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雨轩竹枝词论:《竹枝词知识讲座(之七)》(526#)

昨夜星辰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2024~4~2日11:00~12:07分制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竹枝词知识讲座(之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建开/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当代竹枝词创作中的题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习前人及与我们同时代作者的竹枝词作品,是写好竹枝作品的前提。俗话说;“做鞋还得有个样”,模仿工夫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一个竹枝词作者,至少应熟读500首优秀的或比较优秀的竹枝词。我们不要认为500首这个数字很大,实际上就只1.4万字。一本一般的小说或散文集也在二十万字以上啊。竹枝词的语言当然是精炼的,但我们要反复读它,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揣摸它的意境、它的妙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创作竹枝词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对它的题材的选择。同一个题材,可以用传统诗体裁表现,也可以用自由诗体裁去表现;可以用传统诗中的律绝表现,也可以用古风去表现。而竹枝词题材尽管广泛,但是它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以描写风土民情为主要表现对象。特别是有些题材不宜用竹枝词这一体裁表现,或不宜多写。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三种题材不大适宜用竹枝词这一体裁来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纯粹的咏物题材。比如诗中的咏花草树木、咏某种产品。我们可以写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因为这是写的劳作活动,但若是去咏某种产品,大可用七绝七律等体裁去表现而不是用竹枝词这种体裁去表现。试问:咏某物品有何风趣与诙谐可言?这类诗又有何价值值得以后的政治史家、经济学史家、风俗学史家、社会学史家们拿去当资料引用、论证呢?历史上确有题为《咏茶》之类竹枝词作品,那是某些作者将茶当作土特产品来写的,有的写茶叶生产的过程,这当然可以,但如果是用竹枝词写纯粹的咏茶诗,则不可取。又比如,山东潍坊历史上就有放风筝的大型民俗活动,如果是描述放风筝这种民俗活动,自然可用竹枝词来表现;如果是纯粹的咏风筝本身特征的七绝,则不可标为竹枝词。同样,我们描述收割稻谷或小麦的劳作活动,可用竹枝词去表现;而描述一台收割机的机械特征,则不可用竹枝词去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题赠应酬类题材。我看到,有一些当代作者在他们自己所作的题赠应酬题材的七绝标题前标上“竹枝词”字样,细读之,我们根本就读不出它的竹枝风格和竹枝美来。这一类题材所写内容,要么就是言志鼓励他人或赞美对方的,或是赠别和思念师友的;要么是每逢聚会或某种庆典活动时应景而发的。我认为用竹枝词体裁去表现这类题材,肯定是吃力不讨好,不如让它归入近体诗中去更合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是咏人物的题材。这其中又分为两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类是咏历史人物的题材,如咏曹操、诸葛亮、屈原、李白、陈毅、彭德怀之类。历史上确有作者甚至诗词大家用竹枝词体裁去写历史人物(如前面我曾举宋代苏轼写的咏史竹枝词)。但如果有人要问:那些竹枝词作品象是竹枝词的风格吗?我的回答是:未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竹枝词的功用之一,是对正史记载不详的某些史实作出补充,以待那些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们采录。试问:若一位竹枝词作者,他根本就没有生活在那些历史人物生活过的时代或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两者相距已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三四千年了,他从未见到或当时听闻到那些历史细节,那他写的那些咏历史人物的竹枝词,除了发点议论之外,究竟还能为正史补充什么?所以,那只能是重复大家都早已知道的历史记载或是胡编乱造罢了。如果说这类题材能写出竹枝味或起到补充正史的作用,我真的不相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类是咏民间传说、小说、戏曲作品中的虚拟人物题材,比如咏《红楼梦》一书中的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咏《水浒传》中林冲、鲁智深一类好汉的、咏杂剧《西厢记》里的人物张生、红娘,咏中国四大民间传说里的人物白素贞、董永等等。在竹枝词发展史上,过去也有写戏曲场景的竹枝词,多是写观赏戏曲时的乐趣、对梨园名角及对戏曲唱腔的欣赏、对戏曲故事的叙述。也有过咏小说《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竹枝词辑,主要是用诗的语言,去复述书中所描写的种种情节。我估计爱看这类题材竹枝词的读者不会很多。不信者,可去试写一组小说《白鹿原》或《丰乳肥臀》的竹枝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个人以为,这是我们的竹枝词作者须注意的问题。竹枝词这种体裁,由于其体裁特色的规定性,不可能适用于表现七绝所能表现的所有题材。而竹枝词这种体裁写不了或写不好的题材,最好是不写或少写。因为我们即使写了,大概率是不会得到大多数竹界人士的认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