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p><p class="ql-block">门票:80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根字影壁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鹤鸣桥,“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老鹤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鹤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鹤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鹤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鹤鸣之韵,绕梁迴野,久久不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雕塑,朝堂决议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的一组雕塑,位于景区祭祖活动区。元末明初,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使得该地区人丁稀少,赤地千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送讷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一场经历数朝,长达50年的移民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组雕塑所反映了当时在大槐树下移民的情景。因山西地处环保图稿源,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人丁兴旺。而地处晋南的洪洞县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于是朝廷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驿道旁的广济寺。雕塑为移民官员办理迁民手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讲不完的故事这组雕塑反映了移民到达迁入地后安居乐业的情景:当年迁来的青年已是白发苍苍,子孙绕膝。迁来时在庭院中种下的槐树早已长大,暮年的他在槐树下讲述着移民的往事,儿孙们也津津有味地听着这讲不完的故事:大槐树是老家的神树,每逢节令,老家人会在老槐树上挂“心愿结”,敬香祈祷祈求平安如意......到现在种槐树以及在槐树上悬挂吉祥挂件的纪念祈福习俗,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地方仍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解手,背手,联手,雕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解手”一词是出自大槐树移民。因为,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将所有人从背后捆手,用长绳联结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厕所就得让解开手。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如今说解手的地域的人都是从大槐树分出来的移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据说,官兵在移民的脚小趾指甲上,用刀子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小脚趾指甲都是复形的。大槐树景区文化顾问樊德昌认为,从遗传学角度来讲这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会有这种传说,是人们想通过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辨认老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百年前是一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座牌坊建于民国1914年,他的正额与背额分别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的后裔碾转迁徙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此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大槐树处碑,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碑高3.5米,宽0.8米,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据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刘子林一个好友非常穷,当时没有钱捐资修碑亭,会用刷子写字,虽没捐资,但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古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清顺治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1914年在古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饮水思源研学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三代大槐树,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代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槐树树化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驿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塑大槐树:根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非常巨大,需要八人连手才能合抱,因此新塑大槐树身围近13.3米,直径4.3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思乡鸟”,每年4月,寻根祭祖节开幕,黄昏时分,只见那槐树上密密麻麻地趴满了小鸟,交头接耳,如诉如语,每一条树枝桠几乎不堪重负,颤颤巍巍。再看那鸟,状似麻雀,形体略微显亮,更加灵动,更加婉转。这些小鸟,每天黄昏纷纷从四面八方飞来,栖息于大槐树景区大大小小树木上,就是没有丝毫离去之意,可第二天早上却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这群可爱的精灵,只有在每年临近四月一日才陆续在这里聚集,清明时节,便已是密密麻麻,不计其数。此后,便渐次减少,四月十日后,就零落无几了。于是,这莫名其妙的精灵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一个亲切的名字:“思乡鸟”。时至今日,这令人敬畏、诱人遐想的思乡鸟没有变,每年清明时节准时来、准时去。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三卸枷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广济寺,初建于唐贞628年,经过不断发展扩建,到了宋朝时,广济寺进入了全盛时期,占地广大,香客众多。又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因此,在明朝初年进行移民时,朝廷就将广济寺选为集中地,这在《洪洞县志》中有明确记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广济寺的山门,即寺院的正门,因为寺院多建在山林之处,所以寺院正门统称为山门。门口左右的这两位护法金刚分别叫“密迹金刚”和“那罗延天”。因为他们一位张口做哈气的样子,一位瞪眼鼓鼻像哼气的样子,所以我们也就俗称他们为“哼哈二将”。他们守护于寺庙最前沿,有摧邪显正、除恶扬善、护持佛法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慑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观音菩萨后面是被中国佛教称为浮屠的佛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它的意思就是救了别人一命,就相当于凭你的功德,可以为你建造一座七层的佛塔。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造浮屠佛塔是一件很有功德的事,不是随随便便想造就能造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藏殿供奉的是地藏菩萨,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而且地藏菩萨曾发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所以也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望乡阁位于祭祖堂东侧,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的地方,里面环境清幽,布局朴素,大家可以在这里品一品家乡水,看一看有关大槐树移民的书籍。整个茶室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因为前面我们看到的老茶室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回乡游子的需求了,所以我们开辟了这个茶室,它的作用、意义和原来的茶室都是一样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远千里前来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以此来表达老家人对各地移民后裔的一片亲情。以茶待客是一种尊贵的礼仪,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用家乡的水、家乡的茶接待老乡更有非凡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道洪洞菜,尽在十里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