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禅让·尧篇//(72)尧再上王屋山

老土

<p class="ql-block">翌年春,尧与羲叔再次踏上了去王屋山拜访尹寿之路。</p><p class="ql-block">王屋山,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属中条山的分支山脉,为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居道教十大洞天之首。</p><p class="ql-block">《吕氏春秋·有始》和《淮南子·地形巡》都作如是说:“何谓九山?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p><p class="ql-block">关于王屋山的得名,一直以来有不同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一说是因为其山有洞,洞中情景就如王者之宫,所以得名为王屋山。还有一说,山有三重,其状犹如王者之屋,有天下诸侯仰面朝天之意,故得名王屋山。</p><p class="ql-block">今天已退休的中国人,都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故事出自《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p><p class="ql-block">故事中的“愚公”与“智叟”,其名字都具有象征意义,到底谁愚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p><p class="ql-block">不过四五天,尧与羲叔又到了王屋山,远远望见草屋,尧便叫车子停下,与羲叔徐步过去。走到草屋边,只见篯铿仍旧在那里读书,尧便问他道:“师傅呢?”篯铿见是帝尧,又见他伯父跟在后面,便放下了书,站起来行礼,说道:“师傅正在铸镜呢,我去通报吧,请等一等。”说罢,急急进内而去。须臾,一个修髯老者从屋内出来,篯铿跟在后面。那尹寿先对帝尧深深致谢:“去岁辱承御驾数次上茅舍枉顾,鄙人适值他出,未克迎迓,实在抱歉之至。”帝尧道:“弟子仰慕久深,今日专来执贽,请吾师不要见拒。”“那北面受学的盛事,在古时原是有的,不过那个为师的都是道德学问非常卓越的人,如鄙人这样山野之夫,寡闻浅见,哪敢当‘帝者之师’!”</p><p class="ql-block">尹寿话未说完,尧即叩三拜。尹寿慌忙还礼。这里羲叔早命仆夫将带来的贽仪呈上。尹寿还要推辞,羲叔从旁说道:“帝一片至诚,斋戒沐浴而来,请先生不要推辞了。”尹寿方才答应,叫篯铿将贽礼收了进去,一面请帝尧与羲叔坐下,彼此倾谈。渐渐谈到政治,足足说了半日,帝尧听了十二分佩服。</p><p class="ql-block">尹寿,在《太极隐诀》中尊称为“尹先生”,河阳(河南省孟州西)人。据《老子八十一化图》,尹寿曾到姑射山讲《玄德经》,主张无为而治,教以谦逊之道。鹿仙女与孔癸都曾听过他的课,两人曾多次向尧提起,许由也向尧推荐过。</p><p class="ql-block">《玄德经》即《道德经》,其核心思想就是“玄德”。《玄德经》好比一棵树,所有章节都围绕“玄德”两字展开,玄德是干,其他章节都是枝叶,是为玄德思想做铺垫的。</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玄德?大道对万物:“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换句话说就是:大道生养万物蓄养万物,生养万物而不居为己有,大有作为而不自恃其能,让万物自由生长而不充当主宰,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德。</p><p class="ql-block">圣人治国理政也是如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人管理天下,没有私心私欲,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大公无私,公平公正,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圣人给天下百姓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辱使命,却不占其功,不自恃其能,功于天下,造福天下,却把功劳推给天下百姓,这是圣人之德。</p><p class="ql-block">或有人说,《道德经》不是老子写的吗?不错,所有资料都如是说。但道家学派却说:尹寿即老子!老子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名字出现在人间:上三皇时,叫玄中法师;下皇时,叫金阙帝君;伏羲时,叫郁华子;神农时,叫九灵老子;祝融时,叫广寿子;黄帝时,叫广成子;颛顼时,叫赤精子;帝喾时,叫渌图子;尧时,叫务成子;舜时,叫尹寿子;夏禹时,叫真行子;殷汤时,叫锡则子;周文王时,叫文邑先生……</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是道家附会,不过,老子吸收了尹寿的“玄德”思想,再创作《道德经》到是极有可能的。</p><p class="ql-block">尹寿是尧的老师,有资料可作佐证,《汉书·古今人表》曰:“尹寿,尧师。”明末清初·张萱有诗:“大儿李耳小偓佺,手持玉简河阳篇。”其句下注引《上真记》:“尹寿,兜玄国人。为唐尧师,居河阳著书。李耳《道德经》,其所授也。偓佺,亦其弟子。”</p><p class="ql-block">十二年后,尧又一次来到王屋山,希望尹寿能出山到京都直接面授。</p><p class="ql-block">尹寿老矣,且染病。尹寿道:“帝的厚意鄙人十分感动,可惜我年老体弱,再加有病在身,不能从行。弟子篯铿颇有才略,可参军事,请帝录用。”帝尧应诺。那时篯铿已二十出头,奉师命来佐帝尧,尧遂委以参谋之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