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凉山同事——蒋昭老师

萧老师

<p class="ql-block">蒋昭——</p><p class="ql-block"> 一位土生土长的凉山甘洛人,生长于彝汉交会地海棠乡,此乡与石棉县、汉源县、甘洛三县交会处,但又远离甘洛县城,文革前还不通公路,去海棠乡主要靠走路或骑马,翻山越岭,路途艰险。</p><p class="ql-block"> 海棠乡是彝汉聚居区,彝族汉族和睦相处,由于与三县相连,马帮要道,商贾交往较多,文化相对发展较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蒋昭生于这样的穷乡僻壤,与外界机乎隔绝的不毛之地,1959年居然考上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师大)中文系,轰动鄰里!据甘洛县志记载,蒋昭成为文革前甘洛籍仅有的三位大学生之一。1963年大学毕业,毅然决然回甘洛中学任教,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  197✘年,甘洛迎来一次“外事任务”——接待印尼共产党要员路易艾迪,县上十分重视,并举行县级各单位的彩装游行,贵宾和县领导坐在县委门前检阅游行队伍,艾迪兴奋不己,不断拍照,不时赞美凉山甘洛的巨大变化,晚上在新建的大礼堂作文艺演出,县领导觉得体操队是一张名片,第一次安排在舞台上表演体操,为了让大家看到体操队后继有人,我安排了幼儿上小平衡木(即体操櫈),需要马上定做一张。</p> <p class="ql-block">  那时学校老师在艰苦环境下自立自強精神令人感叹!个个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星期天就是劳动日,在荒坡地角,去种地栽菜,自做煤饼是必做的功课(甘洛无烟散煤含硫低,但需自己做成煤饼煮饭烤火),自做家俱,老婆给丈夫和孩子理髮,煮饭洗衣带娃是必修课,独特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  江校长正苦于马上找不到木工做体操櫈,突发奇想,为何不请老师中的木工巧将呢?于是请来蒋昭,史福华,杨玉文三位老师,按我设计施工,他们辛苦一天,圆滿完成演出任务。</p> <p class="ql-block">  凉山体操队能上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接受新华社等报刊的采访,取得的成绩确实是凉山州,甘洛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教育局彭力局长,王银庆两位局长亲力亲为,顶住压力,为体操队解决器材场地训练比赛经费,没有他们的领导帮助体操队难以为计。同时也是学校江泽章、李克三校长他们为体操队“遮风挡雨“,并具体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各位老师对体操队的厚爱,一直存留在孩子们心中,他们难忘这些帮助爱护她们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我与蒋老师是球友,他高桃的身材与我配合默契,常常与部队等友鄰单位切磋球技。我们甘中师生队曾在一场激烈的拼斗中打败甘洛县代表队,令当时县体委个别人咬牙切齿。</p><p class="ql-block"> 我与蒋老师并没深交,但赞赏他的正直为人。有一事令我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选拨干部的“四化“标准,并大力培养年轻干部,我有幸被选拔为成都市体委副主任的对象,派干部到甘洛县考查我在甘洛的表现,时任甘中校长的蒋昭仗义执言,肯定我在甘洛11年的工作成绩和业务能力,并大胆地告诉考查者,注意县上有个别人与萧冠军有“矛盾”,是否会有不实之词。蒋面对上级不怕打击报复,说实话,主持正义。此事令我至今永记。</p> <p class="ql-block">2004年甘中老教师组织了一次回甘洛的盛大聚会。</p><p class="ql-block"> 回到母校,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在座谈上由时任甘中校长耿道康介绍甘中的教学,升学,培养人才的成果,原任甘中校长江泽章和蒋昭代表老教师对甘中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感谢甘中师生对老教师的热情款待。</p><p class="ql-block"> 新老教师的合影照是难忘的一幕,学校专门杀了一头牛,在露天的大铁锅中牛肉箩卜汤飘香,红烧牛肉味美,凉办牛肉里甘洛花椒麻而香,让大家品尝到最有乡情的盛宴。</p><p class="ql-block"> 去烈士陵园缅怀从民改至建设甘洛的干部,回忆他们为凉山献出一生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而安排去甘洛海棠乡参观特别有意思,虽然沿着土石公路开车,有些不平而搖晃,但想到以前要步行一天才能走到的乡镇,我们已经很幸运了。</p><p class="ql-block"> 走到甘洛县与石棉县的交界的高山处,此处无人居住,寒风凛冽,更能体会当年老同志步行经此地进甘洛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走进海棠乡镇,青石板路小街让人感受到当年石达开败走此地,而红军从此胜利突围进行长征的故事,这南方丝绸之路蕴含许多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参观海棠小学,对长年坚持在高山教育战线的同事表示敬意。