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恢复总参、总政、总后、总装四总部领导体制

至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016年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保持着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四总部军事体制,是我军最高军事业务领导部门,它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科技化、规模化跨时代的发展变化。2016年之后的军改,撤销了四总部的组织体制,被拆分为七个部(厅)、三个委员会、五个直属机构共15个军委一级职能部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军四总部臂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原有的四总部撤销拆分,弊大于利。那是为什么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四总部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参谋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南昌起义时,设立了起义总指挥部参谋团,刘伯承任参谋长,这是我军第一次成立的参谋部,标志着我军参谋部创建的开端。1931年11月,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成立,这是人民军队第一次建立总参谋部。1933年5月,总参谋部正式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部。红军时期,先后担任总参谋长的有叶剑英、朱云卿、刘伯承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领导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时期的总参谋部,在苏区前四次反围剿中,执行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同时指导了全国各大苏区红军的建设,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在长征途中,巧施作战计划,在艰难险阻中,取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成立了中共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总参谋部。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中共军委总参谋部参谋长的有肖劲光、滕代远、王若飞、叶剑英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抗日烽火的硝烟中,面对敌后复杂、残酷的军事斗争,中共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指导了各个抗日根据地人民军队的发展。并对日军、伪军、军、地方军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给予了八路军、新四军正确的作战方案和命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的七大之后,中共组成了新的军委,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兼任总参谋长,叶剑英为副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彭总忙于指挥西北战场,无暇顾及军委总参谋部的工作,决定总参谋长一职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代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期间,代理军委总参谋长的周恩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段时间内,军委总参谋部跟随党、毛主席转战陕北,渡过黄河,到达河北西柏坡。在解放战争一系列的战役作战决策中,总参谋部运筹帷幄,协助毛主席做出了解放全中国的军事谋划和作战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设立了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徐向前任总参谋长,聂荣臻任副总参谋长。由于徐总体弱多病,不能到岗就任,因此由聂总代理总参谋长一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建国初期,总参谋部既要指挥沿海地区解放战争、各地区剿匪工作,又要制定抗美援朝作战方案、协调各方面工作,以及创建解放军各军兵种、各军事院校的工作,处于最繁忙的时期。在此期间,总参谋部成功预测了美军在仁川登陆的时间和地点,标志着总参谋部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完善、常规的军事领导机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正式成立,粟裕大将任解放军第一任总参谋长。在此之后,总参谋长先后由黄克诚、罗瑞卿、杨成武(代理)、黄永胜、小平、杨得志等开国将军们担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军第一任总参谋长:粟裕大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施第二次军衔之后,迟浩田、张万年、梁光烈、陈炳德等新时期革命军人先后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轮军改,解放军总参谋部拆分为军事委员会联合参谋部、训练管理部、国防动员部、战略规划办公室、机关事务管理总局、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等七个部门(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改之前,总参谋部负责组织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建设和组织,指挥全国武装力量的军事行动,设有作战、情报、通信、军训、军务、动员、装备、机要、测绘、外事、管理以及各兵种业务部门。同时,军委通过总参调动兵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政治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政治部始建于红军时期,1931年3月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其后,为适应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战争形势的需要,在各个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机构名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时期,担任总政治部主任的有:毛泽东、周以栗、王稼祥、贺昌(代理)、顾作霖(代理)、李富春、博古、陈昌浩、王稼祥(第二次担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时期,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右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总前敌指挥部政治部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改编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主任。同年10月,在延安设立中共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与军委机关一起驻延安王家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为统一对外名义,军委政治部以八路军政治部名义出现,主任任弼时(未到职),副主任傅钟、谭政。晋东南的八路军政治部以“野政”、“集政”名义对外。8月之后,由王稼祥担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的七大之后,刘少奇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由我军政工战线的卓越领导人罗荣桓,担任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1954年10月,解放军总政治部成立后,罗荣桓继续担任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的八大之后,先后由谭政、罗荣桓(第二次担任)、肖华、李德生、韦国清、余秋里等开国将军们担任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军第一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施第二次军衔之后,杨白冰、于永波、李继耐等人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轮军改,解放军总政治部拆分为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政法委员会等三个部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改之前,总政治部负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宣传、思想政治、青年、组织、纪律工作,并负责保卫及对外联络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总后勤部</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工农红军成立创建初期,后勤工作领导机构继续大致沿用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在部队中设军需处、军医处、留守处等分管有关后勤业务。</p><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下设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随之在江西瑞金成立。