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黔春游自驾行(五)苗乡侗寨里的汉文化孤岛•隆里古城

七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隆里古城•一座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的汉文化孤岛,它距离锦屏县城45公里,距黎平飞机场21公里。她是“舞龙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于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2011年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免费开放单位,2013年隆里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洪武18年(即公元1385年)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祯带领大军镇压当地苗、侗农民起义后,在这里设置地方军事组织一一龙里守御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此后屯恳戍边军人的后裔便固守于此,世代为兵,经过600多年的嬗变,形成一个以中原汉人为主的集军事防御、村落为一体古城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存古城,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的作战需要,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其防御体系设计十分精密。隆里古城是明代军事制度卫所制的产物,是明代以来中央政权强化对边远地区统治和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渗透的产物,是明清时期贵州省重要的边防城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古朴的建筑,隆里古城四周环山,山水相依,景色秀美。城内的小桥流水、古树参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古镇东边的青阳门入城,恍如踏入了一条远古时光遂道。鹅卵石铺就的街道,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风雨,其铺就的图案清晰可辩。街道两旁的建筑,清一色的翘角凌空,镶嵌彩色花纹框边,其间或精绘花鸟虫鱼,或勾勒山水人物,惟妙惟肖,灵动自若,仿若走进的是江南水乡古镇。</p> <p class="ql-block">青阳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为戍楼,清代改为鼓楼祀神,光绪3年重修,公元2002年维修。门上建有三层高戍楼。青阳门主要是作为官员、军队等进城之门,取“紫气东来”之意。</p> <p class="ql-block">古城规划布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内以千户所衙门为中心,往东、西、南三条主街的主要骨架,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因此当地俗称为“三街六巷九院子”。全城街道不开“十”而开“丁”字,固“十”与“失”同音,不吉利,而宋体“丁”字则代表隆里人丁兴旺城池永固,蜈蚣街上街为头,中间是蜈蚣背,两边为腳,下是尾。所谓的蜈蚣,指平西王吴三桂,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卖国降清,勾引清兵入关,这种汉奸卖国贼的行径,引起了千万人及后世的唾骂和痛恨。因人们敬称吴三桂为“吴公”,所以隆里人在整修街道时整成一条巨型蜈蚣,象征吴三桂受千万人、千万年的踩踏,以泄其恨,使他永远不得翻身。清朝顺治十五年,清朝废除卫所制,改龙里为隆里取隆盛更新之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蜈蚣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蜈蚣街,又名南门大街,全长93米,宽8.5米鹅卵石铺就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脚朝下蜈蚣背宽2朱,脚长2.5米,共56只脚。</p> <p class="ql-block">古城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隆里古城具有独特的建筑格局。现存古城从设计到施工都严格遵循当时作战的需求,是一座亦兵亦农,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具有典型的政治、军事背景和很高的建筑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占地面积约48170平方米,全城分东南西北四方城片,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名“清阳”,南门名“正阳”,西门名“迎恩”,北门闭而不开,在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城门设置采用“勒马回头”式,明通暗塞,虚实结会,暗设有机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门上都立有戍楼,驾设炮台,康熙年间改为“鼓楼”祀神。城内设有环城路,环绕全城,城外挖有城壕,最外层是护城河。而今城内格局依然完整如初,城外城壕、护城河旧迹依稀可辫。</p> <p class="ql-block">古城民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内的民居排引有序,大量具有精湛营造工艺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和民居建筑较好地保确下来,其楼舍皆为三间两层填封火墙式,上着青瓦兽脊,中间勾勒宝顶,两侧山墙翘角凌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居平面布置自外而内,为前屋、正屋、后屋格局排列,房屋均与四合天井相接,天井两旁为厢房,二楼为居室,院院相连结合为二、三进四合院落,后院种莱或载花。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堂屋镂空雕刻鱼虫鸟兽,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宅居均高出街面约1米,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门均八字门,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主人的郡望、名望或家风。民居一律用优质杉木建造,不用一钉一铆,结构缜密,工艺精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窗格木雕精细,榫头等木制构件各式图案,以象鼻榫头最为普遍,室内家具装饰典雅,设有神龛、桌椅、撑凳等。现有古民号以陶家院、科甲第、书香第、宗词等最为具典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街上一屋墙上挂满了脸普,隆里“三大瑰宝”之一“花脸龙”,全中国独有,是世界唯一的汉文化民俗艺术,也是贵州非物遗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隆里古城也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商贾云集,繁华一时。古城内还保存着许多历史文物和古迹,如古城墙、古桥、古塔等,每一处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龙标书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名状元书院,是古代教书育人的场所,位于古城东北角。相传著名诗人王昌龄贬谪隆里后任龙标尉历时数年,在任期间,由于传教授学,变革民风颇有德行,与隆里人结下了浓厚情宜,当地人称其为“状元”。据清《开泰县志》记载:“位于隆里城中观音堂的龙标书院,创建自唐昌龄王公”。