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哥影像一一 走读七百年历史上海老城厢

龙哥

<p class="ql-block">随看城市改造的纵向深入,700年历史上海老城厢的容貌正在变迁,一直想去看看,日前跟随Cc魔都走读群的老城厢走读团,行走16000余步对老城厢的老街老弄实地走读了一圈,留下了些许影像,现汇编成章。</p> <p class="ql-block">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风貌保护道路(街巷)是展示老城厢历史风貌的窗口,串联着老城厢七百年发展的故事。其中人民路与中华路形成的环形道路原是历史城墙。现仅存的人民路大境路上的大境阁城楼城墙及露香园路上的殘墙城就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跟着"Cc魔都走读团"一起漫步人民路、中华路、安仁街、方浜中路、四牌楼路、引线弄、乔家路、文庙路等,开始我们的打卡之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大境阁与古城墙简史</b></p><p class="ql-block">大境阁老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迄今为止已经历了470余年的沧桑,曾是明清"沪城八景"之一的"江皋霁雪"的观景台。如今,这里周围高楼林立,"江皋霁雪"之景已难觅影踪了,但老城厢的厚重历史依旧存留在曾经守护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古老城墙潮湿的青苔间,那是上海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上海在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建县,那时并未筑城。到了明朝,由于遭倭寇侵袭,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乡民花了3个月的时间赶筑了一座周长9华里,高2.4丈的城墙。城墙周围开设了6个旱门,即朝宗门(东门)、跨龙门(南门)、仪凤门(西门)、晏海门(北门)、宝带门(小东门)、朝阳门(小南门),还有3个水门,东西两个水门跨在肇家浜上,东北1个水门跨在方浜上。城上筑有雉堞3600余个,敌楼两座。沿城墙脚外面筑有阔6丈、深17丈,周长1500余丈的城濠。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官府为进一步增强城墙的御敌作用,添置了敌楼3座,箭台20座。其中,北城的四个箭台被命名为万军、制胜、振武和大境,箭台呈方形,凸出于城墙之外,战时供瞭望作战之用。</p> <p class="ql-block">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邑人集资拆除旧庙,重建了一座三层庙宇楼阁,飞檐翘角,颇为美观,誉为三层杰阁。三层杰阁附庸城墙和箭台,背靠城厢,彼时上海城厢内的房屋,一般都是平房,很少有二、三层的楼房,因此建于大境箭台上的大境阁就显得格外高爽,其下有旷土数亩,有菜园、荷花池和成片竹林,成为上海城内一处胜景,有诗云:"想像长沙黄鹤楼,嵯峨百尺倚城头。偏陬莫讶无奇胜,大境三层拓远眸。"因地势高耸,视野开阔,大境阁是当时观赏雪景的最佳去处,拥有"沪城八景"之一的"江皋霁雪"。由于城外是空旷田野,遇冬日雪至,放眼望去,是一片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上海竹枝词中有诗云:"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庐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足见当年"江皋霁雪"的景况之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大境阁旁的大境道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露香园路古城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露香园路古城墙铭牌</b></p> <p class="ql-block">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黄浦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面积近200公顷,是上海历史的发祥地,留存着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老城厢从伊始的江南水乡传统面貌,到上海建县成为传统行政中心,再到后来成为江南大都会,上海开埠后,老城厢经历了小刀会起义、华人自治运动、国货运动,代表了民族的自强与复兴。老城厢代表着上海文化之根,让我们跟着老城厢的城墙砖,一起漫步老城厢,领略它的岁月风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