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操 在 乌 林(之三)

耳顺者

<p class="ql-block">作者 李良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篇】乌林败走是曹操主观撤退的战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曹操对败走乌林仍不认输:“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p><p class="ql-block"> 《曹操集》附录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写道:“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舡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江陵之守,物尽穀殚,无所复据,徙民还师,又非周瑜之所能败也。”</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曹操认为败走乌林并未输,而是“孤烧船自退”,乃主观采取了撤退的战略。</p><p class="ql-block"> 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曹操(155年一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亷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东为东郡太守,及董卓擅政,乃散尽家财起兵,讨董卓。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后击破乌桓,统一北方,进位丞相。后攻荆州,赤壁之战败归,封魏公。建安二十五年病逝洛阳。</p><p class="ql-block">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的军队与孙刘联军在长江中游赤壁、乌林一带展开了一场争夺汉鼎的战争,史称“赤壁之战”也称“乌林之役”。</p><p class="ql-block"> 曹操率军东进目的是消灭孙权、刘备的势力,统一南方,进而统一全国。但事与愿违,出师不利。曹操水军在赤壁江面遭遇孙刘联军后,大败,便撤到江北乌林沿长江一带建起水寨和旱寨,与江南孙刘联军形成对峙。但是,乌林军众已感染疾病。曹操审时度势,认为退兵是迟早的事。然而,数十万的部队,如果全部由陆路撤退,规模庞大,速度太慢。而且留下千多艘船舰,被孙刘联军得到,后患无穷。因此曹操决定让一部分军士以从水路撒退。军中有熟悉赤壁风向的人说:“目前虽时值寒冬,刮的是西北风,但这里有时也会刮起強烈的东南风。”曹操心中有了主意,于是顺水推舟接受庞统的连环计,让船舰首尾相接,以诱使孙刘联军来攻。</p><p class="ql-block"> 黄盖探知曹操的船首尾相连,于是建议周瑜用火攻。为了让曹操放松防备,黄盖派人送信曹操,说明投降之意。以曹操机警的个性,当然已洞察到黄盖是诈降。于是,将计就计,并制造了一些假象。果然那天江面刮起了东南风,黄盖见机不可失便将装满油脂干柴的船只向曹军水寨冲过来。等到黄盖放火,曹操便按计划,把一部分船只焚烧起来。因为这些舰船原本是接收自荆州水军,烧了,也不觉太可惜。但决不能让孙刘联军获得这些船舰。于是,命令大部分船只砍断铁环,急速向西撤去。接着,又命兵士连同岸上的营寨也一起放火烧了。陆上、水上都燃起了熊熊烈火,形成一道强力防线。曹军便趁机分陆路和水路迅速撤退,迫使孙刘联军兵分两路去追击。</p><p class="ql-block"> 到此,曹操的撤退战略,取得了初步胜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笫四十九回写道:“黄盖的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操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p><p class="ql-block"> 陈寿《三国志》认为,乌林一战,周军不可能烧尽北船,因为:</p><p class="ql-block"> 1,曹军舰队船多,沿江水寨有二十四座门,那些离得远的,一时没有烧着的船上,将士们决不会坐以待焚。</p><p class="ql-block"> 黄盖说:“寇众我寡,当有千艘舰船,而烧船的手段单一。十艘引火船不可能引发千艘以上舰船同时着火。”</p><p class="ql-block"> 2,曹军舰队的列阵,不可能全烧。</p><p class="ql-block"> 黄盖曰:“操军船舰首尾相接。”曹军舰队必然是沿江从东向西排成首尾相接的很长的“长蛇阵”。这样的阵形,无论是烧头还是烧尾,抑或烧中,都不可能一下子全部烧毁。如若烧头,则其中、尾部必然可以离散;若烧其中,则头尾两段离开。再说,当时曹军的舰船大多用的是刘表的旧船。舰船的锚具仍只是大棕索系矴石(石锚),并无铁索、铁锚,更谈不上用铁索环将全部舰船锁住。何况,当时黄盖利用东南风,由南向北烧,直烧到曹军岸边的旱寨。故,只能将曹军舰队断成两截。</p><p class="ql-block"> 3,黄盖见曹操被小船接走,便驾船在后边追赶。张辽保护曹操向岸边行驶,见黄盖渐渐逼近,便弯弓搭箭,对准黄盖射去。黄盖中箭落入江中。周瑜军舰突然失去前敌指挥官,给曹军的舰队撤退,提供了机会。