帝”。也许他们是黄帝的部下或者是黄帝的后人,总之都是以“黄帝”的名称建立了功勋,都受到了人们的尊敬,所以他们死后的长眠之地都叫黄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何理性地看待名人地名抢注(争夺)这件事呢?其实早有定论,只是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愿接受罢了。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一文指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呢?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同样的道理,对历史名人的尊崇,人们都希望有关的名人出生在自己的家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三国志》所载的诸葛亮论兴复汉室大计的隆中却在当今的襄阳……这才有了清代著名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按照这样的逻辑,各地的名人古迹地名理当并存,可后来为什么又都趋于一个呢?这也不难解释,名人只有一个,名人出生或故去的地方也只能是一个,至于哪个最真实已经不重要了,这要看谁的“功课”做的足,或者说大众更愿意接受那个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为什么历代多次公祭轩辕的大典都选在陕北的桥山(黄陵)而非别的桥山呢?这还真有说法,因为史书记载最早的拜谒人文初祖是在春秋时代,那时候参拜的可不只是现在的黄陵吆,而从汉代开始就有帝王选择在桥山(现在黄陵)做祭祀的记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东扶风,西扶风,两个扶风夹武功…儿时的歌谣仍记忆犹新。至于哪个先哪个后,我实在搞不懂。似乎说槐乡即扶风已是更遥远的事情。而马英九先生寻根祭祖是否认同我们兴平是他先祖马援的出生地,这个确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许多的大事情要做。我想当祖国统一的大业完成后,如果马先生再来陕西,我会悄悄地告诉他,兴平人才是你真正的乡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同步微信公众号《风尚兴平V》(2024.04.03)</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绿风(微信名),兴平城北村人,高中学历,喜爱文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