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歌剧《江姐》情缘

大土

<p class="ql-block">&nbsp;&nbsp; 最近又回看了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空政歌剧团复排的歌剧《江姐》影片(第二代江姐杨维忠主演),感触很深。由此联想到我们青海兵团回到青岛的原宣传队成员与歌剧《江姐》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1977年,我们当时的青海农建师文艺宣传队全体成员来到青岛市歌舞团学习。正赶上该团紧锣密鼓排演空政歌剧团复排的歌剧《江姐》,半年时间我们的演员、乐队参与了这场难得的排练和演出,并基本确定了我们将这部经典民族歌剧带回青海的思路和计划,也与青岛歌舞团的老师同仁们结下深厚友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nbsp;学习结束返回青海后,决定尽早推出这部大戏。虽然以前也照猫画虎地学演过几部京剧样板戏,但初次接触大型歌剧,压力和困难可想而知。我们确定了导演、乐队指挥,并调整充实队伍,根据剧情需要结合每人特长逐个确定角色,抓紧排练。同时组建了一支中西的单管制管弦乐队及专兼结合的精干高效的剧务班子。物质条件有限,白手起家,自行制作服装、道具、布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首次担当如此重任的导演、指挥,干中摸索钻研学习,群策群力探讨研究,短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经过实践证明,所选人员个个都是合适的,完全能够适应大戏排演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在青海高原首次演出七场歌剧《江姐》。不到两年时间,先后在青海柴达木地区巡回演出近90场。当年年底参加青海省文艺调演期间,演出一台自创小型节目的同时接受青海省文化厅邀请,在省城西宁专门为参演的全省文艺工作者们进行示范演出。为应对这场临时决定、事先缺乏充足准备的演出,青海省话剧团、西宁市豫剧团分别提供了补充群众演员、舞美、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这次面向全省的展示演出引起强烈反响,也成为奉献给高原人民的重要文化大餐。我们这支队伍素质也在原来乌兰牧骑式劲旅的基础上大大提升。</p> <p class="ql-block">   1980年起,随着知青返城政策的落实,师宣传队撤销,成员陆续各奔前程,其中大多数返回故乡青岛。</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nbsp; 2005年前后,原青岛歌舞团两位重要的文艺老前辈韩明新、汪宝卿发起组织业余队伍排演歌剧《江姐》的倡议。韩明新最早是哈尔滨歌剧院的老演员,曾出演过歌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来青岛后在市歌舞团歌剧《江姐》中饰演过蓝胡子;汪宝卿是歌舞团乐团指挥。怀着对弘扬民族经典歌剧的初衷,凭借着我们的友谊及对老师的敬重和对歌剧《江姐》的深厚感情,我们积极响应支持参与,他们遇事也是主动与我们沟通。韩明新老师亲自担任歌剧排演的导演,选定了扮相好、有戏剧表演基础、嗓音出色的蔡秀珊担纲主角江姐。他手把手地教授指导大家学唱、演戏,后来还曾筹建过七彩风歌剧团,辅导过一批学生。</p><p class="ql-block"> 汪宝卿老师为组织乐队,多方奔走,接受了我们青海兵团乐队指挥的建议,组建了多功能、表现力强的小型乐队。年迈的他通宵达旦亲自动手为乐队配器,为每位乐手抄谱子,至今剧组使用的乐谱还是汪老师的手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位老师体弱有病,坚持初心不改。青岛的歌剧《江姐》民间演出队伍是他们首创。初创时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四方文化馆提供了排练活动场地,爱好者热心参与,捐款捐物,推荐演员,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我们有幸再次参与重排《江姐》提供了必要条件。 那时组建的队伍曾在四方剧院等演出过多场,深受广大民众欢迎。尽管二老已离世多年,但留给我们的记忆是十分深刻的,他们为青岛传承民族经典歌剧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我们青海兵团老战士艺术团赴深圳参加全国知青文艺汇演,汪宝卿老师将《江姐》部分音乐改写成器乐合奏曲,亲自动手配器抄写送来,提议以《红梅赞》为题参赛,体现了老音乐人的用心良苦,也正符合我们的心愿。歌剧《江姐》音乐深入人心,深受欢迎,深圳演出得到观众及评委好评。</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nbsp;从青海到青岛,从青少年到老年,歌剧《江姐》一直伴随我们走过难忘的岁月。源于大家对这一民族经典歌剧深深的喜爱,有众多战友先后参加过有关活动。2019年4月,我们原来的师宣传队战友聚会,还专门安排了当年歌剧《江姐》所扮演的各个角色唱腔及有关曲目的演唱,小乐队即兴伴奏,现场情绪高涨,仿佛又回到青春岁月,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传唱《红梅赞》到后来整场歌剧的排演,《江姐》始终牵挂着我们的心。歌剧的剧情、台词、唱腔音乐甚至打击乐的鼓谱我们都能熟记于心。演江姐、学江姐,为红色经典的传承我们曾经尽心尽力,也是毕生难忘的经历。如今看来,青岛的蔡秀珊能坚持排演十八年,也是很不容易,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典就是经典,精品毕竟是精品,多年后再次重新观看1978年版的电影歌剧《江姐》,魂牵梦绕,回想起这一段段、一幕幕走过的艺术路,特别是在青海高原我们与歌剧《江姐》结缘以来,始终是难以割舍的情怀,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