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觉寺~北京石刻博物馆

海涌岚浮

<p class="ql-block">  真觉寺又称五塔寺,位于北京海淀区白石桥东侧的长河北岸。以其金刚宝座塔闻名。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于1473年建成。是朱棣专为从西域来京的梵僧班迪达修建的。清朝时因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为“正觉寺”。1961年,真觉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大门。门前的两座华表石柱上的云纹细腻清晰漂亮。</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大门右侧的巨型石雕龟。</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博物馆大门直行就是座北面南的“真觉寺”大门。门两侧的石雕狮子造型壮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位于寺大门外东侧的“东塾”。</p> <p class="ql-block">  位于寺大门外西侧的“西序”。</p> <p class="ql-block">  进入寺院后,路西两棵玉兰树花儿正在盛开,一棵白玉兰,一棵紫玉兰。</p> <p class="ql-block">  “心珠朗莹殿”遗址及后面的“金刚宝座塔”。遗址上存放着大量的石头金刚莲宝座。</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国同类的十馀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金刚宝座塔正面。可以看到五塔中的三座塔。中塔的正南有一座两层檐的琉璃罩亭,阶梯的出口就在里面,罩亭顶上有一蟠龙藻井,这是皇家寺院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金刚宝座塔基座四周都是石雕佛像。形态各异,非常精致壮观。</p><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当年的全貌: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後大殿,东西分别列钟豉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馀间旁屋。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金刚宝座塔东南角拍的照片,这里可以看到五座塔及琉璃罩亭。五座塔的顶上均有一小型覆钵式塔刹,中间大塔的为铜制,其他四座的为石质。</p> <p class="ql-block">  位于心珠朗莹殿与金刚宝座塔之间有两棵枝繁叶茂、树龄接近600年的巨大的银杏树。是北京市除大觉寺的千年辽代银杏树之外的第二大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  金刚宝座前的两棵古老的银杏树,国家保护一级古树,均为雌株,树龄已近600年。银杏树又名白果树、鸭脚树等。由于其生长級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伴下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又称之为“公孙树”,具有观赏、经济、药用等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金刚宝座塔后面(北)。</p><p class="ql-block">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全部用汉白玉建造,周身布满雕刻。由于石里的铁被氧化而呈现出淡淡的橙黄色。五座密檐的方塔中,正中的一座高十三层,四角每座高十一层。</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砖和青石,内部砖砌,外表甃石。其建筑外形可分为下层宝座和上层五塔两部分。宝座高7.70米,建於高约50匣米的台基之上。宝座最下层是高1.78米的须弥座,由下而上分为圭脚、下枋、束腰、仰莲、上枋等几个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佛像、法器等花纹,梵文内容除佛经外,还记述有关建塔事迹。须弥座至宝座顶分作五层,每层挑出石刻短檐,檐头刻成椽子、满头和滴水,每层四周刻佛龛,龛内各刻有坐佛一尊。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刻有花瓶式柱子,柱头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托枋、檩、短檐。宝座外形的装饰材料均为青白石。</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金刚宝座塔东边拍的照片,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五座塔。</p><p class="ql-block"> 宝座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3米,南北立面各有一方形塔柱,塔柱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小佛龛,龛内原有佛像早已遗失。宝座南门内两侧各有一四十四级盘梯可通宝座顶的罩亭内。宝座的建筑外形顶部比基础收进约半米,宝座比台基高约15倍,给人以稳固、高大、庄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位于金刚宝座塔北边的石刻展厅。</p><p class="ql-block"> 现北京众多石刻资源都在此展出,有石刻2600余件,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珍贵的有北朝造像,唐代墓志,元代石雕还有一些石刻和碑文。</p> <p class="ql-block">  北魏太和造像。(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造,又称“阎惠端造像”。通高225厘米。背屏式、高浮雕。正面雕一佛二菩萨;背面雕化佛124尊,下部刻题记及捐资人名。造像原有着彩。原在海淀区车耳营,1998年失窃,半年后追回,已被损坏。目前原件在首都博物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  潘景晖等造像碑。</p><p class="ql-block"> 北齐天统五年(569)四月,卞印建。螭首,补配方座,首身202、宽112、厚30.5厘米。碑身联额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二兽,佛跣足立方座上,大衣披肩,头顶花冠,胸前饰璎珞,施无谓与愿印。两翼雕胁侍立于莲座上,座前雕蹲狮护法。主尊采用高浮雕手法。该碑为袁世凯旧藏,袁氏获于彰德(今河南安阳),运至中南海收藏。1985年由首都博物馆调拨石刻馆。</p> <p class="ql-block">  息水兽。</p> <p class="ql-block">  位于金刚宝座塔西边的“寺观碑刻区”、“陵墓石刻区”、“西部碑廊”。</p> <p class="ql-block">  石头棺椁。</p> <p class="ql-block">  石墓、石俑等。</p> <p class="ql-block">  金石走廊。</p> <p class="ql-block">  位于金刚宝座塔东边的“皇恩祠墓碑刻”、“耶稣会士碑刻”、“综合碑刻”、东部碑廊。</p> <p class="ql-block">  普胜寺重建碑。</p> <p class="ql-block">  普胜寺重修碑。</p><p class="ql-block"> 五塔寺的普胜寺创建碑和重修碑是两座历经近四百年的卧式碑,碑阳和碑阴分别刻有15行和9行的正书文字,描述了普胜寺的创建和重修过程,以及龙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御制广宁门外石道碑。</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九年(1731)七月一日立。碑螭首龟跌,下铺海墁。首身高500、宽183、厚64厘米,龟趺长374、宽192、高144厘米。额篆“御制”,首题“广宁门外石道碑文”。清世宗胤禛御制,碑文满汉合壁。碑文记载了广宁门外至小井村修铺石道一千五百丈工程事。碑原址在丰台区广安门外小井村。“广宁门”旧称“彰仪门”,后因避道光皇帝讳“旻宁”改称“广安门”。</p> <p class="ql-block">  碑亭内保存完好的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阅贡院乃知云路鹏程诚不易易也得诗四首 之碑。</p><p class="ql-block">其一:翰苑琼筵酌令辰,棘闱来阅凤城闉。</p><p class="ql-block"> 百年士气经培养,寸晷檐风实苦辛。</p><p class="ql-block"> 自古曾闻观国彦,从今不薄读书人。</p><p class="ql-block"> 白驹翗羽传周雅,佐我休明四海春。</p><p class="ql-block">其二:尽道文章接上台,菁莪乐育济时才。</p><p class="ql-block"> 千秋得失非虚也,咫尺云泥亦幻哉。</p><p class="ql-block"> 若有泪眶啼桂落,那无笑口对花开。</p><p class="ql-block"> 凤池多少簪毫者,都向龙门烧尾来。</p><p class="ql-block">其三:万里扶摇正翮抟,飞龙利见岂为干。</p><p class="ql-block"> 志贤圣志应须立,言孔孟言大是难。</p><p class="ql-block"> 见说经纶推国土,从来桃李属春官。</p><p class="ql-block"> 但令姓氏朱衣点,那惜三条焟泪残。</p><p class="ql-block">其四:周遭围棘院沉沉,景物当前总入吟。</p><p class="ql-block"> 材拟圭璋方特达,文归雅正薄艰深。</p><p class="ql-block"> 禹门鱼变辞凡水,乔木莺迁出故林。</p><p class="ql-block"> 寄语至公堂里客,莫教冰鉴负初心。</p> <p class="ql-block">  金石书院。</p> <p class="ql-block">  真觉寺内手机视频。</p> <p class="ql-block">  本组照片用手机拍摄于20240329,编辑于2024040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