因此,不可能“尽烧北船矣”。</p><p class="ql-block"> 曹操率众从陆路撤离乌林,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经过血战,曹军终于甩掉了孙刘联军的追击,向西北华容道方向撤退。从乌林到华容没有直路可走,只能沿长江向西奔逃。行至太平桥时,“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踏藉,陷泥中,死者甚众。”</p><p class="ql-block"> 来到杨林山(今监利白螺镇),遇到赵子龙阻截,曹操派大将张辽、徐晃迎战,自己则带领人马向西奔去。</p><p class="ql-block"> 来到葫芦谷,又被张飞拦住。张、徐二将纵马来攻,曹操乘机拨马走脱,诸将也各自脱身。</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撞过几到关口来到了华容道(注:华容道在今监利西南12公里,即曹桥至毛家口的一条湖区小路,约7.5公里)。此时,曹操身边也只剩下300多人马,不巧,在这狭路上又逢劲敌,遇上了关云长。将士们饥饿、疲惫不堪,已无力抵抗、硬战了。曹操无奈,只得亲自上前,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他得以回到荆州。至此,曹操历经千辛万苦,他的主观撤退战略,取得了笫二个胜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乌林之役中,火烧乌林,曹操的水军舰船并非全部在乌林江面被黄盖烧毁,只是离黄盖火船较近的、一时难以将铁链拆开逃走的船被烧掉了。那些离得较远的、没烧着的船上将士,立即用铁锤、撬棍将铁环砸断,迅速溯江而逃。一批将士逃离了火海,几百艘船只也侥倖逃离了乌林,顺风西撤。回到荆州水军训练基地巴丘湖。</p><p class="ql-block"> 巴丘湖又叫青草湖,古五湖之一(因湖中多青草,冬春水涸,青草弥望而故名)。巴丘湖在今岳阳市西南和洞庭湖北部。这时,正值寒冬腊月,风雪交加,寥无人烟,没有后勤补给。此时,曹军将士不仅饿着肚子,还要面临无尽的危机。不少人感染了疾病,疲惫不堪。更严重的是孙刘联军舰队已跟踪而至。</p><p class="ql-block"> 《三国志.郭嘉传》中载:“太祖(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p><p class="ql-block"> 《括地志》中说:“巴丘湖中有曹公洲,即曹公被孙权所败,烧舡处,在巴陵南四十里。”今洞庭湖北岸还留有“烧船坞”遗址。曹操为了不让孙刘联军获得这些舰船,命令曹军将士弃船登岸,并烧掉所有船只,取道华容,退回荆州。所以曹操回到许昌后,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认为,“昔赤壁之役遭离疾气,烧舡自还,以避恶地,又非周瑜这能败也。”</p><p class="ql-block"> 至此,曹操实现了撤退的战略的第三个胜利。赤壁之战到此全部结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曹操回到许昌后,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封为魏公。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进爵魏王,成为魏国的太祖。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享年66岁。</p><p class="ql-block"> 周瑜,文武兼备,有雄才大略,是东吴的主要功臣。于建安十五年在出征西川的路上,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孙权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立吴国,都城秣陵,并改名建业,即今之南京。</p><p class="ql-block"> 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p><p class="ql-block"> 乌林之役结束了东汉末年世族豪强长期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人民有了短暂的安定,得以休养生息。当然也为西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日完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良锷,洪湖新堤人,194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中专语文高级讲师。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作家协会顾问。洪湖市政协文史专员。</p><p class="ql-block"> 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50多篇。近几年在《人民政协报》、《荆州日报》、《洪湖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多篇。已经出版了三本书,还有六本文史研究作品已定稿,尚未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