中革军委首次尝试实行总部领导体制,下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经理部、总军医处等机构,其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最早设立的总后勤部,范树德任部长,标志着人民军队后勤力量建设的开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民军队后勤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杨立三</p><p class="ql-block">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年,中革军委成立了总供给部(部长杨立三、政治委员叶季壮)、总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贺诚)。之后又设立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兵站部,杨立三调任总兵站部部长,杨至诚接任总供给部部长。</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后勤机构仅设总供给部和总卫生部,林伯渠任总供给部部长,贺诚继续担任总卫生部部长。西安事变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后方勤务部,叶季壮任部长。</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成立了中共革命军事委员会后勤部,叶季壮任部长兼政治委员。百团大战之后,杨立三接任部长。此时的后勤部,主要是统筹中直和军直机关的后勤保障。总的任务是组织中直、军直机关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做好供给分配工作。各大根据地的后勤保障,由各大军区后勤部门负责。</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开始后,军委总后勤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杨立三任部长。负责协调各大军区、各大野战军的后勤调配工作,各大野战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是由它们各自的后勤部门负责完成。</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总后方勤务部,杨立三任部长兼政治委员。1952年之后,黄克诚接任部长兼政治委员。1954年10月,正式成立解放军总后勤部,黄克诚继续担任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洪学智上将(六星上将)</p><p class="ql-block">党的八大之后,洪学智接任总后勤部部长。在建国十周年之后,先后由邱会作、张宗逊、张震、洪学智(第二次任职)担任。</p><p class="ql-block">实施第二次军衔之后,赵南起、傅全有、王克、廖锡龙、赵克石等新时期革命军人担任总后勤部部长。</p><p class="ql-block">本轮军改,解放军总后勤部,拆分为军事委员会后勤保障部、联勤保障部队等两个部门(单位)。</p><p class="ql-block">军改之前,总后勤部负责全军后勤的组织指挥与勤务保障,管理全军各项后方勤务事宜,组织实施全军后勤保障工作。</p><p class="ql-block">总装备部</p><p class="ql-block">1998年4月,在原国防科工委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从此,我军武器装备和国防工业有了统一、专业的领导机构,并且成为解放军四总部之一,正大军区级。</p><p class="ql-block">从这以后,我们都习惯性的称呼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为解放军四总部,标志着我军军事组织体制建设的健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军总装备部第一任部长:曹刚川上将</p><p class="ql-block">本轮军改,总装备部拆分为军事委员会装备发展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等三个部门(单位)。</p><p class="ql-block">军改之前,总装备部负责全军的装备工作,并负责对装备活动经费的审查、监督、审计,并负责装备理论等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载人航天工程</p><p class="ql-block">在熟悉了解放军四总部的历史沿革之后,笔者来说说为什么撤销解放军四总部建制,弊大于利?</p><p class="ql-block">1、经历了革命硝烟的洗礼</p><p class="ql-block">在八一起义的南昌城头,打响人民军队建军的第一枪开始,人民军队已经走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光辉历史。</p><p class="ql-block">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在革命战火的洗礼下,见证了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弱小变强大的艰辛历程。每一道命令,每一个文件,都是在他们的运筹帷幄之中,通过电波的传输,传达给每个部队。可以说,总参、总政、总后的权威性、严肃性,都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位指战员的心中,只要提起它们的名字,会肃然起敬,坚决的完成总部下达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尊称为“叶参座”的叶剑英元帅</p><p class="ql-block">总参、总政、总后,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创建下,领导人民军队,解放了全中国。换句话说,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也倾注了开国将帅们的心血,是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建立、发展的。</p><p class="ql-block">总参、总政、总后的组织体制,已经在革命年代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验证下证明,它们的组织体制,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能最大限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p><p class="ql-block">因此,在革命硝烟的洗礼下,它们已经淬火成钢,完全适合人民军队的领导体制。虽然,总装备部成立的很晚,但是在它的领导下,已经完成了武器装备的好几茬更新换代,已经深入人心。载人航天、航母等重大工程,都是在总装的领导和协调下完成的。</p><p class="ql-block">2、部门名称</p><p class="ql-block">军改之后的联合参谋部、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装备发展部的名称,没有总参、总政、总后、总装的名字霸气,缺乏对敌人的一种震慑性,更没有解放军总部的威严性。</p><p class="ql-block">铁甲洪流,车轮滚滚,战机翱翔蓝天,舰艇纵横海疆。人民军队高大、威猛、勇敢的形象,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留下了烙印。解放军四总部的名称,也已经被人民群众所熟悉和认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艰苦训练的解放军战士</p><p class="ql-block">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军人,已经非常熟知解放军四总部的组织机制,也习惯了四总部的领导机制。橄榄绿渲染了着革命军人人生的色彩,军号声吹响了革命军人心中的赞歌,嘹亮的口号震撼着革命军人的心灵,铮铮誓言注定革命军人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人民军队的领导部门名称,不要轻易去更改,否则会淡化总部的权威性。</p><p class="ql-block">3、职能分工</p><p class="ql-block">从红军时期开始,总参谋部就是管军事作战和部队训练的,总政治部就是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宣传、青年工作的,总后勤部就是统筹管理部队后勤保障的。后来成立了总装备部,就是专门负责武器装备和国防工业发展的。</p><p class="ql-block">四总部职能清晰,分工明确,分别管理人民军队的四大方面,能集中力量,迅速完成部队的所需所</p><p class="ql-block">本轮军改后,虽然细化和增强了部门职能,但是部门太多,不易统一指挥和领导,中间环节增多,不利于快速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一旦战争来临,需要简化程序,这么多的部门,不能及时完成战斗部署。</p><p class="ql-block">4、业务部门</p><p class="ql-block">在军改前,解放军四总部分别是军事、政工、后勤、装备的业务专门领导机构,就人民军队的发展、建设、壮大,能给予最专业、最系统的领导和指导。</p><p class="ql-block">在军改之后,解放军四总部被拆分为15个军委部门,变成了军委的办事机构。就好比一个公司,负责专门技术业务的各大部门,都变成了办事员。</p><p class="ql-block">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组织关系理顺了,不管是和平时期的军事训练,还是战时的快速拉动,都能发挥人民军队最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建议恢复解放军四总部组织体制,使人民解放军保持永远的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总结语:从八一建军开始,在巍巍井冈山的八角楼,在红色首都瑞金,在惊涛骇浪的金沙江边,在白皑茫茫的夹金山上,在一望无垠的川西大草原上,在滚滚延河水、巍峨屹立的宝塔山边,在西柏坡的田野间,都有总参、总政、总后的身影,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四总部应该永远保留下来,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