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纪念校庆回忆文章

石桓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王阳:难忘初三、二班体育精神》</b></p> <p class="ql-block">初三、二班留给我们同学的一个共同回忆,是我们连续三年,获得春秋两季运动会的全部男女团体冠军,用后来的话说,就是荣膺“六连冠”。“六连冠”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自豪,是我们人生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我是1963年初一下学期转入初三、二班的。没多久,就赶上学校的春季运动会。那时班里已经充满竞赛前的兴奋,同学们也进入了赛前状态。尽管我没有什么体育专长,我也感受到了这种热烈气氛。积极“参与”,是班里每一个同学义不容辞的选择,是义务也是责任。班领导和体育积极分子,认真落实每个比赛项目的人选。我被安排参加800米跑和跳高两项。</p> <p class="ql-block">迈入教学楼前的竞技场,试看初三、二班体育健儿,倒海翻江。</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健硕的肖长工,他是“三项全能”选手。他走起路来有点“摆摆”的,显示的是他心底的自信和全身的力量。无论投掷、跳高,还是短跑,都能拿下高分,哪有他的对手?他投掷标枪准确稳定,动作连贯舒展,一气呵成。每次单项比赛结束后,都能看到他骄傲地,微笑着走回赛场旁边班级的观众席。</p><p class="ql-block"> 王向阳的速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你看他的400米跑,跑过200米进入弯道,那就“没谁了”。其他班选手都被他越落(拉)越远,咱班场外助阵的同学也都越来越兴奋,喊叫声音越来越高。看王向阳的超前跑,真叫过瘾。</p><p class="ql-block"> 咱初三、二班男生有几个高个子,像吴春春、徐君方、武文涛,各个身手不凡。你看那徐君方的短跑,“嗖嗖”的。长大以后才知道那叫爆发力,是天生的,比你快“没商量”。</p><p class="ql-block"> 高沈阳的运动天赋是多方面的,他竞赛和田赛名次都在前列。他后来的撑杆跳,更是技压所有初中同学,让人瞠目结舌。</p><p class="ql-block"> 杨丽芳的手榴弹项目,让男生也得服。这个项目本来应是身高同学占优,但杨丽芳身在初三、二班,手榴弹比身高的女生投得还要远。</p><p class="ql-block"> 男生的,还有女生的4乘100米接力,是我们初三、二班的必胜项目。别的班还有个别选手跑得快,我们班是个个跑得出色。女生中赵艳红尤其突出,她的脚蹬地有力、频率快。4乘100米发令枪一响,初三、二班的绝对优势就立刻全面碾压另外三个班,一路遥遥领先。</p> <p class="ql-block">我清楚记得自己参加这届春季田径运动会的表现 。跳高一项,我得到了两分。800米跑,跑进了前六名。我是第一次正式参加运动会,不会跑800米,不懂得要安排自己的体力分配,以为就是一鼓作气,使劲跑。实际真正跑起来,刚跑过200米,就喘不上气,跑不动了。后来知道,那是中长跑一般要出现的“极点”现象,是心肺功能自我调整的正常生理反应,需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度过此阶段进入“第二次呼吸”阶段。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所以然”,只是感觉身体非常难受,但心里想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这个项目我跑进了前六名,得了分数,没白跑。</p><p class="ql-block"> 你说,咱们现在人都老了,回忆起初中那时的运动会,怎么还不谦虚点。</p><p class="ql-block"> 我说,可惜那时手机还没有流行起来,否则,把我们班各个比赛项目获胜的视频画面,一一展示出来,看哪位校友还说我们不谦虚。</p> <p class="ql-block">初三、二班是个“体育优秀”的班级。</p><p class="ql-block"> 优秀首先表现在体育比赛成绩全面优秀。其次,优秀体现出这个班级养成的全面体育精神。这种体育精神包括奋勇拼搏和积极向上,包括自我超越和百折不挠,包括团结协作和公平竞争。第三,优秀说明了这种体育精神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班级文化,赋能我们全班同学各方面的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王阳:实验中学初中生活回忆》</b></p> <p class="ql-block">我是1963年春天,初一下学期转入实验中学初一二班的。