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峪的编席

心中的梦想

<p class="ql-block">现在回忆起来,那编席的程序实在是复杂得很。把一株踩踏回来的“苇株”变成一根可以编席的“苇条”,要经过6道工序:</p><p class="ql-block">一、搬苇叶子——用两根红柳细棒做工具,把苇株上的那时席子有“民苇叶全部打掉。</p><p class="ql-block">二、铡苇根子——用斧头把苇株根部六七寸长的一截铡掉。</p><p class="ql-block">三、括苇子——用镰刀片把细一点的苇株一切两半;用一种特制的叫做“苇瓜儿”的工具把粗一些的苇株一括3瓣或4瓣。</p><p class="ql-block">四、轧苇子——用近似碾轧谷物的碌碡但远比普通碌碡高大的“苇碌碡”把括好的苇条碾轧平展。</p><p class="ql-block">五、捋苇皮——用“苇闸闸”把碾轧平展的苇条上的苇皮刮掉。“苇闸闸”是用苇根或红柳棍一切两片而制成的一种简单工具。</p><p class="ql-block">六、遄苇子——一把捋去了苇皮的苇条再用“苇碌碡”来回碾轧,为的是使苇条更加柔软,便于编织。</p> <p class="ql-block">经过6道工序处理的苇条,才可以用于编席了。编席又有6道工序:</p><p class="ql-block">一、踩底子;二、上头号;三、上回头;四、煞角;五、割茬;六、押边。</p><p class="ql-block">编席的最后一道工序“押边”,要用到一个叫做“垫匙”的特殊工具。垫匙是一个尖圆头,浅槽形的铁制木把工具,用它把“大纹”(编席整体用三纹,唯沿边要有一个五纹--“大纹”以备押边之用)挑起,把一根一根的边茬押进去,整出一块席的完整的边来。编席作为一项手工技艺,自然是有一定的技术要领的,要学成这门技艺,也需要“以师带徒”,也需要“三年出师”。但曲峪人学编席都是门里出身,父子相传,所以大都用不了三年就可以独立编席了。有些妇女随夫编席,也成为编席的好手,比如苗五的老婆秀清,有些女儿随父编席,成为不亚于小伙的快手,比如王尚义的女儿引娥。在当时的曲峪,是颇有几个“举家上阵,全员编席”的家庭的。</p><p class="ql-block">“掰三纹”是学编席的入门功课。在大人们“上头号”的时候(此时的作业面较大),留一段给孩子,让学编席的孩子们把这一段编完。因为这一段只有编席最基本的“三纹”,没有其他花样,所以叫“掰三纹”。我从“掰三纹”入手跟父亲学编席,以后逐步学煞角,学踩底,学押边,完成了一个席匠技艺学习的全过程。1968年,“文化革命”把我们这些“老三届”们全都赶回了农村,我随父亲编了一个冬天的席。那一个年,父亲要到口外二爹那里去过,临行前,他把未完成的最后一块席丢给了我,这是我平生独立编成的唯一一块席。1969年我结婚另立门户,不久又被大队召回作会计,从此无缘再涉此道。再往后,我参加工作离开了曲峪,再往后,编席在曲峪绝迹,连老席匠们也不再编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