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庄里土陶

梅那么简单

<h3><font color="#010101">庄里西遗址(当地人称:鬼城子)位于滕国故城西北约2公里,该遗址是个面积不大的高台子,是古滕国历代诸侯、公室贵族集中埋葬的墓地,这里曾出土过大量珍贵文物。在遗址周边到处散落着古代土陶碎片,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生产的土陶,展现着古滕历史文化的光环。时至今日,庄里村人依然沿用着古老的传统工艺烧制土陶器具,形成鲁南、苏北地区古陶历史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庄里土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自唐朝以来,姜屯镇庄里村就有制作土陶的历史,主要烧制泥盆泥缸泥罐香炉等大小不一,形式各样的生活器具,并世代相传至今。70年代初,土陶制作发展达到高峰,全村共有200余人从事该行业,村内建有8座土窑,“轮子”30余个,每天可出坯件3000余件热销周边县市区域。<br>80年代以后,随着塑料,铁,铝,不锈钢等材料制品的不断出现,使用土陶制品和制作土陶的人逐渐减少。据调查,庄里村现仅存一家土陶作坊。<br>庄里东村和庄里西村是两个独立的自然村,仅一路之隔,统称庄里村。庄里东村紧临公路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村子较大;庄里西村因有个出土大量文物的鬼城子而小有名气。滕县境内的老人没有不知道庄里的,提起来就会说,噢,知道知道,捏罐子盆那庄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照片中的老人技术高超,今年再去没有见到他的身影,只见三位工人正在晾晒土陶生坯,院子里摆满了盆盆罐罐,三间简陋的青砖房里也堆满了坯件。<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庄里村流传下来的土陶制品上的纹饰可以说明古代工匠们对美的追求,是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当时日常生活的展现。整个制作的过程几乎都以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制作方式历经岁月沧桑而保留下来,堪称制作工艺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以前,土陶的制作全靠人力,90年代后,电力驱动“轮子”逐渐取代了脚蹬式的“轮子”,大大减轻了工匠们的劳动强度。土陶的制作过程可分为选料,和泥,成型,晾晒,烧制五个步骤。选料,是选取当地适合制作陶器的生粘土,该土土质细腻,干净,粘合度高;和泥,是在土上洒水浸透,用脚按一致方向多次踩压成密度均匀的泥饼,分切成泥块,揉搓成泥条;成型,也就是制作过程,根据所做器材的用料多少,掐取适当大小的泥条,放在转盘上借助转盘的转动,靠手力和眼力,并蘸水润滑,捏制成陶器坯子;晾晒,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将制作的陶器坯子放在阳光下晒干;烧制,将干透的生坯放进窑内,用文火烧48小时,降温后即可出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眨眼间功夫,李师傅已经做好了一个盆,神速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土陶泥盆在鲁南、苏北等地仍被人们沿用至今,鲁南人拿泥盆作为“送老盆”,老人去世殡葬时将一个泥盆摔碎,寓意人的一生已经结束。因吸水性和透气性好,有一部分人还是喜欢用粗笨的泥花盆栽花育苗!据说,泡豆芽所用的缸,早点铺盛粥的粥缸子还是原生态质朴敦厚的粗笨土陶最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愿庄里土陶这种传统制陶技艺能够薪火相传!</font></h3> <h3><b><font color="#808080">图文/彭宗梅</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