我父亲已于前一年调入东北局工作。我的转出学校是哈尔滨市第二中学(1964年校名恢复为第三中学)。哈市三中是哈市排第一的重点中学。</p><p class="ql-block">转入实验中学的第一天,先进入教导处办公室。钱永耀主任交给我一些数学题对我进行考核,其中有些题我不会做,因为实验中学的教学进度(五年制)比哈市三中的进度快。</p><p class="ql-block">那天,我在教导处办公室还看到了唐维佳和唐瓦佳兄弟俩,正巧他俩那天也同时转入实验中学,他们也是从哈市转过来的。他们的父亲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入辽宁大学工作。</p><p class="ql-block">随后,我被钱主任带到面向操场的初一二班教室,介绍给班主任王兰菊老师,正式开始了我初一二班的学习生活。</p><p class="ql-block">转入实验后,我最大的感觉是学习压力减轻了许多,与哈市二中比较,似天地之差。在哈市二中上学,每天作业量非常大。中午我回家吃午饭要快走加小跑,忙不迭地吃完饭,立刻赶回学校教室抢时间忙作业。下午放学后回家,几乎天天连续忙作业到晚上9点。那时就体会到现如今备战高考的题海学习模式。</p><p class="ql-block">哈市二中,在期末复习方面的作法,与实验中学差别更大。在初一上学期(寒假前)的期末考试前三天,实行放羊式的各科自我复习,老师集体不露面,不干预。个别学习吃力的同学立刻陷入手足无措。学习自主性比较强的学生,则完全独立自主地复习。考试后,各科成绩一概在班内张榜公布,由学生自己查看。我在那次寒假考试的各科分数总计排名为班内第十。当时给我的震撼是,班内学习好的同学不少,我相比小学落后了。</p><p class="ql-block">实验中学临近东北局大院(俗称北陵大院),这是一个集办公与家属生活区于一体的历史性大院。北陵大院子女在实验中学上学的比较多,我所在的初一二班就有十人。他们既是同班同学,又是同在一个大院的发小。我冒昧地把这十位同学的姓名“铭记”在我这篇回忆文章中,留作此生永久的念想:男生有高沈阳、贾玉珠、石桓利、顾东安、还有我本人; 女生有倪小敏、罗群、吴莉莉、李小新、刘丹江。那个年代男女生间一般是不说话的,我也一个样,没同她们说过话。</p><p class="ql-block">贾玉珠家离我家较近,我与他结伴回家时比较多。路过新开河时,我们会向河里甩石子打水漂,比谁打出的水花多。贾玉珠打出的水花总比我多。</p><p class="ql-block">转学实验初一二班以后,学习接续很顺利。下午自习,能独立完成作业,没有更多疑问。我发现周围有些同学,还有余力看些课外辅导书籍,主要是代数和几何方面的习题集,从那些书上找些额外的习题,给自己加码。我没有那些书,因此也没看任何课外的辅导书。</p><p class="ql-block">学校的图书馆很活跃,下午那里总是人很多。我发现同班一些男同学的借阅兴趣集中在科幻小说类,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等。我对这类书不感兴趣。在哈尔滨上小学时,我常到我父亲单位的一个阅览室去借书看,主要是当时的“红色书籍”,像《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红岩》、《苦菜花》等等。通过与当时也热衷读这类书的小伙伴攀比,那时风行的各种红色长篇小说,几乎是出版一本看一本,没有遗漏。还有一些多集连续的短篇,如《红旗飘飘》、《志愿军英雄传》等,也看了一些。此外,当时家里还有一些书,四大名著中除《红楼梦》外,其它三本都有,因此在家里都已经读过。</p><p class="ql-block">进入实验中学后,我似乎形成了看更高一些书的渴望,想看更多的书,实际是希望进入更高层次的阅读。但当时思想上并不明确这些书究竟是些什么书,应该到哪里去找这些书,并不清楚。不像现在社会上和学校里,都可以发现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目录指引。</p><p class="ql-block">成年以后,我总结自己的读书历史,认识到在那个年轻人读书精力最充沛的年代里,最应该,最适合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和一些优秀传记类的文学作品,就是读经典。在经典中认识社会和认识人生,汲取营养,充实自己。高中以后,思想能力更成熟,就应该选看一些更概括和更抽象的书籍。</p><p class="ql-block">在学校方面,一种可能是,在当时逐渐强化阶级斗争的大背景下,学校对“封资修”类书籍有所控制,所以没见到有同学在图书馆借阅这些书。</p><p class="ql-block">我还有一个“个人认识”:我认为在中学阶段,老师应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对我们的人生太重要了。