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探秘原始万象洞</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还在读中学,一个夏季假日我们四五个同学相约去游万象洞。那时的武都万象洞没人管理,保持着千百年来留下的原始状态,荒山半腰石崖下,杂草丛生一古洞。虽然万象洞在地方志上有着重点记载,在武都及周边地区历来就很有名气,民间也流传着的种种神秘传说,从古到今有好些名人、达官进洞观摩,当代据说有地质队勘探过,但在我们那个年代进洞游览、探究的人极少,至少我的同学们都没有听说过他们周围有谁去过。那时候我们没有资料可查,也没有可打听的知情人,我们获得的万象洞信息全部来自道听途说和民间传说,因此就像探险一样决定进洞探一探。传说手电筒在里面不起作用,只能打火把。我们都是中学生了,对手电筒在里面不起作用的说法觉得没有道理,我们没有打火把,只带了两盏马灯和手电筒。那时的我们没有洞穴探险的知识,也没有向导,谈不上什么装备,不过备用绳索好像是带了的。</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去万象洞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从城关到万象洞往返全程都是步行。随便带些干粮,背一壶水,带上进洞器具就出发了。爬到洞口平台大家首先被碑石和石壁上的题词给吸引住了。历代名人墨客所留刻石、墨迹随处可见。当时只是急于探求万象景致,对这些没顾上仔细浏览,只记得那些题词,赋诗很古老,其中还有两首是日文书写的。气缓过来了,我们就开始进洞。</p><p class="ql-block"> 那时洞内道路没有如今明显、安全,充满着很多未知和风险,我们虽然没有害怕,但始终小心翼翼。一进洞就是一处宽敞的洞厅,前进的方向上这一段是个下坡,坡面上满是棱角分明的巨石。有专家说这些石块可能是光绪五年(1879年)武都南大地震时塌落下来的,而洞内其他地方堆积物大部分则是史前地震的坍塌物。</p> <p class="ql-block">万象洞洞口处剖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这位专家自己说只是可能,我也没有看到他列举的证据。叶恩沛主持编撰的《阶州直隶州续志》昉于光绪十一年,成于十二年,彼时离光绪五年武都南大地震只六年时间,此书对那次震惊全国大地震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及万象洞坍塌,我是当地人也没听说过有此类民间传说,还有那些石头的新旧程度也不像,因此,我以为它不是光绪五年塌下的,应当更早更早。</p><p class="ql-block">乱石坡比较陡,参差不平,但不太长,我们在大石块上跳来绕去没有太费事就平安下到平坦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犀牛望月,有一块形似犀牛的大卧牛石卧在平坦处默默仰望着斜上方的圆洞口,洞口的背景是明亮的天空,在黑暗的洞厅里望去就像一轮夜空中的皓月。</p><p class="ql-block">事隔多年记忆模糊了,记得我们穿过了黄泥坝、风洞,几个空旷的大厅和水道,根据传说中的描述我们辨认找到了仙人床、天针对地针,最后到了一堵高坎前,找不见前进的路了,记得高高的石坎上面左右两边好像都有洞。同学们把我推上了右边的石坎,打电筒一看,侧洞洞口很小,湿漉漉,黑咕隆咚看不到底,有微风飘动,空气很清爽,没有人走过的痕迹。我没胆量往前爬,大家在这里徘徊了一阵,最后决定到此为止,原路返回。2003年我陪客人到万象洞旅游,发现现在已开发景点的尽头也是到此为止,可见我们当时的勇气和毅力还算可以。</p><p class="ql-block">黄泥坝宽阔空旷,给我的感觉像进入了那时武都的人民会堂。满地是很薄的一层湿黄泥,地面平坦也很紧实,踩上去并不下陷,走上去绵绵的有点滑,感觉还是很舒服。事后我想这黄泥坝的泥不可能是洞里自生的,应当是从洞口流入。想象在很久远的一个夏秋,连日暴雨,引发山洪涌入万象洞,夹杂着黄土、石块和草木,洪水穿过洞口顺坡而下,乱石坡滤下了石头、草木等粗物质,细物质的黄泥浆漫入洞内沉积于宽阔的低洼区,澄清的水流向更低处或蒸发掉,如此反复不知多少回,多少世代,终于形成了如今平坦广阔的黄泥坝。</p><p class="ql-block">过风洞可就叫人胆怯了,好像大约十米左右长,那时风洞是不能站立通过的,洞子横断面仅能容一个人匍匐前进,当时我们也不知道风洞有多长,里面有没有危险?