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书法进校园

<p class="ql-block">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为历代圣贤、文人、士大夫所好,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琴以载道,琴声里寄托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传承古琴的主体是历代文人墨客,因此古琴属于文人音乐。琴脉经文人𠄘传盛行了两三千年,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演奏风格有所不同,逐渐形成九大琴派。至清末民初,由于殖民侵略、内战、饥荒等原因,琴式衰微,琴人无几,濒临绝响。</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在年迈的前朝遗老极力推广下,如风烛残年的古琴艺术续渐得到苏复,焕发光彩。作为国乐重器,承载着千年文化,深沉而厚重,要全面普及还得几代琴人的不遐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务院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尘封已久古琴隆重登场,让世人重新认识这件东方乐器之王,让世人一睹其尊容,聆听千年遗韵。自此,古琴种子便在我心里发芽开花,伴随我的生活、工作。在学校里,我既有办公台也有琴台,琴横案上,信手拈来就是一曲;练书法的时候,换纸添墨之余不忘拨弄琴弦,让雅韵与墨香融合一起;在教室里,当学生进入状态默默练习的时候,我轻轻弹上一曲作背景音乐。春秋老子、孔子习琴、魏晋稽康、司马相如等圣贤学士皆习琴老子习琴,一股圣贤遗风、文人气息浸润其间,滋养后世儒雅的气质。琴友雅集,我携琴赴会,与友合奏或独奏,以琴会友,不亦乐乎;旅游登山,不忘带上古琴,当我徘徊小桥流水之上,目尽日暮苍山之远,或对陈迹怀古,触景生情,又是一轮弹拨。当年不懂曲中意,如今已是曲中人。</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琴艺,为了得到学院派的真传,2019年我只身前往北京学习,幸得中央音乐学院李祥霆教授和张萌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深感恩师的学识渊博、造诣高深,我为之叹服。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巍峨高山,我仰而不止。</p><p class="ql-block"> 弹好一首曲,不单是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更要理解曲中意韵,让自己的感情融入曲中。为了弹好《梅花三弄》,我在腊月里冒着严寒,来到状元故里—-吴阳古城寻梅赏梅。吴阳文化底蕴深厚,文人辈出,文人雅士乡贤皆好梅,城里城外犹有花枝俏,以深柳堂的梅花最集中、最闻名。我在坊间深巷里找到了深柳堂,围墙低矮,关不住阵阵梅香,关不住越墙的枝条,关不住洒落在墙外的花瓣。主人早已不住园中,留着老宅独守乡愁,恰逢梅花盛放时,游客纷至沓来。我不能静静地边赏梅边弹琴,只能排除干扰,在想像中还原《梅花三弄》的创作情景,此曲是东晋时期由笛曲改编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段泛音层层递进,无比清亮,泛音过后狂风骤起,夹着漫天飞舞大雪凛烈袭来,花枝在狂风暴雪中乱舞,落英缤纷,花影重重,暴雪纷纷扬扬,将摇落的花瓣层层掩埋,梅与严寒、与暴风雪的抗争到了极致,正好对应第七段,全曲高潮部分,左手按弦,揉卓狂生,右手急风骤雨拍打琴面,形同风雪袭梅。奈何,有限的花瓣怎敌无限的风雪,暴雪过后,风趋平缓,对应曲子第八九段。直到风停雪止,山头满眼已是皑皑白雪。梅花落尽,枯枝傲雪,虬枝横斜交织,形成无数把剪刀刺向天空。走手滑音高吟低叹,寄予梅枝无尽的惋惜与同情。</p><p class="ql-block"> 朋友或某些部门举办 茶艺交流、书画展览,古董、盆景鉴赏、明清红木家具展销,为增加雅气,会选择国风度厚的古琴作音演奏,琴人甚少,无中取有,因此我有幸常被邀请演奏 ,让传统文人 音乐渗入到现代社会中 。(编写中)《梅花三弄》2024.4.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