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陈之光

春暖花开

<p class="ql-block">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八年了!一直不敢提笔,想说的话太多,我怕抑制不住我的思念,我怕泪流满面!</p> <p class="ql-block">穷苦出身的父亲自幼酷爱读书,是祖母灶堂的火光陪伴滋养了父亲的文学梦想。</p> <p class="ql-block">1960年上北京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北京展览馆留影。父亲个子不高,但气场强大,因为他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文学饱含深情,一生笔耕不辍,笃行不怠。</p> <p class="ql-block">从川南地下党到团省委,再到四川省文联。布后街2号成为他文学生涯的出发点。</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他为之努力奋斗,全身心投入,最终成为他自己最骄傲的样子的始发站。</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初,到大渡河采风,去麻风村体验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与川籍文学大家——巴金先生,马识途,李致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此为马识途先生为与巴老相聚的六句题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四川省文联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其中不乏四川文化领域的精英人才。</p> <p class="ql-block">文革后期与沙汀老先生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艾芜老先生是我父亲尊崇的榜样,也是我家两对门的慈善的邻居。</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艾老先生在一起促膝而谈。他脖子上的羊毛围巾陪伴了他很多年,直到被他的烟头烫🉐洞洞眼眼,那是他最🈶文艺范的打头。</p> <p class="ql-block">父亲除了文学就是喜爱书法,退休生活几乎就是写写画画。与李半黎先生也有不少交流,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退休以后宅家不是读书读报,就是提笔写字作画。(于红星路二段87号)沉浸在字里行间,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父亲虽不是书法大家, 但在古蔺人眼中之光老师的字画那是相当的巴适。很受家乡邻里的喜爱。每到成都必上我家讨要字画,每逢春节前,父亲早早让我到诗碑家买回洒金宣纸,开始为古蔺老家的亲朋撰写春联,再折叠装信封,催促我飞叉叉的去鼓楼街邮局发挂号信,发送回古蔺老家,早早给乡亲们拜年。年年如此 ,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画是在泸州师范打的底子。那时他忙于地下党的学联工作,仅学🉐皮毛,他的画作总是被母亲指出色彩太过浓郁,他只是一笑而过,不作修改。第二幅画继续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这是与李半黎 ,刘云泉,何应辉等书法家协会及文联作协同事的合影。当时的刘云泉,何应辉等青年书法家经常来我家,父亲好酒好肉热情款待 ,他们谈书法 ,谈古今,就跟文学青年叶延滨,田雁宁 ,乔瑜,谭宁他们一样,烟,酒,肉,茶一样不少,家里烟雾缭绕,酒气弥漫,气氛融洽,相谈甚欢,那些充满激情的推杯换盏,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父亲时常到各地区(达州,绵阳,眉山,阿坝等地),辅导文学青年,开办文学讲习班。为四川文学的发展,培养提拔新人。</p> <p class="ql-block">80年代以来,父亲一直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扶持文学新人,壮大培养四川文学后备力量上,他殚精竭力帮扶后辈,反而放下了他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直到离休以后才又提笔码字,整理修改那些被搁置了很久的文稿。最终出版了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乡情集”</p> <p class="ql-block">眉山文学讲习班,周克勤,克非等作者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在四川省体委居住时父母在家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那年哥哥一岁左右。</p> <p class="ql-block">我哥从小很顽皮,让父母很恼火。但最终成为父母的骄傲。也继承了父亲的幽默与风趣。</p> <p class="ql-block">哥哥比我大两岁,那时还没有我果果妹妹,我还比较受宠。礼拜天父母叫来三轮车,我和妹妹坐在父母克膝头上,哥哥则蹲在脚踏板上,一家五口去望江公园喝茶。翻开盖碗茶盖子,放上几颗鱼皮花生,花生占就是拴住我们三兄妹眼球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拍这张照片时我已经记事。那颈项上的珍珠项链是粉红色的。每到礼拜天,母亲总是叫我和妹妹手端报纸,接在鼻子底下,她拿剪刀✂️给我们两姐妹剪披披毛(刘海),我们眉毛都皱紧咯,因为头发渣渣掉在脸上很痒。</p> <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父亲被大卡车拉去大邑县安仁镇,集中到四川省文艺界学习班 ,相当于隔离, 妈妈带上我们三兄妹在庐山照相馆拍的合影。虽然父亲不在身边,但母亲还是把我们三个照顾🉐很巴适,即便父亲不在身边 ,四个人的眼里还都🈶光,那时的我们还是蛮幸福的。</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记忆真真切切,十分让人怀念!等我们三兄妹安家立业,开枝散叶,成为祖辈时,父母就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时值清明,我满含泪水,提笔忘字的回想与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铭记父母的教诲与慈爱!很荣幸成为了父母的儿女!感谢父母的培养,让我们成为了如今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