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访古游岱庙

岱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4-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手机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泰山之阳有岱庙,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区内,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金元明清多次重修,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宋天贶殿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是岱庙中的主体建筑。作为岱庙供奉泰山神的主殿,北宋时称“嘉明殿”,元代、明代称“仁安殿”,民国改挂“宋天贶殿”匾额,一直延续至今。(文百度)</p> <p class="ql-block">宋天贶殿殿前露台高筑,雕栏环绕,云形望柱齐列,气象庄严。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奇壁回暖图壁画全长62余米,高3.3米,画面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在画法上,壁画既继承了宋代传统笔法,又加以清初传入的西画技法,从而显现出宋清兼容、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文百度)</p> <p class="ql-block">宋天贶殿采用九五之制及重檐殿顶的形式营造,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八根红色大檐柱耸立廊前,重檐九脊,黄瓦飞檐,金碧辉煌,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文百度)</p> <p class="ql-block">“扶桑石”,俗称“迷糊石”。民间一直延续着一个有趣的游戏:参与者闭上双眼,围着扶桑石顺时针转三圈,然后逆时针转三圈后,往北去,正中央有一棵直立的柏树,齐胸高的南侧树干上有一个深深的疤痕,如能摸准这古柏树上疤痕者,便能得到泰山神的赐福,这个民俗游戏也称“摸福”,是吉祥之兆。</p> <p class="ql-block">“龙升”柏:明代重修岱庙时所植,现虽已枯死,残存的侧枝不多,树身却挺拔俊秀,似扭身向上的龙,故名“龙升”。与天赐殿西侧的“凤降”柏,并称为岱庙古柏八景之一的"龙升凤降"。它毗邻宋天贶殿,位殿旁东南角。</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香炉:明万历元年(1573)山西信众为供奉泰山碧霞元君捐资铸造。长173厘米,宽115厘米,高179厘米。香炉铁质,束腰鼓腹,腹下四根兽头柱形蹄足,前沿浮雕三只凤鸟,后沿为二龙戏珠,腹上铸有施钱者姓名。</p> <p class="ql-block">宋铁桶: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兖州信众捐资铸造。又称"门海""吉祥缸",古代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用以防火。高116厘米,口径180厘米。自上而下浮雕图案四层:一层为缠枝牡丹纹、铭文;二层为凤凰、缠枝荷花纹;三层为龙纹;四层为麒麟、狮子等纹饰。</p> <p class="ql-block">秦李斯小篆碑,此碑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蔡安知县徐宗干据秦刻石明代拓本摹刻之石。</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东御座院内的李斯小篆原碑。</p> <p class="ql-block">现李斯碑仅剩11字。</p> <p class="ql-block">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碑原在泰安东平县,碑高263厘米,宽115厘米,碑文共567字,隶书。此碑书法结体方整著称于世,运笔朴拙刚劲。是汉隶碑帖的佼佼者,是学书汉隶之人的首先碑帖。</p> <p class="ql-block">衡方碑: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p><p class="ql-block">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世称"衡方碑"。此碑结体方整严密,神态敦厚朴茂,实为汉碑珍品。碑原在汶上县,1953年移立岱庙碑廊。</p> <p class="ql-block">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碑立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详细叙述了神宝寺的创建历史。碑额篆法方古,碑文隶书道劲,碑文左侧行书佛说密多心经一卷,传为唐代李北海所书。碑原在长清小寺村神宝寺遗址,1965年移立岱庙内,亦称"双束碑"。</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五年,在门前建造石坊,额上刻字“遥参亭”。</p> <p class="ql-block">遥参亭位于岱庙中轴线前庭,古代帝王凡有事於岱宗,均先在此“草参”,再入庙祭祀。</p> <p class="ql-block">遥参亭还是登岱起点,自此向北轴线直抵泰顶的“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万物复苏,春日盎然,亭内的绿植已开始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遥参亭是岱庙的第一处景观,为二进院落。前院正殿,明清时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院中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知泰安州事张奇逢立《禁止舍身碑》。</p> <p class="ql-block">在遥参亭前怀的双龙池池北有1929年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不知是何原因,由路边的池北移至亭院西侧的这旮旯处?</p> <p class="ql-block">小贴士:公元1928年5月,日本军国政府借口护侨,进兵济南,历下喋血,泉城涂炭。时任山东交涉专员之蔡公时蹈死斡旋,竟遭凌虐杀害。11日,全城失陷。前后中国军民被杀6123人,伤1777人,这就是举世震惊的济南惨案。</p><p class="ql-block">此碑为原碑,当时的国民山东政府在泰安期间,岱庙为山东省政府办公地,此碑立于双龙池北临。</p> <p class="ql-block">遥参亭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建,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通高11.3米,宽9.8米,进深3米。</p> <p class="ql-block">岱庙坊北是岱庙山门。南北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西侧佐以唐槐院、雨花道院。</p> <p class="ql-block">岱庙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穿过岱庙坊,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宽阔的“正阳门”,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岱庙护城墙,一砖一石,历经风雨,饱经沧桑,深感叹古文明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60多年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这古城墙转慢慢变老。</p> <p class="ql-block">岱庙护城墙。</p> <p class="ql-block">配天门: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创建年代无考。殿内原祀青龙、白虎二神。两侧配殿为1998年复建,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殿。原配天门毁于1928年。</p> <p class="ql-block">仁安门:仁安,取意于《论语》中的"仁者安仁",始建于元代,明清重修。殿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两侧有东西神门。</p> <p class="ql-block">宋封帝号碑。位于岱庙延禧门外北侧,与炳灵门外的宣和重修东岳庙碑东西相对,并称岱庙两大丰碑。碑螭首龟趺,通高近8米。碑阴刻明人张允济和王贤题“五岳独宗”四大字。宋真宗又将五岳之神皆加封帝号,泰山神升封为“天齐仁圣帝”。碑文还颂扬了泰山的雄姿峻貌,并记述了修建岱庙的情景,是封建统治者尊崇泰山的有力见证。</p> <p class="ql-block">此石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它是岱庙内最大的石碑,至今已近900年。高大巍峨,位于岱庙南门正阳门内、院落的东南角,矗立在炳灵门前石基台内的巨大石龟背上,石碑高达9.25米,宽2.1米,仅龟座就达7立方米,重量更是达到4万余斤,堪称碑中翘楚!它就是《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南侧正面碑文主要记录了宋徽宗自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登基,到宣和四年(1122年),21年间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介绍,系由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朝散大夫张漴篆额并书写。因年代久远,表面已斑驳陆离,字迹亦是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在北侧背面刻“万代瞻仰”4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角楼一撇。</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角楼。</p> <p class="ql-block">岱庙北门广场上的古松步道。</p> 岱鼠拍照 编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