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百丈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古寺庙之一,是"禅林清规”(即“天下清规”)发祥之地,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p><p class="ql-block"> 六年前,我在南昌工作时,家住江西宜春市奉新县的好友刘大鸿先生,在双休日曾开车陪伴我去他家门口的百丈寺游玩过一回。今日赋闲在家,找到当年微信中的图文记录,整理成文,与君分享。</p><p class="ql-block"> 百丈寺地处江西省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赣西北山区,具体属地是在奉新县境内的百丈山中。</p><p class="ql-block"> 百丈寺最初为乡导庵,后因大智禅师怀海在此住持修行时,改为百丈寺,抗战时期毁于战火,之后虽然重建恢复,但规模较小,与其声誉极不相称。</p><p class="ql-block"> 百丈寺不仅是奉新的百丈寺,更是世界的百丈寺。为尽快恢复这座享誉世界的禅宗祖庭,落实党的宗教政策,2004年当代佛门泰斗,百岁高龄本焕长老集亿元善款重建百丈寺祖庭。重建工程于2009年9月顺利告竣,2011年8月31日举行了开光庆典。</p><p class="ql-block"> 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禅宗则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而《百丈清规》则是禅宗的传统戒律。当年百丈山怀海禅师在为禅宗寺院制定《禅门规式》时,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根据中国禅宗的具体情况,结合禅宗寺院历史文化、社会环境、传统习俗等实际问题,博采印度佛教中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佛教寺院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即古清规)。后经历代多次增订,逐渐完善。至元顺帝时,百丈寺住持德辉重新修定,并由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诉等校正,即形成今本《百丈清规》。</p><p class="ql-block"> 《百丈清规》是佛教书名(也是约束禅宗寺院及僧众的清规戒律)。全书共计八卷,分为九章,记载佛教寺院、僧团生活规式,对寺院僧团组织形式、宗教活动仪式规制等有详细规定。其中第五章“住持”、第六章“两序”、第七章“大众”等,阐述寺院中各等职事的职责、僧众日常生活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处理互相之间关系的原则等。</p><p class="ql-block"> 《百丈清规》为后世寺院丛林所遵循,后收入《大藏经》。巜百丈清规》是中国禅宗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禅宗历久不衰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保障。</p><p class="ql-block"> 佛教有语云:"法轮未转,食轮先行。”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佛教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经济基础。古代的传统禅宗寺院有山林地产,在过去农业社会,寺院一般都是庄园经济模式,主要是出租山林田土收取地租,并接受信众的乐施善捐,同时又大力提倡僧众从事农业生产,自力更生,禅农并举,自给自足。</p><p class="ql-block"> 从巜百丈清规》中,可以看到其中的最可贵之处,那就是在于寺院经济方面的规定: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人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当时在佛教发源地的印度,其和尚仍多以乞食,依赖信众布施为生。</p><p class="ql-block"> 怀海禅师在百丈寺住持20多年,他倡导僧众要做自由人,做无求人。不求施舍,唯自食其力也。所以始终不渝坚持集众作务,实行普清法,不分上下,亦禅亦农,自供自给,岁有盈余,并以此作为百丈寺家风予以传承下去,僧众亦从中修身修心修行日益精进,获得福慧圆满。</p><p class="ql-block"> 联想到在当下唯利是图的商业模式运营的裹挟下,有不少寺院庙宇以宗教信仰为平台,以施展五花八门的赚钱门道为敛财目的,导致佛教寺庙管理上极大的混乱,社会公众早已见怪不怪。</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广东某寺庙曾经张贴出广告,招聘职业和尚,开出的条件是:包吃包住月薪为4000元,8小时工作制,出差上门做法事,按小时发放出差补贴,还视香油多少而加分红,做满3年工资翻倍,下班之后不干预私生活。</p><p class="ql-block"> 当职业和尚的工作无压力,只要敲敲木鱼念念经,年薪高比白领,不少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趋之若鹜。</p><p class="ql-block"> 站在百丈寺的天王殿中,我和大鸿先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巜百丈清规》是否要再次重新修订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