随时代迁移,世事的沧桑,书院的主体建筑讲堂已不成,仅留存“鹏程桥”、“洗墨池”、“墙门和祭祀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标书院内的鹏程桥、洗墨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院内现存的主要建筑一一隆里书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隆里古城是中原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以汉文化为主,尤其受江南文化影响深厚。这里扎根着儒、佛、道等多元文化,同时也吸收当地苗侗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进而衍生出了被誉为隆里古城“三大瑰宝”的传绘民俗活动如玩花脸龙、唱汉戏、迎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龙标书院内部现已经与隆里守御千户所后部直接相连,结束书院参观往左即可进入。</p> <p class="ql-block">隆里守御千户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隆里守御千户所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为戍守官兵的办公处所,清康熙八年(1669年)毁坏重修,增设“城隍庙”、“观音堂”以祀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隆里乡政府驻所。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旧构改建砖混建筑。2011年按旧貌复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防御千户所内院的太极井。</p> <p class="ql-block">千户防御所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千户防御所军械库</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3月婆洞(今启蒙)林率众起义,围攻隆里守御千户所,千户吴德、镇抚井孚率众抵抗,以身殉国。明太祖朱元璋闻其事,谓延臣曰:“吴德、井孚临难捐身,因忠显考,非烈丈夫不能也”。遂命赠吴德以指挥、并孚以正千户,子袭其职。里人念二士节烈可风,塑其像作城隍以祭祀</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隆里守御千户所偏殿,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时,增设“观音堂”以祀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隆里乡政府驻所。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旧构改建砖混建筑。2011年按旧貌复建。</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隆里古城的戏台,戏台两傍挂满了红灯笼,唱汉戏、呤故事、玩龙灯:这是他们的三大文化瑰宝,尤其玩龙灯,龙灯制作精巧,气势宏大,表演技巧高超,活灵活现,蜚声国内外。</p> <p class="ql-block">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储存和收藏着本社区文化资料和实物,帮助观众了解隆里古城的历史演变和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门第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隆里门第文化分郡望、名望、家风,郡望为祖籍发源地。名望是以姓氏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别号作为代称,家风就是门风。是祖辈对子孙后辈是训导。</p> <p class="ql-block">科甲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甲也称科举,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为科甲出身,因祖上中进士,其后裔取堂名为“科甲第”,意取科举隆盛之意,寓意后代继承祖宗遗业勤学苦读,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关西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震,东汉弘农华阴人(今陕西),少好学,博览群书,当时称为“关西孔子”,杨姓因些取堂名称“关西第”。杨氏先祖杨钟秀有军功,镇守隆里,授“千户”职,世袭。</p> <p class="ql-block">三槐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p><p class="ql-block">隆里古城中有龙王、所王、西王、魏王四支王姓,分别来自江苏、江西、安徽、山西,郡口均称“三槐”王氏。龙王位于东门;所王居住南门上小街和西门张所街;西王居住木马街和桂花街;魏王主耍居住在赫门楼。其先祖王佑官至监察使员外郎。因其在庭中植三株槐树,遂称“三槐”王氏,明初“四王”到隆里所繁衍至今已24代,计600多年。</p> <p class="ql-block">苏湖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居,大门上挂有标志着屋主籍贯、身份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态博物馆起源于1970年的法国,1990年引入我国。它是国际博物馆界开发的一种新博物馆形态,是对小区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新形式。受保护的区域就是一座生态博物馆,并以各种方式记载和保护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精华。</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隆里古城南门。明代建戍楼,清代改建鼓楼祀神,光诸3年(1877年)重修,2002年维修。楼上原有关羽神像,悬有“亘古一人”匾额,设两道城门,俗称“勒马回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门洞上书“秀挹南山”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对着南门洞,建有一个类似照壁一样的墙壁,上写一个大大的“福”字,上面写有一首诗,两边还有一副对联。这样的城门结构让人感受到这座军屯古城的特点,一切都以防御为第一要务,就连城门都要摆上一个迷魂阵,让人防不胜防。</p> <p class="ql-block">西门迎恩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门正阳门,西门迎恩门重建于清光绪和同治年间。两城门除门上建有两层戍楼外,还设置有内外两道城门,即在门前筑有一堵墙,形成瓮城模样,出门洞后需转过90度,再出一道门才能到达城外。</p> <p class="ql-block">陈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三间两进两天井,外围护封火墙,祖籍福建,族人陈素养曾任成都按察传副使、陈敏中武举人。是家族聚会和商议事情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董家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董家井位于隆里古城内西大街与东大街相接出,为过去董三谟家专用井。截至2018年,是隆里所城中保存最好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百年来,随着屯兵汉族与当地侗、苗等少数民族的逐渐融合,古城内除徽、赣、苏等汉族明清建筑外,在街巷深处也出现了兼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隆里古城不仅是一座充满历史故事的古城,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馆。在这里,您可以深度体验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艺术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让您的旅游充满难忘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