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春花与“四大部洲”:颐和园踏春

王铁军

&nbsp; &nbsp; 正是春花繁盛时,踏春的欲望把我引向了颐和园。<br>&nbsp; &nbsp; 前山游人熙攘,便依习惯向后山走去。果然,过了谐趣园和霁清轩,游客明显见少,给踏青赏花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br> &nbsp; &nbsp; 但见,山坡上桃萼芳菲,如烟似锦挂满枝头;坡下湖畔,绿树间,迎春花开,簇簇金黄;碧湖如镜,将花之艳与树之翠尽映水面。此情此境宛若诗仙名句再现:“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nbsp; &nbsp; 颐和园后山原有一些建筑,其中许多在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用琉璃砌就的多宝佛塔是幸存者之一。这座乾隆为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的佛塔华丽庄重,此刻却被桃花掩映,显出了妩媚之姿,不能不说,这正是春色满园之功。 &nbsp; &nbsp; 继续西行,前边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四大部洲”了。 &nbsp; &nbsp; 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乾隆年间,清廷实行“兴黄教,安众蒙古”的民族怀柔政策,便在兴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于万寿山后山中路,坐南朝北,自山顶沿山坡逶迤而下修建了一组藏式喇嘛黄教风格的建筑。 &nbsp; &nbsp; 这组建筑是根据佛教对世界的理解而建。佛经记载,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围绕它的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和北俱芦洲。依此理解,这组建筑群建有大小二十余座建筑物,它们用象征手法分别代表着东西南北方位、地火水风元素及白黑红绿颜色等诸多世界的构成。这组堪称经典的建筑群曾经辉煌一时,可惜不足百年便开始衰落,出现问题,尤其是1860年,在英法联军劫焚清漪园时被烧毁,仅剩断壁残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岩宗印之阁,相当于须弥山,为四大部洲中心建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唯一未重建的须弥灵境阁遗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须弥灵境阁前的石狮,融进藏风</h5> &nbsp; &nbsp; 此后,清廷及其后之民国政府陆续复建过四大部洲的局部,但再也无力全部重建了。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了第一次大规模重建,基本恢复了原貌。又过了30年,再次大规模修缮后,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nbsp; &nbsp; &nbsp; 我本为踏春赏花而来,但四大部洲核心部位没有树木,当然也看不见春花了。然而在靠边缘处,几座梵塔边还是有树木顽强地生长出来。自然,有树就有花,与多宝佛塔一样,春花为这组命运多舛的古建筑增添了灵动、生气和美感。 &nbsp; &nbsp; 今天的四大部洲,早已失却了初建时的“统战”功能,转为供人欣赏、游览、怀古之用了。<br>&nbsp; &nbsp; 满山的春花,兀自遵循规律,花开花落,年复一年。<br>&nbsp; &nbsp; 眼前,古建沧桑,春花灿然,二者融入了同一画卷,他们都是历史、同循自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