</p><p class="ql-block"> 而海棠乡上一座“千佛寺”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门前十余级的青石台階,寺廟依山而建,内有千佛石刻,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曾经历过文革风暴,据蒋昭老师的回忆,在那“除四旧““横扫封资修“的曰子里,寺廟也成为造反派攻击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寺廟前两座雕刻的大石师,被造反派打坏,还准备炸毁,蒋昭老师知道后,奋不顾身去保护,并直接请乡上领导阻止。</p><p class="ql-block"> 蒋昭深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不断提出保护海棠文物、文化的建议。并深入老百姓了解情况,撰写了红军过海棠的历史,讲述南丝绸之路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蒋昭老师为寺庙写的对联悬挂在大门口。此联由蒋昭姪儿农民画家、撰刻家刻制。</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2004年拜该寺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而安排去甘洛海棠乡参观特别有意思,虽然沿着土石公路开车,有些不平而搖晃,但想到以前要步行一天才能走到的乡镇,我们已经很幸运了。</p><p class="ql-block"> 走到甘洛县与石棉县的交界的高山处,此处无人居住,寒风凛冽,更能体会当年老同志步行经此地进甘洛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走进海棠乡镇,青石板路小街让人感受到当年石达开败走此地,而红军从此胜利突围进行长征的故事,这南方丝绸之路蕴含许多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参观海棠小学,对长年坚持在高山教育战线的同事表示敬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海棠千佛寺内一神殿门前对联映入眼帘——“傍西山万里云霞是拜佛聖地,依马鞍千里松涛乃朝圣佳境”。此楹联为此廟之文物,把海棠乡描绘如此之美!寄托了朝圣人心境!</p><p class="ql-block"> 仔细一看,此联是由蒋昭老师亲拟并书写,足见蒋老师的文学素养和书法功底!</p><p class="ql-block"> 而此联由蒋老师的姪儿——农民画家,优秀彖刻师雕刻而成,此廟文物也!</p> <p class="ql-block">  我到甘洛时蒋老师还是单身,正处在热恋中,也从同事中听到他浪漫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吳雪梅老师同蒋昭老师是西师校友,吳老师是个热心人,自己与程天宇老师已成婚配,特别关心昔曰校友。千方百计从中促成。</p><p class="ql-block"> 蒋昭老师高挑的身进,人长得很帅,又是能功巧匠,还乐于帮助人。那时甘洛还没有自来水,要下坡到河中去担水,王芳云等老师有时请蒋老师挑水,蒋老师热心帮助。</p><p class="ql-block"> 那时各家吃饭都是在一个废木箱作餐卓,蒋老师与幼如姐史学茹老师同为语文教师,关系很好蒋老师主动帮助她做一张餐卓,给史老师母亲留下美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幼如是成都师范生,文革主动到甘洛上山下乡,是外地到甘洛的“老知青”,但她能歌善舞,很快选入甘洛县宣传队,上山下乡演出。</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平坝乡演出后,晚饭后要步行去海棠乡,天色已黑,幼如从大城市来走这上坡下坎的山路,十分艰难。蒋昭陪伴而行,打电筒照路,而未与之牽手?!</p><p class="ql-block"> 有情人终成眷属!当年受极左路线影响,甘中老教师被下放到区乡,面对蒋老师下放到边远的平坝乡,幼如义无反顾的在1970年在乡村喜结连理!</p><p class="ql-block"> 夫妻恩爱一生,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蒋昭特组织甘洛中学教师及甘洛干部在他家聚会,欢声笑语,亲切聊在甘洛的岁月,艰苦中的奋斗,同志间的真情。中午他全家招待大家丰盛的自助餐,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2006年甘中在成都老师做东组织甘中老师生大聚会,从成都农业厅招待所开会,到郫县农科村游玩,再回或都游浣花溪公园,吃北京拷鸭。蒋老师作为主要办会人,十分辛劳,会上蒋老师的主题发言,感人至深!</p> <p class="ql-block">  那次聚会,蒋老师说他笔耕不辍,写了数十万字有关凉山的历史著述,后来由天马出版社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