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祭扫:乡愁情怀与家国情怀共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民间亦相仿效,成为中华民族固定风俗。清明时节游子返乡祭扫坟墓,寻找情感寄托,传承先人智慧与品质,同时也是与亲人团聚、与故乡重逢的时刻。清明祭扫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承与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传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后来清明节逐渐吸收了寒食节的习俗,两者合二为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坟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才开始成为兼有扫墓习俗的节日。唐玄宗时又下诏将寒食扫墓定为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祭扫,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习俗。在这一天,游子返乡,如候鸟归巢,穿越千山万水,只为抵达那个灵魂深处的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雨纷纷,如丝如缕,润湿了黄土,也润湿了归乡人的心。一路上的风景,在车窗外匆匆掠过,但那些熟悉的轮廓,那些儿时的记忆,却逐渐清晰起来。每一座山头,每一片树林,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达墓地,一片肃穆。纸钱纷飞,香烟缭绕,那是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我们跪拜、祈福,心中默念着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亲人的名字。他们的笑容,他们的教诲,仿佛就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清明时节,我们不仅仅是在祭扫坟墓,更是在寻找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归宿。我们回忆过去,感慨人生,也思考未来,期望着能够将先人的智慧与品质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子归乡,不仅仅是为了祭扫,更是为了与亲人团聚,与故乡重逢。在那一刻,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与亲人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倾诉着心中的喜怒哀乐,感受着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终究要离开故乡,继续前行。但无论走到哪里,那份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都将永远留在心中。清明祭扫,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承与延续。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根本,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亲情的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游子归乡。愿我们在这一天的祭扫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也愿我们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思念与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