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书的意义在于开阔视野、培养思维能力、丰富知识、提升素养等方面。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增加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同时,阅读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3日,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组展开线下读书活动。</p> <p class="ql-block"> 王悦辰老师结合书中内容,就课后思考练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课后思考练习是语文要素落地的重要平台,其中也蕴含着如何操作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是细化行为动词的极好资料。比如四下第四单元的“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里的“体会”方法与“表达”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不同的作家在表达感情上所采用的写法千差万别,写法不同,体会的方法自然有别。因此,“体会”感情的方法永远不可能固定不变,总是随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改变。到课后练习中去寻找细化的方法,无疑是一个有效思路。《猫》一课最大的表达特色是家常话、聊天式,老舍先生像跟邻居聊家常一样,通过一些生活小事把对猫的喜欢之情娓娓道来,加上“吧”“啊”“呢”之类的语气助词,很是亲切,课后练习第2题和小练笔都点明了这一写作特点。因此,紧扣生活小事和语气助词,想象生活场景,品味表达妙处,再进行有感情朗读,无疑是体会情感的上佳方法。</p> <p class="ql-block"> 吴琳琳老师结合自身教学深刻分析了统编教材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语文要素不一定就是单元统领。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单元编排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其单元呈现方式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但这也不是铁板一块,语文要素主要针对讲读课文,不一定适合其他内容,因此,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系统性,有各自的逻辑体系和发展规律,无法动用统一的语文要素来统揽。语文要素是发展性目标,非常重要,但像拼音、标点、字、词句朗读等基础性知识也要牢固掌握,顾此失彼不是好的语文教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落实语文要素,却不排斥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扎实训练。这就需要有效协调平衡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所以,统整融合才是最佳途径。</p> <p class="ql-block"> 许芳老师从以下三点就语文要素研判的路径做了系统总结:</p><p class="ql-block"> 第一点是抓关键字词。借助言简意赅的字眼传递隐含着的丰富信息,是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语言表述的一大特征。破解这些字眼,是精准研判的金钥匙。用什么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词而异;第二点是抓联系比较。首先把知识点按其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编制出一个合理的序列,其次,对于这些知识点,规定听、说、读、写等单一的或综合的行为,使知识点转化为教学训练点。最后就是参照原来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将训练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第三点是抓课后练习。现代教科书的编者都非常重视练习的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练习系统不但能巩固、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教科书的教学功能。第四点是要抓典范。咱们的教材提供了许多文质兼美、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语言范例,它是落实语文要素的极好平台,也是研判教学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 王兴民老师将读书所得与实际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做出以下分享:</p><p class="ql-block"> 一、语文学习要重视例子,但是不能停留于例子。例子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让学生从读与写两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方面沿着课文的例子要读开去,越读越广泛。比如读《刷子李》不过瘾,你就可以读《俗世奇人》这本书,既丰富了精神世界,也熟练了阅读技能。另一方面是照着课文的例子写,运用例子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甚至创编。比如你读了课文,也可以像冯骥才先生一样,将生活中特点很鲜明的人物写下来,既提高了认知能力,又提升了写作水平。这就是超越例子,熟能生巧。</p><p class="ql-block"> 二、每篇课文的教学落点怎样准确把握呢?</p><p class="ql-block"> 有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由表及里。由字面的意思到字面背后的含义,需要学生去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思想感情。第二个方法叫由意及言。课文的语言形式及文本结构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教学的要义就是要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谋篇布局的策略,领会语言的魅力,所以语言与结构、语言与形式是语文教学需要着力的两个教学支点。第三个方法叫由文及人。“文”是课本,“人”就是我们读到的作者。学生通过读文章,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例如老舍先生《猫》当中的小脚印,在他眼中是一朵朵小梅花,透过这篇文章看到作家的生活情趣,我们应该像老舍先生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写出好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读书,首先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走上课堂,照本宣科,捉襟见肘,多是因为读书太少。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合格的教师,到成熟的教师,到成为一个实践教育家…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应知晓的。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一起来读书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