《阶州直隶州续志》里有首游万象洞诗写道:“小口蛇行只一缐”想必就是指风洞。同行的一位同学害怕了,提出要出洞,我们取笑、激将,又鼓励他,处于无奈他还是硬着头皮跟我们趴过了风洞。整个洞中空气很清爽,没有丁点儿缺氧感,过风洞时还会感觉到微风拂面。正因为此处历来微风不断人们才把它叫做风洞。现在风洞开大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可轻松而过。前面说过了即使走到最深处仍有明显的空气对流,说明万象洞不是只有一个洞口的封闭洞穴,应该有多处与外界通气的洞口或裂隙。 前些年在老洞的旁边又发现了一个新溶洞,据说有1000多米深,它的洞口就在岩壁裂隙中,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里面的钟乳石奇形怪状,石笋、石柱、天针对地针宏伟壮观,令人目不暇接,如临仙境,但我们时间紧迫只能走马观花,看个大概。传说在洞里可听见“文县人的棒槌响”怎么回事呢?专家说,石洞中地下水往低处流,愈低则压力越大,水中的二氧化碳对石灰岩层的溶解力也就越强,造成地下水含有的重碳酸钙溶液变浓。这种溶液一旦从石缝里流出,随着压力的下降,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便迅速减少,多余的碳酸钙便附着于洞壁、洞顶,在水滴的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钙膜。因重力之故,钙膜内积水会破"壳"而滴,</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万象洞道路宽敞,彩灯明亮。</p> <p class="ql-block">如此循环往复,碳酸钙膜就逐渐往下延伸、加厚,直至形成微小的钙质石管。"水滴穿石",这里却是"水滴'成'石"。千百年过去了,石管慢慢变长变粗,中心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自然界的"锣鼓"钟乳石。用木棒或石块敲击它们时,石管内的空气振荡,钟乳石就会发出各式各样的声音。这些"锣鼓"钟乳石也有因地震等原因塌落倒地的,当高处的水滴滴在它上面时,它便发出类似“棒槌"槌衣的声音。在寂静的深洞里确实可以听到这些“棒槌"声,当然我们不会把它当成棒槌声,更不是文县的棒槌声。</p><p class="ql-block"> 有一篇《陇南万象洞地震地质情况探析》的论文,拿武都万象洞与著名的桂林冠岩溶洞比较。他说“目前,万象洞可以称得上是各个地质年代地震遗址保留最为完整的地震地质博物馆。”“洞内壁挂的石乳、石幔,悬吊着的钟乳石和地上生长的石笋、石柱等,都是罅漏水滴中的矿物质凝结而成的。这些景物和其它地方溶洞内的景物没有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桂林的冠岩溶洞里面有暗河以及深潭瀑布,洞里可以行船;而万象洞里面没有水流暗河以及深潭瀑布,洞内有滴水下落的钟乳石很少。桂林冠岩溶洞最壮观的空间高度仅有27米,而武都万象洞溶洞里面空间很大,景区最大的钟乳大厅的垂直高度有六、七十米。”《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五仙洞(即万象洞)“中有铁桥及黄栌木桥,桥下水作环珮声。”说明虽然没有可以行船的小河,但比较大的溪流在近代都还存在过;我去过万象洞两次,发现小水流、水潭还是有的,并未干枯。网上报道,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岩溶研究的先行者、中国岩溶地质研究员、博导袁道先教授,参观考察武都万象洞后对洞内景观赞不绝口,称其景观和规模在全国都属罕见,是名副其实的“华夏北方第一洞”。 </p><p class="ql-block"> 郭建林2022.05.25.</p><p class="ql-block">注:1.本文已于2023年发表于《武都文艺》。</p><p class="ql-block"> 2.文中照片均取之互联网。</p> <p class="ql-block">武都万象洞景色</p> <p class="ql-block">武都万象洞景色</p> <p class="ql-block">武都万象洞景色</p> <p class="ql-block">武都万象洞景色</p> <p class="ql-block">武都万象洞景色</p> <p class="ql-block">武都万象洞景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