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往事(十一)《母亲的肩膀》

大千视界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夏天,母亲从姥姥家背着我走回家,路两边沁着野花的芳香,我的胳膊搭在母亲的肩膀上,在太阳的照射下,我慢慢的睡着了……这个片段珍藏在我心里很多年,后来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重担,让我们在人生长河懂得,母亲那肩膀似山,而我们是山上的一棵小树,正依靠着山成长;母亲那肩膀似海,而我们是海中的一条条小鱼儿,正依赖着水成长。记忆中,母亲那副柔弱变得坚毅的肩膀为我遮风挡雨,回忆里,母亲的肩膀让我挥洒无数的泪。几十年的春秋,那熟悉的肩膀一直伴着我,在记忆的长河中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家杨屯的土地比较肥沃,自从1972年辽宁大旱以后,上级要求生产队的部分旱田改成水田,达到旱涝保收效果。全大队共四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部分旱田开发成了水田,一队的稻田地在一队部附近,二队和三队的稻田在河西,地与地相连,四队的稻田在车站下边,同学周志新家的后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应该是1973年的冬天,这年秋收以后,二队每人分大约50斤水稻的样子,除留够过年过节吃的大米以外,妈妈便要扛着一麻袋的水稻,到大队加工厂加工成大米,然后用一个布口袋装50斤,再用另一个布口袋装20斤,将50斤口袋的大米用旅行袋装好,去锦州市里卖大米,然后用这些钱买粗粮。那时候大米贵,粗粮很便宜。当时,我们屯里有几个大妈和叔叔、婶子也去锦州贩卖大米,这些人当中,有同学于震母亲我叫三大妈的陈玉芹,有于广新家大婶张素贤、我家后院戈家老婶焦玉兰,四队有张殿新二叔和张殿民老叔,后来还有邻居刘立娟母亲庞国志大妈。但每次去锦州,母亲在头一天晚上便和后院老戈家老婶约好出发时间,第二天早上,母亲要早早起床,因为父亲常年下乡蹲点不在家,她要给我们哥三个做好早饭,那时候老弟还没有出生,然后坐早上5点30分,由大虎山发车当时叫"小五亮"的火车去锦州。我家到火车站的距离也得有2里地左右,将70斤大米扛到车站很不容易,每次到火车站母亲都己经是一身汗了。小时候听母亲讲,有时在桃园站下车卖大米,那里有粮库等国有企业,有时在女儿河站下车,那里有纺织厂,有时在锦州下车。那时国家的政策是不允许倒卖粮食的,印象中老戈家老婶焦玉兰因卖大米,不知道怎么被赵屯公社民兵小分队知道了,把老婶子"请"去了,老婶子遭了不少罪,至今都耿耿于怀。所以,母亲下车后也不敢走检票口,肩膀上扛着70斤大米要走很远很远的路,绕出车站,等扛到交易地点也是一身汗。凛冽的冬天,我不知母亲当时冷到什么程度?然后走街串户深入工厂及铁路住宅区售卖大米,运气好时,你30斤他20斤的三份、两份就卖完了,运气不好时,要卖到下午。如果卖的快坐公交车到锦州火车站买2个馒头充充饥,有时卖的慢连馒头都买不到。然后坐济南至三棵树的193次列车或281次山海关到沈阳的列车回来。经过母亲几次去锦州卖大米,家里的水稻卖完了,又从别人家购进了粗粮,换来了我们一家人一年的口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事已经过去了51年,有时我就想,当年母亲的身体很虚弱,她那肩膀怎么就能扛起70斤的大米?难道是应了那句话,母爱如钢!这己经是第三个年头没有母亲的清明节了,谨以此文怀念辛劳一生的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