因为很快,在1968年,我们这些“知识青年”就集体坠落到一个无知识天地。完成教育的两个必要条件:老师和书本,在那个年代遭到无情扫荡。如果我们身上已经养成,或者被教育具有(被动式)一定的“自学能力”,即便我们被断崖式坠落到无知识环境,我们也还可以自学、自救,不至于后来被全国人民讥讽为无知识、无文化的一代人(老三届一代)。</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有一个毛主席的“七三指示”,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个指示精神落实后,我感觉实验初中的教学几乎没有负担了。对学生来说,没有作业压力就可以有更多精力释放,发展各种课外兴趣。在这方面,实验中学在提高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许多可充实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体育方面,学校可以大力促进“大球”活动(篮足排)开展,安排时间,施以指导。像足球运动,可以经常组织班级间、年级间比赛。足球这种发生大量身体冲撞的运动,可以养成男生的勇敢精神和竞争观念,以及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偶尔某些外校足球队亮相实验操场时(不是正式校际比赛),可以看出外校学生的“野劲”和“爷们气”,明显不同于实验的大多数“书生型”男生。</p><p class="ql-block">在音乐、美术方面,应建立更多的课外兴趣小组。实验中学在这方面有充分的教室条件,感兴趣的同学也肯定不少,但校方的引导缺位。这是一个历史的遗憾。</p><p class="ql-block">当时学校比较重视政治教育。我对在大礼堂开大会听政治报告印象比较深。校党委书记张景义常亲自作政治报告,团委书记姬庆生也常结合学生思想做理想和事业演讲。这两位领导的口才都很好,演讲鼓舞人心。我对共产主义远景的认识,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很多都产生于这两位领导的报告。</p><p class="ql-block">学校对学习雷锋的活动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我在住校期间参加过扫大街活动。清晨起床后,不上早自习,集体到校门外的黄河大街上,像环卫工人一样清扫马路,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初二年级上学期,我开始住校。住校的集体生活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地方,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记忆,是周六中午吃包子。那时住校伙食清淡,饭菜油水不大。同学们心中一个重要期盼是周六中午饭的改善。那天中午饭,分给每个同学两个肉馅大包子。肉馅中放的油比较多,咬一口满嘴流油,很香,余味无穷。栾慎顺同学几十年以后对我说,每次他分到的两个包子,他一口不吃。用饭盒装起来,放学后带回家,留给他的弟妹分享。我知道此事后,对当年的栾慎顺同学真是刮目相看,无比佩服。他真是一个好哥哥,我不如他。他是值得我学习的好同学。</p><p class="ql-block">初三二班同学的文化学习水平比较均衡,大家都学习努力,成绩不错。但还是有几位同学更优秀,虽然他们比较低调。女生有朱锦、呼延玫玫、许多等人,男生有徐君方。学习优秀有客观标准,这些同学课堂上发言积极,课下完成作业快捷,考试成绩突出,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不骄傲。这些表现三年如一,大家有目共睹。</p><p class="ql-block">初中三年,我们还共同体验了实验中学的一种特色制度:“朋友班”制度,一种大班“带”小班的做法。初一二班的朋友班是当时的高一二班,这个班原来的班主任正巧也是王兰菊老师。这种朋友班关系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我们初中毕业。对大班而言,增加了一种教育和引导的责任,一种社会能力的锻炼。对小班而言,遇到了许多关心自己,指导自己的大哥哥、大姐姐。平时多了与这些熟悉的大哥哥、大姐姐在一起玩的机会,学校因此变得更像家庭,更有人情味。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很怀念实验中学的“朋友班”传统。</p>

二班

同学

实验

中学

初三

哈市

学习

初一

我们

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