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楼归来

清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间“古老大屋”曾见证一对革命伉俪的爱国情怀和幸福生活,因历史原因“隐身”半个多世纪,经过修缮后重新亮相。“双清楼”归来。</b></p> <p class="ql-block">火红三月,又是一年红棉盛开,英雄花开英雄城。在广州全城“红”动中,2024年3月10日,“沉睡”百年的“人月双清”的“双清楼”陈布展揭幕仪式启动,古老大屋以煥然一新的姿态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广州又一处红色史迹“扮靓”老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清楼由来</p><p class="ql-block">“双清楼”位于广州海珠区龙溪新街。这里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和何香凝夫妇1897年新婚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897年,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广州结婚。婚后借住廖仲恺胞兄廖恩寿家中。起初,他们住在兄嫂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房楼下一间,后又住天台的小房。以月清、心清之意,将居所取名为“双清楼”。在这块小天地里,他们夫妻感情十分融洽,几乎成天厮守在一起,鲽鲽鹣鹣,情好甚笃,生活过得很甜蜜並富有意义。他们在“双清楼”上共同居住了五年多,直到1903年去日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双清楼”样子</p><p class="ql-block">“双清楼”是一座青砖石脚的大屋,这栋两层小楼坐北朝南、三开间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82年8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正门墙壁泐石标记,上书:“双清楼,1897—1902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双清楼故居。”</p><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清楼”曾作华南西幼儿院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历120多年的风风雨雨,双清楼多次变更用途。据记载,自1955年以来,这里曾经先后作为民间的私塾、南华西街幼儿园等使用,至2003年后一直空置,直到202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清楼”展览馆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2020年,由广州市主管单位牵头对双清楼进行“加固结构、修补恢复、局部更换调整”的抢救性修缮,拆除了搭建部分和新加的外墙材料,将大门、雕花装饰等构件保留翻新,以最大程度真实完整地复原双清楼的建筑特色。至此“隐身”近半个世纪的双清楼,再次以青砖大屋的历史面貌亮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廖、何结婚最初借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卧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过神厅后此楼梯上二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清楼”的故事,集中在二楼。</p><p class="ql-block">廖、何结婚最初借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房子,后为避免喧闹干扰,又方便两人读书,便将天台阁楼作为“新房”。有一次,时逢中秋佳节,月圆如盘,清辉如洗,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这样情景交融的诗句。为纪念,夫妇俩便把这间宅子命名为“双清楼”,取“人月双清”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月双清,廖仲恺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览投影,一轮明月下,廖仲恺、何香凝伉俪情深,“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婚后的这段幸福生活,以注数十年居住屡迁,但 “双清楼” 这个室名却始终未改。何香凝作画自署 “双清楼主”,且以此名落款的绘画贯穿在她一生创作的始终,並成为她的别号,其诗画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廖仲恺也将自己的诗词集题为《双清词草》,可见他们对这个室名的珍视。</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连廖仲恺、何香凝的后辈对该室名也视为“家宝”。廖承志作的诗就曾以“双清楼后人”署名,並坚定表示: “两代鬼雄魄,长久护双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双清楼”何香凝与廖仲恺饶有趣味的“天足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何香凝来说,南华西双清楼的岁月是刻骨铭心的。何香凝出嫁前有读书识字,性格比较刚强独立和有主见,这都奠定了她一生革命思想的基础。但从史料来看,何香凝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思想,是结婚后在“双清楼”时受廖仲恺启蒙和社会教育后逐渐形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阁“双清楼”望偏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清楼挂着廖何夫妇与廖承志、廖梦醒相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与廖仲恺在“双清楼”的结婚照 。</p><p class="ql-block">油画存“双清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左派政治家、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廖仲恺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总长、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的挚友。</p><p class="ql-block">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后赴日留学,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父亲因病去世后,同母亲回国,1925年8月20日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身亡。</p><p class="ql-block">廖仲恺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此后,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与中国共产党人精诚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p><p class="ql-block">廖仲恺擅长诗词、书法,著作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 原名瑞谏,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棉村(今属广州市荔湾区南海村)人。她是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民革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妇联名誉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何香凝作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领导和开展的妇女运动实践,丰富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内容,在唤起广大妇女,参加国民革命、支援抗战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她倡导并亲自组织的广州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为中国妇女争得了第一次庆祝自己节日的权利,而且体现了革命妇女力量的大联合,成为首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结成妇女统一战线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写给毛主席的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何香凝用过的部份物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与廖仲恺都是丹青高手。画坛上何香凝借梅、廖仲恺借松表达铮铮忠骨。</p><p class="ql-block">展品中,何香凝一生的“寒梅品格”、“猛虎精神”在她画作中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为何香凝画作题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送日本友人宫琦夫人画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与陈半丁、王雪涛、溥雪斋、胡佩衡、汪慎生、叶恭绰等合作的画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1年,何香凝与傅雪斋、汪慎生、胡佩衡合作的《春壑云涛》。叶恭绰题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画作由经亨颐(颐渊)画松、何香凝画梅、黎雄才画竹,于右任题字合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1983年6月10日),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和何香凝之子。廖承志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曾在工运、白区、军事、统战、新闻、宣传、青年、侨务、世界和平运动、外事、旅游、中日友好以及港澳台等许多部门和领域工作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人类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廖承志录母亲何香凝写给父亲廖仲恺的《赠别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廖承志于1942年9月3日在国民党狱中写给母亲何香凝 (按 . 为隐藏身份故意写成“姑妈”)和夫人经普椿的书信。落款 : 肥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廖承志于1942年9月28日在国民党狱中写给周恩来的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介绍与廖、何家关联历史人物。如廖梦醒、李少华、陈香梅、陈纳德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展室 “双清留珍”,还有不少何香凝画作,都是宝贵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画的《和平之境》,沈均儒题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题“双清楼主”的梅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亨颐为何香凝画的菊石题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5年赵扑初为何香凝画于广州的梅题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1951年于北戴河画作,郭沫若题字。</p> <p class="ql-block">“双清楼”历经多种用途,现在看到地面有多种不同风格的地砖,既有清代地砖,也有民国时期地砖,也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马赛克地砖,还有墙体,也是有一部分是原来的灰砖,还有一部分红砖是后期坍塌后重修的。如果全部重新搞得很现代的话,反而可能失去了味道。</p><p class="ql-block">尊重历史,敬畏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月双清”展示的是一种清幽洁的美好境界,它反映了廖仲恺、何香凝夫妇高操的情操。“双清楼”这室名之所以被珍视,其原因就在这。通过展览投影、体感翻阅史料等观展体验,在隐藏在烟火气中“红色课堂”和文化空间中,又受到家国情怀,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一起的教育,红色文化将“人月双清”开拓到现实的全新境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再 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