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麦子

东方畲

<p class="ql-block"> 割麦子</p><p class="ql-block">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里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这是白居易在《观刈麦》诗中描写的农历五月割麦时节,农家人的繁忙景况。记得农历端午节前后,时令芒种,正是小麦成熟收获的季节,我们家乡有“芒种忙,麦上场”的说法。想起从前的田野里那一片片泛了黄的麦穗,在夏日里的太阳暴晒下,“麦熟一晌”,金光灿灿,被熏风吹拂下的麦浪夹着热腾腾的空气,带着一缕缕的麦香。也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割麦子的一幕幕场景。</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我们上学的时候,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学校就开始放三周的忙假,让学生回家帮助收割麦子。那时候的旱地多,午季,田野里几乎播种的都是小麦,那些金灿灿的麦穗,铺满了整个田畴,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盛装。小麦在大地母亲的孕育中和农人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成熟了。 </p><p class="ql-block"> 我拿着镰刀,加入了生产队割麦子的队伍。当我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埂上,看到那滚滚的麦浪,我知道小麦能有今天的成熟,是经过一番抗严寒、耐冰霜的搏斗,才向我们吐出芬芳的麦香。 </p><p class="ql-block"> 小麦是越冬作物,它从头一年的秋天,收割了秋季作物后,就被播种到地里,在深秋和初冬的阳光孕育下,破土而出,生长出嫩绿的幼苗。这些禾苗,要经受住一个冬天的寒冷冰霜的袭击,要在雨雪的滋润下,熬过一个冬天,才能盼来阳光明媚的春天。春风唤醒了冬眠中的小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了小麦茁壮成长;春晖温暖了小麦,“麦过春分昼夜长”,让小麦在大自然的哺育阳光下,渐渐地生长成熟起来。我赞叹小麦的傲霜斗雪精神;赞美小麦的坚韧不拔毅力;赞扬小麦的适应环境能力! </p><p class="ql-block"> 从事农业耕作的人们,在小麦生长的半年中,为小麦除草、浇水、施肥……进行着各种措施的田间管理,才能有小麦今天的芳香。小麦终于没有辜负人们的辛勤付出和希望,回报给人类的是丰收的果实。 </p><p class="ql-block"> 割麦子是一种辛苦的体力活。农人们需要面朝麦地背朝天,顶着烈日炎炎的太阳,弯下腰杆,摆开姿势,右手紧握镰刀把,左手拦住麦子,一刀一刀不停地割。还得注意把镰刀贴地端平,避免麦茬留得高,影响下季播种和麦秸秆的利用。两手要求配合协调,拿镰刀的右手,先用镰刀头把散开生长的麦子拦住,左手抓住被镰刀拦住的麦杆,右手的镰刀顺势使劲往怀里一拉,一绺麦子立即被割下;接着再用镰刀拦住一绺麦杆,左手抓住麦秆,镰刀顺势一拉……直到左手抓拦的麦子有一捆子那么多,再随手用麦秸秆把割下的麦子捆绑起来,把它竖立在麦地里,方便太阳晒。如果要想把麦捆捆大些,那就先捏一撮麦秆,把麦穗绕个结,再把麦秸秆分开做绑绳摆到地里,把割下的麦子放到麦秸杆绑绳上,割够一捆时,把麦子捆起来,放到地里竖起晒,等一块地的麦子收割完之后,麦捆也晒得差不多了,再把这些麦捆担运到打谷场上脱粒。 </p><p class="ql-block"> 这些麦捆一般是不用碌碡脱粒的,是在晌午时分,太阳晒得麦穗炸炸响,人们用手抱住麦秸捆,把麦穗摔贯到石磙上或门板上,使麦粒脱离麦穗。有力气的人用绳子把麦捆系上,甩起来,利用惯性向打谷场地上摔贯,两下子就能把一捆麦穗脱粒。摔麦捆是非常辛苦的活,不仅要有力量,还要顶着灼心的烈日干活,越热越干,太阳落山麦子回润就不好脱粒了。 </p><p class="ql-block"> 摔去麦粒的麦秸杆经过一番梳理,使之整齐,称为“麦秸筒”。把脱去麦粒的麦秸筒捆起来,堆放好有很多用处:首先可以用来铺房子,麦秸筒铺在房屋上面可以挡雨雪,保温隔热,我们过去住的土坯茅草房离不开麦秸筒,用麦秸筒铺的房子,夏天的中午,家里面是凉爽的;再就是麦秸筒可以用来编制草栅,供人们冬天铺垫到床上,柔软保暖;夏天的夜晚到打谷场上乘凉,铺垫在身体下,不扛腰;麦秸筒还可以编织草帽、席子、扇子等。 </p><p class="ql-block"> 麦秸草可以烧锅或喂牛。麦粒皮壳(麦稳子),可以用来烧火;冬天放到火罐里烤火;麦稳子和泥还能泥墙,保护墙土不脱落,夏天抵挡风雨淋泼…… </p><p class="ql-block"> 小麦属于细粮,麦粒磨成面粉后能包饺子、擀面条、蒸馒头……做许多花样的面食。在物质贫困年代,小麦面食品是我们那时的最好食物。一个家庭如果能吃上小麦面馍馍,可算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了! </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第一次参加生产队割麦子时,拿镰刀的右手被磨出了血泡,抓麦秆的左手和胳膊被麦芒扎了很多红点,在汗水的浸湿下,又痒又痛。炎炎的烈日,把我的脸和裸露的皮肤晒掉了一层皮。可见,割麦子是很辛苦且劳累的活,但是为了不挨饿,我们不得不这样…… </p><p class="ql-block"> 如今,手挥镰刀面朝麦田背朝天的景象已经过去了。祖祖辈辈用手割肩担的农民终于迎来了跨时代的产物——联合收割机。数分钟的工夫,亩把地的麦子就装进了包。不用割,不用捆,不用肩担到打谷场上脱粒了!现在捡拾起这些往事,勾起了内心的记忆,父辈们留下的生活艰辛和挥洒的汗水,已成过眼云烟。农村人所渴望和梦想的脱贫终于实现了。60岁以上的农民们,正在发挥着中华民族的勤劳精神,生生不息,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6日</p>