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城趣事

蜀子川

<p class="ql-block">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江门市,濒临南海,毗邻港澳,水陆交通十分方便。那里美丽富饶,所谓的幸福指数很高。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我不同意占有财富的多少,而赞同幸福就是悠闲、寡欲和融入大自然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门时就看到酒店的门牌中有“丽宫”二字,估计是借用唐明皇与贵妃的行宫而取名。当天晚上,使用宾馆里的智能马桶,就让我无所适从。虽然坐便器右扶手上有“座温、保温、水温、洗净、烘干、除臭、女性专用、水势调节、风温调节(高、低)、臀部洗净、臀部按摩”等十几项标志和说明,但我只用了一个“臀部洗净”,由于没有对准目标,压力太大,不少水珠射在了我的裤子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鹅城,中国城市地名的一个美称,广东惠州也称鹅城,我去的是拍摄过电影《让子弹飞》的那个鹅城。原来并没有多少人知道鹅城在哪里,自从二○一○年岁末的《让子弹飞》放映后,就刮起了一股“追风效应”,鹅城成为很热门的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车上,大家都在谈论《让子弹飞》的故事情节,我却一无所知。因为那几年,很少有时间去看电影,或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一部完整的电视剧,也就不知道《让子弹飞》里有那些主角,是个什么表现的。总觉得有些电视剧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刚打开车门,就来了一老一少的妇女和男孩子,嘴里说着“依哩哇啦”、听不懂的话。说是保安,又像是有精神阻碍、看守场地的。游客虽然难于与他俩交流,但知道是“不许拍照”的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子弹飞》在广东有三个片场,其中就有开平市(鹅城)黄四郎的家。剧情讲述的是北洋年间,南部中国一场惊天动地的火车劫案之后,号令山林的绿林悍匪张牧之,遭遇行走江湖的通天大骗老汤,两人从生死宿敌变成莫逆之交,开始真正的决战,南国一霸黄四郎虎视眈眈镇守鹅城,一场场情杀命案连环上演,华南三王各自为阵,鹅城双艳粉墨登场,乱世枭雄的混战一触即发 ……正是这种故事情节,使票房收入惊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台山是“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陈铁军和周文雍的故乡。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讲述的是革命先烈周文雍、陈铁军真实的爱情故事。当时周文雍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陈铁军是中共广东区委的妇女委员。广州起义失败后,由于叛徒告密,两人同时被捕。敌人的严刑拷打和高官利诱都没有使他们屈服。在共同的战斗中,他们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一九二八年二月六日,不满二十三岁的周文雍和年仅二十四岁的陈铁军,在就义的刑场上举行了婚礼。他俩的爱情和生命,就是被敌人的子弹“飞”掉的。我曾到广州出差,参观广州孙中山纪念堂后,再去位于红花岗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园里苍松郁郁葱葱、花香鸟语,庄严肃穆中透着温馨祥和。烈士陵园北侧竖立的“血祭轩辕亭”,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光阴似箭,眼下的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快速通道上高速运行。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计划经济到搞市场经济,青年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发生了变化。那几年在单位,每年入行的新员工培训,也让我去讲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学生反映不错的原因是,把握住了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与时代发展的结合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上周文雍、陈铁军的故里,想起这对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革命情侣,用生命捍卫了信念,用青春浇铸了爱情。值得后人永远追思和祭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中国第一侨乡”,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孕育了陈白沙、梁启超、陈少白、陈垣等巨匠名家,那里还是上任不久的美国驻华大使雒家辉的故乡,听说上个月他刚携家人回来寻根拜祖过。在那块土地上孕育出的两院“院士”就有三十二名。真谓是“贤能辈出,厚德至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的十六世纪。它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那里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平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为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为防战乱、匪患,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爬上碉楼的顶层,举目远望,绿色田野拥抱着这一座座古建筑,好似当年的古战场回春,一派和平安宁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恰是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等地出现淘金热,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时期,开平许多地区的社会底层民众或被“卖猪仔”,或作为契约华工,或以家庭移民的方式离开家乡,踏上一条未知的天涯之路,很多人从此一去便杳无音信。但中国人“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情结让那些幸存的“金山伯”们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买地、建房和娶亲”三件事。“金山伯”们以他们带回来的居住国建筑的印象碎片和从国外寄回来的“普市卡”(公仔纸),上印有世界各地风光与不同国家建筑的明信片为依据,边施工边指导工匠建造他们的“理想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历史也不短了,在世界各地去挣钱的中国人也不少,在开放的世界里,每个地方都有华人华侨。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身居海外,不忘家乡建设。在江南农村的那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是农民工建造的自己的家;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不少楼堂馆所,是华人华侨投资建造的。这都能说明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碉楼景区时,夕阳的余辉洒遍田野,透过楼旁的竹林,更显碉楼的古韵与苍劲。今天,在这块美丽和谐的土地上,那一幢幢楼宇伴着担水浇菜的农夫,还有鹅群伸长脖子“哦哦哦”地高唱天歌。他们迎来朝阳,送走晚霞,送走四面八方的客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触景生情,我又想起了客家人的那幅对联:“客相逢你是客我是客来客都是客,家圆圆东一家西一家大家是一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