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中细玩:原创之四

清风轩主

<p class="ql-block">在我的众多砚台藏品中(可陆续分享给各位看官):有红木,或紫檀,或鸡翅木,或阴沉木等原配的古砚,也有如婴儿肌肤般细腻的端砚,苴却砚。而这一方砚非常普通,甚至有些粗糙,正是这样的天然状态,加上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砚,令我非常喜欢。我认为,藏品没有人文情怀,材质再好,也显得寂寞,始终活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下图:随形荷叶边饰,十分自然随意。砚池雕刻一只卧牛,池左刻有云彩。</p> <p class="ql-block">下图砚池局部:卧牛神态毕现,抬头仰望。</p> <p class="ql-block">下图款识:荣向将军驻节金水,军风两纪,颇类在昔杨忠武侯,志此以彰金石。时丙寅冬。鹤村陈时江赠于堂山草堂。</p> <p class="ql-block">下图款识四周的粗糙,正是文人追求的天然去雕饰。铭文备注:</p><p class="ql-block">1)荣向将军:杨秀春(1885~1936)川军128军师长。</p><p class="ql-block">2)金水:成都市金堂县。</p><p class="ql-block">3)杨忠武候:杨遇春(1761~1837)。清代中期名将,逝世后,谥号“忠武”。</p><p class="ql-block">4)丙寅冬:1926年冬天。</p><p class="ql-block">5)陈时江:金堂人,字鹤村,编纂《重修四川通志金堂采访录》等两部文献。</p> <p class="ql-block">砚台受赠者杨秀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秀春(1885~1936),男,字荣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7月出生于四川犍为县龙孔乡黎明村3组,后举家迁往本村4组楠木园。其父杨肇培,娶妻罗氏,靠教书维持生计,生活清苦。杨秀春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杨秀春幼时随父亲读书。18岁到五通桥金山寺学校任国文教师。后辞职外出,向表兄罗雨霜借得路费,辞别父母,只身到成都,报名投军,考入弁目养成营,毕业后入川军邓锡候部。在邓部,杨秀春可谓文武双全,文有多年教书的国学功底,武有在养成营练成的军事本领。从文书很快升为排、连、营长,屡建战功,任军校教官,骑兵团团长。在川军联合倒杨森战役中,挥刀率领骑兵团,从龙泉驿突进成都立下头功。后任成都城防司令。驻守成都期间,率部不断粉碎杨森等部的侵扰,相继晋升为川军28军59旅旅长,28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后奉命进驻金堂。在金堂,他保境安民,一举歼灭为害一方的巨匪赖金廷,除了一大祸害,人民满意。同时募集资金,没收庙宇,创办金堂历史上第一所县立初级中学,县立初级女子中学和县立金渊小学,奖励优秀学生、资助贫困学生,直至完成学业。因此,金堂学风大振。金堂父老有口皆碑,至今不忘。杨秀春升为28军教导师师长后换防成都,兼成都警备司令部司令。编为国民党45军128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秀春召集过去川军各部,通电全国请求出川抗日。蒋介石获悉后通电嘉奖,“请缨杀敌,其志可嘉”。后却奉命赴川北堵截北上的红军。在东南巴蜀坝河阻击交火时,下决心违抗命令,让部队朝天放枪,使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顺利过川北上。</p><p class="ql-block">杨师长治军有方,纪律严明,体贴战士,1936年春节,到大邑县视察慰问驻守官兵时,因风湿病复发,打针时针头消毒不严感染,导致败血症,经全力救治无效逝世。享年51岁。</p><p class="ql-block">杨将军病故后,四川省政府在成都大慈寺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公祭。蒋介石、林森、何应钦等国民党要员送挽联,邓锡候、刘文辉等众多川军政要人员前往祭奠,邓锡候痛失爱将,抚棺大哭。同年10月,由副师长亲率警卫队、军乐队、护灵柩由成都九眼桥上船,顺府河入岷江经乐山回到将军故乡——犍为。犍为县党政军、学校等部门在盐关码头组成绵延一里多的迎接队伍。灵柩停放在城隍庙里。治丧期间,做法事道场摆流水席其盛况为犍为历史所罕见。安葬之日,在西门广场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杨秀春将军葬于犍为安乐窝,现酒厂罕舍楼处,占地半亩有余。墓前竖立三通碑,格外引人注目。正碑“陆军中将杨公秀春之墓”,左面一碑是“竭忠尽瘁”,国民党军事委员长蒋中正题。右面一碑是“正气常存”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题。墓为圆形,绘有图案。墓地壮观、过目难忘,并建有数间房屋,看守墓地。20世纪70年代,犍为建酒精厂,墓地被毁。《墓志铭》幸被其亲友谢老师收藏,现受杨秀春孙子杨应民之托,保存于犍为松林山庄。</p><p class="ql-block">我曾经看过资料,说他在成都文殊院写有对联,去过几次没找到,文殊院有的对联没有署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杨秀春初建,后来扩建后的城厢中学大门</p> <p class="ql-block">砚台赠予者陈时江:</p><p class="ql-block">陈时江,字鹤村,金堂人,四川公立法政学堂毕业,官四川雅州军事巡警厅长,署仁寿,崇宁等知事。民国十三年(1924年)编纂《重修四川通志金堂采访录》。还蒐集编纂了《金堂县清代文献类编》。以上两种均未刊印,前者有两部民国十五年(1926年)抄本,后者仅一部民国十五年抄本留下。</p> <p class="ql-block">铭文中杨忠武候:</p><p class="ql-block">杨遇春(1761.01.30~1837.04.03)字时斋,四川崇州人,清代中期名将。</p><p class="ql-block">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在嘉庆,道光两朝,名列将帅第一。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一生作战数百次,战法多变,临战常冲锋陷阵,未曾负伤,与杨芳并称“二杨”。回人服其威名,称为“哈萨谙班”。嘉庆帝称其为“福将”,著有《武备制胜编》传世。</p><p class="ql-block"> 因战功卓著绘像紫光阁。道光十五年(1835),以一等昭勇侯致仕,两年后逝世,终年七十七岁,获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号“忠武”,后人称其为“杨忠武候”。</p> <p class="ql-block">因杨秀春驻守金堂时,为民除害,安守,建没一方,且与清代中期杨遇春的名相差一个字,故陈时江称其“颇类在昔杨忠武候”。</p><p class="ql-block">读者诸君:因我知识储备不足,有的借助“度娘”,文中难免有误,看官中有对此知晓者,请批评指证,吾当立即修改,感激不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