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洪坑土楼群</p><p class="ql-block">洪坑土楼群位于永定区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由玉成楼、庆成楼、振成楼、永源楼、福兴楼、景阳楼、阳临楼、朝阳楼、庆福楼、光裕楼、九盛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万盛楼、尚德楼、辉萼楼、庆宜楼、永昌楼、永成楼、福兴楼、集源楼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p> <p class="ql-block"> 庆 云 楼</p><p class="ql-block">长方形土楼,林氏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由第十四世祖所建。</p> <p class="ql-block">土楼坐西朝东,占地约4500平方米。高4层,面阔13间,进深13间,内通廊式。全楼设一个大门、“道楼梯,楼侧有一口水井。底层后厅为祖堂。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p> <p class="ql-block">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遵循“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p> <p class="ql-block">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于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p> <p class="ql-block">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石头铺成的街道,古朴典雅且具有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坚实牢固。</p> <p class="ql-block">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p> <p class="ql-block">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如 升 楼</p><p class="ql-block">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如升楼建于公元1 9 0 1年,距今百余年。为什么命名为如升楼?是因楼小,像客家人昔时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许多游客称之为"袖珍土楼"。如升楼是单圈结构,楼底直径仅有8米,屋内天井圆形,屋顶瓦面内侧连缘为八卦形,外侧边缘为圆形。</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现存圆楼、八角楼、纱帽楼等三十多种各式土楼,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并称汉族五大传统样式住宅。</p> <p class="ql-block">土楼一二层没有窗户,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而上面的窗户因为外墙较厚,有些仅仅是开凿了一个洞,而这些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作为射击孔来防御敌人。当大门闭合时,土楼将自动生成牢不可破的堡垒。</p> <p class="ql-block">溪边一棵古榕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遮阴如伞,犹如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这片珍贵的自然环境。</p> <p class="ql-block">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p> <p class="ql-block">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p> <p class="ql-block">土楼的内部古朴典雅,弥漫浓浓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在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被美国误为核弹发射井,虽经过20年的研究,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图片,但仍无法了解1500座“核弹发射井”中的“机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证实“核弹发射井”是福建南部居民世代居住的土楼。</p> <p class="ql-block"> 富 裕 楼</p> <p class="ql-block"> 光 裕 楼</p> <p class="ql-block"> 林 氏 宗 祠</p><p class="ql-block">洪坑村为林氏村庄,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古朴的林氏家庙,四周有一些低矮的院墙围护,背靠青山,院外有池沼,两进一天井,后进略高,两边的附属建筑也渐次稍抬高。</p> <p class="ql-block">林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据《史记殷本纪》载,纣王暴虐无道,比干为少师之职,中正政言,数次进言劝谏而获罪,被剖心而死。比干夫人陈氏有孕三月,逃难于长林石室中,诞下一男婴,名坚。周武王伐纣,封比干,赠其子为大夫,赐林姓,林姓人尊坚为林姓始祖。</p> <p class="ql-block">永定林氏属西河郡,现有人口2000余人,均为文德后裔。清朝中后期,永定的林姓人又相继不断外迁,有迁往广东、江西、湖北、四川、台湾、香港等国内地区的,也有到东南亚等地的。</p> <p class="ql-block">林氏家庙正厅祖龛上方有堂号“敬爱堂”。</p> <p class="ql-block"> 振 成 楼</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按八卦图形设计,其神奇的构造倾倒世界。</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主要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在永定范围内,无论是哪一座土楼,楼内的男姓居民只有一个姓,而且都是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宗同族人。一家之内,家长说了算,一楼之内或全村同族之内,族长说了算,这是土楼客家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所严格遵奉的一条原则。</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p> <p class="ql-block">振成楼是悬山顶抬梁式构架,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一楼梯为一个单元。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p> <p class="ql-block">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p> <p class="ql-block">在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p> <p class="ql-block">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p> <p class="ql-block"> 天 后 宫</p><p class="ql-block">洪坑天后宫位于洪坑村入口处的金丰溪畔,由洪坑林姓第十七世发佑、活佑兄弟合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当地人称之为“姑婆宫”。</p> <p class="ql-block">洪坑天后宫平面为长方形,前向面宽约15米,前后进深约26米,宫前有一草坪,共占地约650平方米。整座建筑为砖木结构,单层,屋顶最高达10米。1940年代初,林霭民、林蔚民等人重修了天后宫;1950年代初土改时,宫内的神像被毁坏;1984年,由洪坑村旅居香港的林哲民牵头,募集资金重修天后宫,旅居香港的洪坑人纷纷出钱,寄回家乡重修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福建土楼永定景区是国家5A景区,由此沿台阶登观音山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清幽的台阶,温润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不由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安静幽深,林深不知处的感觉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观 景 台</p><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可以俯瞰土楼群,俯瞰视角下的土楼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在观音山半山腰的观景台俯瞰,承启楼的东边是方形世泽楼,西边是圆形侨福楼,承启楼处于二者中心。</p> <p class="ql-block"> 承 启 楼</p><p class="ql-block">承启楼位于高头乡高北村,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是对该楼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地处观音山脚下一片平坦区域,依山而建。选址体现堪舆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中重要的原则之一“相形取胜”。即:面山、背水、 朝阳。从闽西南的 气候特点来看:承启楼的朝向一方面有利于采光与通风;另一方面保证 土楼内部使用空间环境的舒适性,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p> <p class="ql-block">土楼建筑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红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墙厚达一米至二米的土楼,坚固得可以抵御野兽或盗贼攻击,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凉等功用。</p> <p class="ql-block">有限的生存空间是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是祖堂。三环楼就像三员大将紧紧守护着祖堂,这就是土楼大王的威仪,庄重而又壮观。</p> <p class="ql-block">整座楼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p> <p class="ql-block">土楼中的祖堂是土楼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标志性建筑,处于全楼的核心地位。即是全楼居民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又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二、三、四环随地势是由外环向内环逐步升高,各环地面铺装也是中间略高,因此,地面这种铺设方式结合当地降水特点,有利于雨水的排放与渗透,从而避免楼内积水。</p> <p class="ql-block">该楼为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余人,现仍居住300余人。</p> <p class="ql-block">承启楼各环的巷道大多由鹅卵石铺设成。二、三、四环房屋之间的通道与各环的巷形成T字形的铺设格局,T字形的水平方向是巷,T字形的纵向道路用较为细小的鹅卵石镶嵌成道路的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巷与各环交界,都有条形石料收边。</p> <p class="ql-block">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世 泽 楼</p> <p class="ql-block">方形土楼内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供奉祖宗牌位的堂口</p> <p class="ql-block"> 三 帝 庙</p> <p class="ql-block"> 侨 福 楼</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62年,侨福楼因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侨福楼结构相对简单,楼内空阔只有最外层的一圈。</p> <p class="ql-block">居住在土楼中的人们,至今仍乐此不疲地享受着擂大鼓、舞龙、舞狮、迎花灯、汉剧、“十番”表演、艺人绝技、木偶、迎亲、客家山歌等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民风之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土楼王景区游览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